規模評估
如果從生產能力的角度評估中國核武庫,那它至少能具備幾千枚核彈頭,甚至上萬枚也有可能。中國核工業能輕而易舉地保證這種生產規模。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於1964年進行。西方和俄羅斯的許多媒體都轉載著250這個數字,難道中國在40多年裡僅僅製造了250枚核彈頭?巴基斯坦的科研與生產能力均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在13年間都能製造出110枚核彈頭。
中國洲際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和戰術飛彈的數量被提及的次數最多。但這些數字可能只是實際數量的零頭。中國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掩護洲際彈道飛彈的龐大地下隧道系統表明,中國可能單單是洲際彈道飛彈就有近千枚,中程彈道飛彈的數量也不會低於這個數。考慮到這幾種飛彈在中國的生產歷史已持續40餘年,它們的數量總和也許不低於5000枚。
總的來說,中國的核彈頭數量比英國、法國和四個非正式核大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的總和還要多,這一點絲毫也不應該被懷疑。倘若將中國的核武庫與美俄對比,結果很難判斷。但鑒於美俄在冷戰結束後大規模削減各層次的核武器,可以有把握地說,中國核武器數量至少可與美俄相提並論,甚至有可能全球最多。在此不能忽略地理因素。中國洲際彈道飛彈的性能看起來仍舊比美國遜色(不過,差距日漸縮小,中國正在生產最新式洲際彈道飛彈“東風-41”)。
在全面而徹底核裁軍進程中,中國也許會和美國一樣憑藉近年來性能顯著最佳化的大量常規武器勝出。但中國目前在高精度武器領域依舊與美國相差甚遠,因此核武器能彌補這一差距。核武庫的主要作用在於潛在威脅,一旦啟用將給人類帶來可怕的“驚喜”。
核彈頭數量
“中國擁有多少核彈頭才能保障國家安全?才能讓對手不敢對中國動手?”這是中國網民非常關心的問題。中國人關心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外界總對中國核武的“質和量”妄加猜測。最近一次是11月19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渲染 “未來15年,中國能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核飛彈很有可能超過100枚”。今年初,也有俄羅斯學者誇張地說中國要部署(高戒備)600個核彈頭載體才能在安全問題上“別無選擇”。但從更多外媒報導、智庫訪談和中俄專家的分析中,《環球時報》初步得出這樣一個“模糊的數據”:為保障中國和平崛起不受他國核武器威脅,中國核彈數量應處在英法兩個中等核武國家與俄美兩個超級核大國之間。說它模糊,是因為擁有四五千枚核彈的俄美與擁有兩三百枚核彈的英法,兩者相差太懸殊。還是《簡氏防務周刊》的分析人士說得相對客觀: “中國的核武力量日趨科技尖端化,求精不求多。中國某種核彈頭超過100枚就會讓美國緊張的分析已經太老套。”
談到不同智庫或機構得出的對核武器數量的不同統計,哈迪表示,《簡氏防務周刊》與國際同行的答案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機構掌握的數據來源不一致。至於簡氏是採取哪些數據資源,他拒絕透露詳情。但哈迪強調的是,中國擁有的核武力量主要是為了防禦,而且多數歐洲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核武力量主要在亞太地區發揮震懾作用,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 都很難成為假想的、在核戰中與中國對陣的國家。
俄羅斯媒體也認為中國“有限的核武器”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重要保障。“俄羅斯之聲”10月17日在報導“中國參加核裁軍有助全球安全”時稱,“對於中國來說,擁有有限的核武器,可以制止美國介入可能的台海衝突”。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10月20日報導,為保障中國和平崛起不受他國核武器威脅,中國也適當提高了核彈頭的數量, “中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和核反擊能力,這些力量成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最重要保障,從而讓美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環球時報》記者無法確認日本記者加藤陽一與中國安全問題專家是否就“中國該有多少核彈頭才能確保全全”的話題有過深入交流,但他在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問中國專家,中國為何尋求增強核實力,我得到的答案通常是:美日韓部署彈道飛彈防禦體系,以及美國發展意在於1小時內打擊地球上任何目標的全球常規快速精確打擊體系,使中國感到其核威懾力或將被此類設施嚴重削弱甚至被完全消除的威脅。因此,在中國的專家們看來,對策是發展本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和彈道飛彈防禦體系。從純粹的戰術層面上,我能理解中國的關切和舉措。”
核武器發展
“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這句話。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核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儘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核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詹森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核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核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係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導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雪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雪夫下台後立刻爆炸核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導。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核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慧型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儘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飛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導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飛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飛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飛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莊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準,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準”,“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鑑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