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寒暄

中國式寒暄

中國式寒暄是指在中國一種特殊的社會交談,它的構成形式是一些無意義的表達(meaningless expressions),比如“吃了嗎”、“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啊”、“結婚了嗎”等隱私問題。

簡介

在中國,自古以來老百姓們最關注的是溫飽問題,所以“你吃了嗎?”,既簡單又能真實的表達人們互相關心的心情,成了典型的寒暄方式。中國式寒暄深深存在於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

歷史背景

在上古時代,中國人的祖先穴居野外,常常受到猛獸和毒蛇的襲擊,於是人們見面就問“無它乎?”。

隨著穴居生活的結束,猛獸毒蛇的威脅不那么嚴重,但是人們卻常收到自然災害和疾病的困擾,於是見面改為“無恙乎?”。

再後來,生產力落後,自然災害嚴重,賦稅高,吃飯成了大問題。據古書記載,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於是見面的招呼語就改為“吃了嗎”。

改革開放前,中國正處在探索發展道路時期,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後,人們的溫飽尚未解決,百姓主要關心吃飯的問題。所以“吃了嗎?”這一寒暄語在那時廣泛使用,至今“吃了嗎?”已經成為中國人標誌性(marker)寒暄。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最關心的溫飽得以解決,同時也將人們帶進了網路發達的資訊時代,與網路相關的寒暄語“線上呀?”應運而生。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帶來了許多西方文化,年輕人中也流行“嗨!”“hello”等西式寒暄語。由此看來,隨著的社會的發展,寒暄語也不斷地在發展演變。

心理研究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貧乏,多通過討論“張家長,李家短”來交流。儘管中國以由宗親紐帶的“熟人社會”轉型為“陌生人社會”,但不少人的思維轉變沒那么快,還會下意識地通過問隱私拉近關係。人們覺得,能問出隱私,就證明自己與對方關係 鐵,是“掏心窩子”的關係。而這些被“掏”出來的隱私,還能夠作為與圈子裡其他朋友交流的談資。

存在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在被問及隱私時,會感覺被冒犯,覺得“我賺多少錢憑啥告訴你”。若不回答,倒顯得自己沒禮貌,還會使氣氛變得尷尬。這種心理衝突會使人焦慮。

專家建議

寒暄要儘量避免問隱私,時事新聞、居家心得 等都是不錯的話題。一些長輩覺得問晚輩的婚姻、收入情況是關心,他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不尊重人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即便心中厭煩,也不要直接回絕或反駁。試著轉移話題,與老人們聊聊故鄉的風土人情,請他們談談人生感悟,這些實實在在的話題能避免尷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