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木雕

中國古代建築木雕

作者:張道一 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1-1出版發行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建築木雕

吃穿住是人類維繫生命的三個基本條件。且不說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和穿獸皮、棲山洞,自從進入文明期以來,這三個基本條件伴隨著人的自身發展而發展,已延續了數千年,並且一直在改變著、演進著。在人與物的關係上,創造的智慧展現了一種無比的本質力量,不但是滿足需要,而且是表現出需要和審美的無限豐富性。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清楚地認識到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

對於“吃”來說,不僅是食物本身和烹飪的技術,也包括飲食的方式,諸如餐具、茶具、炊具之類。“穿”的花樣更多,並且始終與“戴”連在一起,從“垂衣裳而治天下”到今天的“時裝”表演,不但能看出每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在它的背後,也有政治、經濟等的影響。“住”既包括了起居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築。在人類的造物活動中,建築是很突出的,因為它不但給人一個棲居之地,並且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與活動場所。

目錄

總序

雕樑畫棟鬼斧神工

架構雕飾奇葩一建築木雕

第一章 梁架雕刻

瓜柱柁墩

藻井 天花

第二章 檐下雕刻

斗拱

額枋 花板

雀替 撐拱

掛落垂花柱花牙子

欄桿

匾額

第三章 門窗雕刻

門頭 門罩

附錄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名詞圖解

小辭典

占代建築

傳統題材

寓意紋樣

參考書目

得失寸心知——《中國古代建築雕刻》編後

線上試讀章節

梁架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柱、梁、檁、枋、椽以及附屬構件等。

單體建築中的結構方式一般是先在垂直立柱上設定梁枋,圈制出“間架”,在主梁之上通過瓜柱築起層層短梁來支撐檁條,檁條貫通“間架”的兩端,從梁架頂部以次降至檐枋,最後檁條之上設椽,這樣就完成了整棟房屋的構架。

中國建築以木為主的梁架,不僅具有結構功能特點,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審美意義。

梁是建築中架設於立柱之上的橫跨構件,它承受著上部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上架木構件中最關鍵的部分。

清代把與房屋正面垂直方向的稱為“梁”,平行方向的稱為“枋”,但並不絕對,一般通稱為“梁枋” 。梁的長度取決於木材的長短與所承受的力度,同時它也決定著建築物開間的進深。梁的截面多為矩形,也有圓形和方形等。

宋代建築中大梁截面一般為矩形,高寬比為三比二;明清時期接近於一比一,近似於方形。江南民居及園林建築也有以圓木為梁的。

梁在傳統建築中是一個大的門類,根據其位置、功能、形制等,可以分為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騎門梁、月梁、單步梁、雙步梁、抱頭梁、桃尖梁、趴梁、抹角梁、太平梁等30餘種。

如五架梁,即其上承負五根檁條,兩端接設於前後金柱上,由海眼與柱子饅頭榫相交,梁背上設瓜柱眼承接其上呱柱。

橫跨在廳堂中央明間的梁,稱為“騎門梁”。

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築中,將端頭做成桃形的梁,稱為“佻尖梁 ”,它位於檐柱與金柱之間,相當於小式抱頭梁位置。

月梁由平直的木材加工而成,彎曲上拱形如彎月,不僅在力學上增強了梁的承重能力,而且還打破了直梁的單調感,豐富了視覺上的美感。

梁部的雕刻多集中於梁枋的中央與兩端,採用浮雕、采地雕、線雕等。題材包括人物故事、生活場景、花草鳥雀、祥禽瑞獸、建築房舍等,有的保持原木本色,有的雕刻後設色瀝金。

檁是建築中架設於兩幅梁枋之上承載椽子的圓木,也稱“檁條”、“檁子”。檁也稱“桁”,或合二為一稱“桁檁”,在古代帶斗拱的大式建築中,一般稱為桁,而在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築中則稱為“檁”。很多地方,把檁也統稱為“梁”。

一座建築有很多根檁條,根據所處的位置不同,又分脊檁、金檁、檐檁等。

建築中脊部的檁條稱為“脊檁”,在傳統房屋施工中,安裝脊檁是大木結構的最後工序,象徵著房屋結構即將完成,因此很多地方都有“上樑”的傳統:挑選黃道吉日,給脊檁披掛紅綢、書寫年月,燃放鞭炮、分撒糖果、唱上樑歌等。

檐檁是位於屋檐下、檐柱之上的檁條,起到承挑屋檐的作用。正搭交桁檁,是按90度直角搭制的檁條,分為做榫子的搭角檁和不做榫、截成45度斜頭對交的合角檁。

在多角攢尖頂式建築,如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中,按形制不同,檁條以120度、135度或其他角度不等來搭置,稱斜搭交桁檁。圓形或扇形的建築中,每一開間的檁都呈弧形,稱“弧形檁”。

另外,檁有出山與不出山兩種,出山即檁條的兩端不包砌于山牆內,而是伸出山牆之外,稱為“出梢”(出際),懸山建築便屬於此類。檁部的雕刻面積相對狹小,內容多是花卉草蟲等程式化的吉祥符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