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

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作 者: 吳利學 著
叢 書 名:當代中國區域發展叢書

出 版 社: 經濟管理出版社ISBN:9787509609637出版時間:2010-08-01版 次:1頁 數:212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內容簡介

《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是一本關於中國經濟成長和地區收斂的研究著作,作者將經濟體制轉軌看作一個制度的創造性毀滅過程,認為新制度不斷替代舊制度所導致的配置效率改進是轉軌過程中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作為制度提供者的政府從制度創新中受益並為此支付大部分制度變遷成本,地區經濟結構、政府偏好、政府創新能力、與其他地區的相互關係和中央政府政策等因素都會影響制度創新的效率和速度。從而決定地區經濟成長收斂的變化趨勢。《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建立了包含內生制度變遷的增長理論模型,揭示了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經濟成長和地區收斂的機制;對中國1978年以來的地區增長收斂現象進行了理論解釋和實證分析,探尋造成中國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提出了促進地區增長收斂和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吳利學,河北唐山市人,1999年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經濟管理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巨觀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際合作、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中國軟科學》、《中國工業經濟》、《南開經濟研究》、《經濟管理》等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中國青年經濟學者優秀論文獎”、“北京市調查研究課題二等獎”等多種科研獎勵。
·查看全部>>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研究意義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節 內容安排
第五節 創新與不足
第一章 中國地區增長收斂事實描述
第一節 增長收斂的定義與判斷方法
一、增長收斂的定義
二、收斂假說的檢驗方法
第二節 地區經濟成長及其收斂趨勢
一、地區與階段劃分
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三、地區經濟成長差異
四、地區增長收斂判斷
第三節 制度變遷對地區收斂的影響
一、制度變遷的過程
二、對經濟成長收斂的影響
第四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
第二章 經濟成長收斂研究評述
第一節 增長收斂機制的理論解釋
一、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收斂機制
二、新增長理論
三、制度一增長理論
四、簡單評論
第二節 國外增長收斂的經驗研究
一、跨國收斂的基本經驗
二、國外地區收斂研究的主要發現
三、簡單評述
第三節 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研究評述
一、對收斂趨勢的初步探討
二、對收斂分析的進一步深入
三、對收斂機制的研究
四、總結性評述
第三章 內生制度變遷與地區增長收斂
第一節 建模思路
第二節 模型設定
一、生產函式
二、中間投入品市場
三、政府部門收入與偏好
四、制度創新邊界
第三節 穩態均衡及其性質
一、生產部門均衡
二、平衡增長路徑
三、均衡增長率的決定
四、福利分析
第四節 模型擴展
一、政府的利他偏好
二、資本積累
三、創新成本遞增
第五節 收斂機制
第六節 總結性評述
第四章 內生制度模仿及其收斂機制
第一節 基本模型
一、領先地區行為
二、落後地區行為
第二節 轉移動態與收斂
第三節 福利分析
第四節 模型擴展
一、非單調模仿成本
二、相互模仿與蛙跳
第五節 收斂機制與經驗含義
第六節 主要結論
第五章 中國地區增長收斂機制的數值模擬
第一節 模型設定
一、基本經濟
二、先發地區
三、後發地區
四、啟動機率
第二節 數值模擬結果
一、參數設定
二、模擬結果
三、局部擴散效應
第三節 福利效應分析
一、地區收斂的影響因素
二、福利效應
第四節 總結性評論
第六章 制度變遷對中國地區增長收斂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 增長分解的方法
一、索洛增長核算
二、增長核算與增長動力
三、基於內生制度變遷模型的增長分解
四、制度效率與技術效率的測度
第二節 資本產出彈性的確定
第三節 增長分解結果
第四節 增長分布分析
第五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
第七章 制度效率對中國地區差異的貢獻分析
第一節 地區差異的水平分解方法
第二節 各增長因素的收斂判斷
第三節 各因素影響的校準分析
第四節 地區差距分解結果
一、三大地帶間水平差異分解
二、地區總體差異的分解
三、地區內部差異的分解
第五節 主要發現和結論
第八章 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 中國地區發展戰略與政策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基於增長收斂分析的區域發展戰略思考
第三節 促進地區增長收斂的政策建議
附錄一 數據說明
一、產出、人口和勞動力數據
二、物質資本存量估算
三、人力資本估算
四、技術代理變數
五、制度水平測度
附錄二 方法說明
一、方差和標準差
二、Theil指數的計算方法
三、核密度估計和檢驗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持續的高速增長。1979~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2009年中國(3DP增長速度仍然高達8.7%。如果按照各省區市增長速度推算,當年各地區生產總值加總平均增長率則達翻H.6%o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5億人減少到2009年的3597萬人。①對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國內外學術界把它稱為“中國奇蹟”、“中國模式”、“中國經驗”。
顯然,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以各地區經濟的繁榮為支撐的。可以說,沒有各地區經濟的普遍繁榮,就不可能有全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各地區的經濟成長速度有快有慢,但總體上都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各地區的經濟均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據我們測算,1980~2009年,全國31個省區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1%,其中東部地區為12.1%,東北地區為9。6%,中部地區為10.5%,西部地區為10.2%。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其經濟成長速度都是相當快的,呈現出典型的高增長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