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背景
國際背景
陸基反導的最重要目標就是遏制核大國對中國的大規模核打擊,其中以陸基和潛射遠程、洲際彈道飛彈為主。主要指美俄,尤其是美國。由於核大國有大量的進攻性飛彈核武器,若想全面攔截在技術上難以做到,經濟上也難以支持,不如採用核反擊的策略來遏制。然而,200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美蘇於1972年簽署的《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則改變了大國戰略的平衡基石。
反導條約原本旨在在於阻止締約國建立全國性戰略飛彈防禦系統,它規定締約國只能在境內建立兩個小型飛彈防禦系統,其一防衛該國首都,其二防衛一洲際飛彈發射區。兩地相距至少1300公里,以避免事實上的全國性防護網或相關努力。條約還禁止任何海基、空中和陸基移動式防禦系統的開發、研製與部署。
國內背景
中國飛彈防禦系統建設起步較早。1964年2月,毛主席與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的錢學森專門談到反導問題:“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後續相關研究項目代號被定為“640工程”。1967年10月,中國甚至正式提出反飛彈用核彈頭的研製。接下來的十幾年裡,分別進行了“反擊一號”到“反擊三號”的全系統研製。儘管最後無果而終,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術積累,其中有些填補了國內空白。
接下來的“863計畫”屬於技術儲備與可行性探索,研究了飛彈防禦的全天候監視、探測、預警、分析,以及攔截武器、C3I系統技術等。儘管在當時的技術和環境下無法進行實驗,但這並不妨礙中國進行技術上的儲備,而國際形勢的幾十年發展也再次證明當初的戰略遠見。
試驗特徵
反導攔截技術按發射地分為陸基、海基和天基,分別指反導系統在陸地、海上和天空發射。按照攔截時機不同可分為助推段、末段、中段三大類。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是指在陸地發射,針對彈道飛彈飛行中段進行的攔截試驗。
攔截時機
彈道飛彈飛行路線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飛彈從發射架發射到飛彈飛出大氣層的過程,這個階段是在大氣層內的飛行,一般稱為飛彈的上升段;第二個階段就是飛彈飛出大氣層外,在大氣層外向目標區域飛行的過稱,一般稱為飛行中段,中段是彈道飛彈飛行高度最高的一段;第三個階段就是飛彈到達目標區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氣層,命中目標的過程,一般稱為重返大氣層階段或再入段。
針對上述三個飛行階段,反導攔截系統可分為三類:一是助推段防禦系統,它是指在助推階段對來襲飛彈進行攔截,一般是飛彈發射後、尚未投放彈頭的數分鐘內進行攔截;二是末段防禦系統,它是指在彈道飛行最後階段,即在來襲飛彈在進入大氣層並即將擊中目標時,對來襲飛彈或彈頭進行攔截;三是中段防禦系統,攔截範圍是以上兩者之間的廣大區域,旨在對脫離飛彈彈體後尚未再入大氣層、處於太空真空飛行狀態的來襲彈頭進行攔截。
中段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針對中遠程乃至洲際彈道飛彈,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一般而言,攔截高度和範圍通常都在幾百公里以上。根據現有飛彈技術水平,需大推力陸基飛彈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飛彈。
技術要求
中段攔截因為目標距離遠,要求反導系統的雷達擁有更遠的探測距離、攔截彈擁有更快的速度和加速度,技術難度更高。
預警和監測系統
彈道飛彈從發射到進入中段飛行的時間很短,如果想要在中段實施攔截,就要儘可能提前發現對方發射的彈道飛彈,同時要在其上方進行跟蹤、計算飛行彈道,這樣才能計算出最佳攔截點,緊接著將中段攔截彈發射到攔截點的位置,釋放攔截彈頭。這樣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攔截過程。
因此,構成一個完善的中段反導攔截系統是很複雜的工程,要有強大的飛彈預警監測系統,而構成這個預警監測系統的核心就是飛彈預警衛星,還要輔助於一些遠程測控雷達,同時還要有高效、快捷指揮系統。
信息系統獲取的信息進入到指揮系統後,要通過計算機快速處理,為攔截段設計攔截諸元、設計攔截彈;攔截彈以足夠的精度進入到空間位置,釋放彈頭,彈頭工作,捕捉到目標彈;彈頭的推進系統推進攔截彈頭,在制導系統的制導下,精確地到達攔截目標附近,摧毀所要攔截的彈道飛彈。
武器系統
中段攔截的武器系統由助推火箭和彈頭組成的,而技術難點主要在攔截彈頭。由於不能做得很大、很重,因此,攔截彈頭擁有小型化的結構。同時,彈頭的飛行精度要求很高,要有很靈敏的目標捕獲的制導系統。另外,指揮系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也要很強,速度要很快。中段攔截的彈頭相當於一個小的"飛彈",不過這個彈頭在外觀上看起來與一般的飛彈有所不同,因為是在外太空飛行,沒有空氣阻力,所以外型不像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彈那么"講究",不需要做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的考慮。雖然外型有所不同,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小飛彈"有動力、跟蹤、目標識別等系統,同時有自己的殺傷部分。動力系統要推動彈頭,最終 瞄準目標彈;制導系統捕捉目標飛彈的物理特徵,特別是紅外特徵,對它進行跟蹤、識別,引導帶有動力的彈頭和目標彈相撞,將其摧毀。
助推火箭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速燃火箭,這樣才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把反導攔截彈頭送入到大氣層。另外,助推火箭的控制精度要求也相當高,如果誤差超過彈頭制導系統所能捕獲的範圍,也不能達成攔截效果。目前,中美反導攔截彈都採用動能攔截器KKV。保證足夠大的殺傷威力的前提下,攔截彈應儘可能的尺寸小、重量輕、機動靈活。在同樣攔截距離和高度下,KKV的質量和尺寸均小於破片式攔截彈。一個2.3公斤重的KKV,所造成的破壞約等於73公斤TNT炸藥。
試驗歷程
2010年1月11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2013年1月27日,中國在境內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2014年7月23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2018年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試驗意義
提高反導安全性
在中段進行攔截,可以避免敵方飛彈飛臨我方本土,相對於“愛國者3”等末端反導系統,安全係數更高。
提高核反擊能力
在核戰爭中,對方的戰略核武力量是首要的打擊目標,其次才是大城市等目標。中國建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將提升核武力量在敵第一次打擊下的存活機率,增強核反擊能力,從而對敵形成遏制。
美國大力發展TMD和NMD飛彈防禦系統,甚至進行多目標攔截試驗取得部分成功,這進一步刺激了同為核大國的中俄兩國。俄羅斯由於經濟剛剛開始復甦, 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同時發展核武器和飛彈防禦系統,於是選擇加速研發新一代戰略飛彈和載具,以增加核打擊效率;中國一方面更新自已的核武庫,2012年還曾進行最新型東風-41型洲際飛彈的試射,包括研發新一代的潛射戰略飛彈;另一方面,在時隔三年後再次進行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更顯示出增強戰略盾牌的決心。
中國周邊的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朝鮮等國已經擁有成熟的彈道飛彈技術,比如,印度2012年已經成功試射烈火-5型洲際飛彈,射程可覆蓋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也宣稱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並自稱其光明星三號火箭發射獲得成功,未來也很有可能具備核打擊能力。
非理性政權或恐怖分子等非國家組織未來可能擁有核飛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核反擊遏制核打擊的理性判斷可能失效。如果敵人採取孤注一擲的手段,我方即使採取核反擊,也將遭受重大損失。即便宜只是常規彈頭,也可能造成嚴重殺傷,如果對方使用生化彈頭,殺傷力將更大。面對周邊國家核打擊能力的提升,以及考慮到各種不確定因素,我國須能夠在最遠距離上消除不可預見的威脅,保證我國核反擊力量不因中小國家的攻擊下受到損害。
兼具防禦和進攻能力
中段反導在技術上和反衛星類似,甚至在難度上還要大於反衛星飛彈。中國曾於2007首次進行反衛星飛彈試驗。從這個意義上看,中段反導技術是一種防禦措施,必要時也可作為進攻手段先發制人。
外界評論
中國仍需發展彈道飛彈預警衛星,由於中國缺少飛彈預警衛星,在這次反導攔截試驗中只是在陸基遠程雷達引導下的攔截試驗,無法展開全程的探測、跟蹤、攔截試驗,因此與美國反導系統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可以說,儘管中國反導技術進入新階段,但是整體水平距離形成作戰能力和力量還有很遠的路。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僅僅是我們追求和諧世界和合理公正的國際秩序在物質條件上邁出的一小步,今後的努力和奮鬥恐怕更加艱難。如果要使得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能夠達到真正的實戰部署,至少下一步我們要發展我們自己的預警衛星,如果沒有自己的彈道飛彈預警衛星,中段攔截是無法投入實際使用的。
(軍事專家 宋曉軍評 )
中國此次進行的這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應該只是在陸基遠程雷達引導下的攔截試驗。因為中國缺少飛彈預警衛星,無法展開全程的探測、跟蹤、攔截試驗,與美國有相當差距,儘管如此,有分析認為,中國未來計畫構建的反導系統的規模龐大,試圖以構建反導系統為契機,將全部可用於防空作戰的武器系統整合起來,形成一個以首都為防禦核心區、技術複雜的多層次空天防禦系統。
(新浪軍事評)
2013年1月28日,中國官方高調宣布高難度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再次試驗成功。雖然中國稱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但試驗正值中日釣魚島對峙、朝鮮核導危機、中美亞太利益碰撞等敏感事件期間。有分析認為,中國公布此類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是對潛在對手“顯示能力”。
( BBC評 )
2013年1月27日,中國所採用的反導攔截彈可能是第二枚SC-19 ASAT攔截彈,也可能是HQ-26這樣的新飛彈。不過,中國發展反導能力,其實是面對不存在的威脅。因為,美國現在沒有中程和遠程飛彈,除了朝鮮和印度有一點可能外,沒有國家能用中程和遠程飛彈瞄準中國。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評)
2013年1月27日,中國進行了繼2010年後的第二次中段反彈道飛彈試驗,意圖威懾周邊鄰國。路透社認為,中國軍方在近年來的很多報告中都提及要建立自己的反導體系。而最新的這次試驗,就可以看做中國希望,加大對南海和東海與中國存在爭端的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壓力。
(路透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