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鬧婚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本意是烘托婚禮的喜慶氛圍。中國的傳統婚禮風俗有各種鬧洞房的模式,其中包括將花生藏在房內讓新人尋找,喻意早生貴子等行為。結婚是一生的大事,希望婚禮辦得熱鬧些,是人之常情,適當地熱鬧一下,可增加婚禮的喜慶氣氛;適當為難一下男方,增加迎親的難度,以此表達對女兒的不捨等,這些都無可厚非。然而,中國婚禮遊戲在年輕一代之間似乎越來越充滿性暗示,一些地方的鬧婚行為顯然已超出了道德底線,如拿臭雞蛋襲擊新郎新娘,給公婆戴高帽子、拿墨汁塗臉等,甚至還存在惡意傷害當事人身體,甚至出現強姦、整死伴娘等極端事件,鬧婚現場鬧出刑事案件的現象時有耳聞。原本一件喜慶的事,被折騰得大變味兒。
事件
2016年10月,在雲南大理再次出現了一出辣眼睛的婚鬧,一名新郎在自己大婚的當天,竟然被其同伴扒光了自己的衣服,隨後新郎還被用一塊破紅布遮住了其下體的私處,之後被要求坐在一輛三輪車上進行遊街示眾。還有不少人拿起自己的手機拍照。2016年11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雖然中國人對浪漫相對保守,但他們可以很開放的婚禮遊戲。一組婚禮鬧婚的視頻在海外流傳,在新娘新郎的新房內,一群男性客人試圖脫下新娘的胸罩和內褲。新郎向他的朋友做出阻止行為,但他們還是做出了一些嘗試。
兩個新婚夫婦坐在床上只穿內衣接受各種惡作劇。一些網民聲稱根據他們的口音判斷新郎和新娘來自位於中國中部的河南省。這個一分鐘的視頻可以看出這對夫婦試圖隱藏自己背後在象徵“幸運”紅色羽絨被後,但客人試圖脫了新娘內衣。新娘尖叫著試圖掩蓋她的身體,但還有客人想脫下她的內褲。這段視頻今天收集了近50萬人的評論,網民普遍表示他們震驚客人向新娘進行的低俗行為。不少有網民評論:“這是何其糟糕的民俗行為,新郎為什麼不憤怒?”
觀點
不恰當的鬧婚行為長時間存在就該“治一治”了。鬧婚行為太過度、太惡俗,輕則破壞公序良俗,重則越過法律紅線,不文明的鬧婚行為不能當作民俗看,而是藉由婚俗進行的違反道德與法律的行為,即使沒有違法,也向社會傳遞了某種庸俗的價值觀。
人類進入21世紀,文明、道德、和諧已成為生活的主流,新婚“鬧房”也應摒棄放肆的舉動、粗俗的語言,注入與新時代相適應的音符。鬧婚者讓新郎新娘唱唱歌曲、猜猜謎語、談談戀愛的經過、說說今後居家過日子的打算,藉此表達賓客們對一對新人互敬互愛的誠摯祝福,使“鬧房”成為宣揚高尚婚姻道德的場合豈不更好。
在舉國上下文明、和諧、法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新農村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鬧洞房”這一傳統習俗也應該與時俱進,講究禮儀,注重文明,不能衝破道德底線,更不能觸犯法律。
治理
1、需要自身意識的覺醒婚禮陋習當棄,但一些寓意美好,形式感人的傳統婚俗應進一步傳承。比如寓意夫妻恩愛、感恩父母,授予“家書”等體現“忠孝誠儉”傳統習俗不應丟失。但無論中國婚禮習俗如何變化,都不可能完全擺脫傳統。在不斷變化的習俗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自身意識的覺醒以及正面引導,使婚姻文化健康發展。
移風易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每一位婚禮參與者都不要只做看客,不要一味起鬨,因為那就是縱容。大家都應是監督者,在看到不文明舉動時,要站出來加以制止。這樣,才能逐步推動文明和諧社會風尚的形成。
2、政府有責任加以引導
鬧婚鬧得太過度、太惡俗,輕則破壞公序良俗,重則越過法律紅線,不文明的鬧婚不能當作民俗看,而是藉由婚俗進行的違反道德與法律的行為。即使沒有違法,也向社會傳遞了某種庸俗的價值觀,政府有責任加以引導。
民俗由多年的共同行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但當所謂“民俗”出現了某種不良的趨勢時,政府的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這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不文明的鬧婚行為的確到了該整治的時候了,黨員幹部應帶頭移風易俗,並通過制定村居民自治章程等方式,變事後懲罰為事前引導,防患於未然。
3、政府為“鬧婚”加一道“緊箍”可以嘗試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在“鬧婚”習俗漸入歧路之時,政府不作為誰作為,相關部門不履責誰履責?大理州向病態“鬧婚”宣戰、矯正婚俗陋習,這是對社會風氣的“扶正”,更是對管理責任的主動擔當。
從古到今,“鬧婚”在各地都普遍存在。但是,傳統習俗不能蛻變成“惡俗”,更不能成為某些人搞惡作劇、傷害他人的藉口。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為“鬧婚”加一道“緊箍”,有何不可。
針對婚嫁陋習,中國各地正在開展“棄陋習,倡新風”活動。比如: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出專題倡議書,建議全省居民婚事雅辦,文明迎新娘、文雅鬧洞房;太原團市委開通熱線、微博、微信等渠道,邀請青年“吐槽”婚嫁陋習,同時,太原警方也開始對“午夜炮”行為進行嚴查;在貴州安順,政府對接親途中“砸雞蛋”等不文明婚慶開展專項整治,並要求婚禮當事人在辦理婚姻登記時簽承諾書,同時,對不文明的婚慶行為從重處罰,不聽勸導者通過媒體曝光等等。這些有針對性的地方法規都是對破解低俗婚嫁的新嘗試,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