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

中國式

“中國式”的說法最初源自王海鴒的小說《中國式離婚》,改編成電視劇後曾火熱一時,衍生出“中國式××”等說法。2012年,網友提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成為“中國式”爆發的導火線。中國式治堵,是指為了防止與緩解交通堵塞,中國各地出台的五花八門的措施,以及在各地治堵“高招”連出、風聲四起的背景下反映出的“制定治堵公共政策”的主管部門“摸著石頭拍腦袋”,民意、民智並未得到充分的尊重的中國特色現狀。

基本信息

基本定義

中國式中國式

“中國式”的說法最初源自王海鴒的小說《中國式離婚》,改編成電視劇後曾火熱一時,衍生出“中國式××”等說法。2012年,網友提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成為“中國式”爆發的導火線。媒體上出現大批以戲謔口吻議論國人或中國社會問題的“中國式××”,如“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插隊”等等,於戲謔中表達自嘲與質疑。該辭彙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流行語”。通過它能看出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看出中國人的心理狀態、思想狀態和生活狀態等。

示例信息

“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中國式過馬路”一經網路傳播,立刻引發網友對交通、國民素質和安全意識的討論。

“中國式接孩子”

中國式中國式

中國式接孩子,是指在當學校放學,在學校門口附近馬路上滿是接送孩子的家長,其間各種交通工具都有,腳踏車、三輪車、電動腳踏車、小車,大人、學生混跡其間,把一條寬闊馬路塞得滿滿當當的,人流和車流散向各個方向,毫無秩序可言,給城市造成了很大擁堵,讓路人苦不堪言。

“中國式治堵”

中國式治堵,是指為了防止與緩解交通堵塞,中國各地出台的五花八門的措施,以及在各地治堵“高招”連出、風聲四起的背景下反映出的“制定治堵公共政策”的主管部門“摸著石頭拍腦袋”,民意、民智並未得到充分的尊重的中國特色現狀。

其他中國式

有網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併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然而,種種的不良陋習雖然反映出國民的一些特點和弱點,但也應該看到“中國式好人”、“中國式微笑”、“中國式禮儀”等美好精神和品格的存在。

理性看待

說“中國式”大討論是文化自覺體現並不誇張,將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合併同類項”歸置為“中國式××”,這既可以看成是民眾對現實問題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中國人在國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種提升。那些持續而來的“中國式”調侃與反省,意味著我們已經開始重新打量自己身處的社會文化,正視它的陋習,謀求秩序重建的訴求,正是這場全民大討論的“正能量”所在。

一場表面喧囂的全民性大討論中蘊藏著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精神,不管怎樣,民眾對社會文化的各種“中國式”揭短,終極指向是希望中國社會越來越好。有意思的是,這場討論同樣引發了外媒的圍觀。美國《僑報》近日發表社論稱,綜觀種種或單一呈現或交織一起的“中國式”問題,這個詞語的背後,隱含著中國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國家的多少複雜情緒。不論是國民還是當政者,都要勇於為注入新的“中國式”內涵而謀變。盼未來的“中國式××”,不再代表落後與負面,而是成為先進、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

全民熱議“中國式”問題,政府機構不能缺席。拋開有色眼鏡看外媒的評論,這的確是一個好建議。

媒體評價

所謂“中國式”,都是一部分人或一些群體的不良習慣、不良思想、不良風氣,它不能代表中國的全貌,如此的“中國式”顯然不能代表整個社會。同時,其反映出的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不希望這種“中國式”成為“中國病”、“中國問題”的代名詞,更不能讓這種標籤給中國的面貌和形象抹黑。

網路的力量和影響力逐漸擴大,很多網路聲音甚至成為主流聲音,網路信息的傳播可以達到“瞬間爆炸性效果”。因此,“中國式”的標籤調侃,雖為調侃,但其流行程度之深和影響範圍之廣,是顯而易見的。在關注這些流行語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到社會公眾的思想、心態、生活狀態。無論是調侃、玩味、反諷,還是直接的批判,都反映的是社會公眾或不解、或焦慮、或無奈、或擔憂、或失望的情緒。從這些情緒和問題作為出發點,竭力為民眾排憂解難,竭力解決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加強情緒疏導和思想引導,呼籲公眾理性看待和對待社會問題,避免情緒消極和情緒偏激,避免盲目從眾和跟風,才是解決好這些社會問題,讓社會擁有更加良好風貌的正確途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