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研究機構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50年6月開始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正式成立,所址設在北京,華羅庚任所長。建所初期,除了注意到數論、代數、函式論、幾何與拓撲等國內較有基礎的分支外,同時開始重視套用數學及過去基礎薄弱的學科的發展,如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理論物理、微分方程和機率、統計等都有人從事研究並注意培養人才,此外還設立了研製計算機的小組。1954年以後,研究工作有較大的開展。通過1956年全國科學遠景規劃的制訂,數學研究所在保障數學中各重要方向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了微分方程、機率、統計等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關係密切的分支。此外,泛函分析、數理邏輯等學科也獲得了加強,並開始填補象運籌學這樣國際上新興而在國內完全空白的領域。同一時期,力學與計算技術方面的研究則獨立出去,分別成立了力學研究所(1956)和計算技術研究所(1958)。1962年,又開闢了控制理論的研究。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研究工作陷於停頓,研究室被撤銷,少數同志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數學理論的探索。1972年以後,研究工作重新開展起來,1973年恢復了研究室建制。1976年以後,學術空氣空前活躍,純粹與套用數學各個領域的工作都得到迅速推進並走上了健康、正確的軌道。
1979年後,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逐漸轉向以數學基礎理論為主,同時兼顧若干其他方向。全所設有數論、代數、函式論、幾何與拓撲、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數值分析、計算機科學八個研究室。
與套用數學相關的研究,則主要由後來成立的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套用數學研究所承擔。系統科學研究所從事國防和國民經濟中的控制論研究、大系統綜合研究及有關的數學邊緣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1979年10月部分人員根據科學院決定從數學所調出組成。設控制理論、運籌數學、運籌管理、統計數學、數學物理和基礎數學等六個研究室。套用數學所從事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其他學科服務的數學方法和基礎理論的研究,1979年底由科學院原套用數學研究推廣辦公室與數學所部分人員合併而成,設優選法與管理科學、微分方程與計算物理、運籌學、機率統計等四個研究室。
1973年開始籌建的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以計算數學為其主要任務之一,1977年調進計算所計算數學室和數學所部分人員後正式成立於北京。
北京地區以外,中國科學院分院的數學科研單位尚有:成都數理科學研究室,1976年成立;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1979年成立,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
科學院數學研究工作的歷程,反映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數學事業經歷曲折的道路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首先是科研力量的壯大。1949年以前全國發表數學論文的總人數僅74人,而目前國內僅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套用數學研究所就有科研人員 300餘名,加上科學院計算中心和分院的數學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研究門類齊全,並擁有一批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幹的隊伍。多年來,這支隊伍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排除干擾,堅持刻苦鑽研,為發展中國的數學作出了貢獻。據統計,1950~1983年間,科學院北京地區單位的數學工作者共發表論文近2500篇,這些論文,內容涉及數理邏輯、數 論、代數、函式論、拓撲幾何、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機率論、數理統計、運籌學、控制論、數值分析、計算機科學及數學史等現代數學的大部分領域。
除了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數學研究機構外,許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等,都設有數學研究所,其科研工作涉及純粹與套用數學的眾多的領域,是中國數學科研事業中一支實力雄厚的隊伍,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數學工作者的成果中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重大項目有: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華羅庚);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吳文俊);K展空間和一般度量空間的幾何學,射影空間曲線論(蘇步青);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王元、潘承洞);有限元方法(馮康等);整函式和亞純函式的值分布理論(楊樂、張廣厚);飛行器彈性控制理論的研究(宋健、關肇直等);微分動力體系(廖山濤);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谷超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