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內容簡介: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長期括動的地區主要在大漠南北。這個地區疆土遼闊,北界西伯利亞。西接阿爾泰山,東連大興安嶺,南逾陰山,大體上包括清朝初年以來所稱的內、外蒙古。在內、外蒙古之間,橫豆著一片大沙漠(大戈壁),故史書上通常稱這個地區為大漠南北,或分別稱之為漠北、漠南。
圖書目錄
總序
修訂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序論
一、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族系的劃分
二、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概況
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舞台
——大漠南北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地理
四、西域各族
第二章 匈奴、突厥,東胡三大族系的民族面貌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形成及其內部的民族結構
二、三大族系各族氏族部落的基本“細胞
——“落”與“邑落
三、三大族系中入主中原與沒有入主中原的各族氏族、部落的兩種解體形式
四、三大族系各族原始氏族的遺蹟與遺風
第三章 匈奴是中國民族;稽胡(山胡)並非匈奴後裔
一、匈奴族誕生地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
二、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在公元前三世紀匈奴族興起前已歸中原諸侯國管轄
三、西遷中亞、歐洲的北匈奴人僅占匈奴全部人口的十三分之
四、稽胡的異名及其分布
五、從稽胡的民族特徵證明稽胡不是匈奴後裔或西域胡種
六、從稽胡人口證明不是匈奴後裔或西域胡種
七、從稽胡的姓氏和部落證明不是匈奴後裔或西域胡種
第四章 匈奴.突厥、東胡三大族系的社會面貌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遊牧經濟及其特點
(一)畜牧業占主要地位
(二)遊牧經濟的特點之一——流動性
(三)遊牧經濟的特點之二——分散性
(四)遊牧經濟的特點之三——不穩定性
(五)遊牧經濟的特點之四
——文化發展較慢,程度時高時低
(六)遊牧經濟的特點之五
——政權組織鬆懈,忽強忽弱,驟興驟衰
二、狩獵業、農業和手工業在各族社會經濟中的地位
(一)狩獵業成為練兵習戰的手段
(二)農業不如手工業重要
三、三大族系各族是否經過奴隸制及沒有入主中原的各族是否曾發展到封建制
(一)匈奴的奴隸制
(二)突厥與回紇的奴隸制
(三)蒙古的奴隸制
(四)對“飛躍論”的商榷
(五)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已進入封建制,西突厥
沒有進入封建制,烏桓未曾經過奴隸制
第五章 三大族系各族的上層建築——政治體制是三分制,不是“四分治理”
一、匈奴政權的組織機構及其特點
二、突厥政權的組織和官制
三、檀石槐鮮卑部落軍事大聯盟及蒙古汗國的三分制
四、對捏造匈奴“四分治理”論的批判
第六章 匈奴、突厥、東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物質形態
一、匈奴人的墓葬
(一)諾顏山匈奴墓葬的發現
(二)諾顏山匈奴貴族大型墓葬的形狀和結構
(三)諾顏山墓葬所反映的匈奴歷史軌跡及其與中原漢族的關係
二、古突厥文碑銘
(一)古突厥文碑銘的發現和解讀
(二)《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形狀和主要內容
(三)《暾欲谷碑》的主要內容及其他突厥碑銘
(四)古突厥文碑銘的特色和學術價值
三、回紇的突厥文碑銘
(一)《磨延啜碑》及《鐵爾痕碑》(磨延啜第二碑)
(二)《鐵茲碑》(牟羽可汗碑)及《九姓回鶻可汗碑》
四、鮮卑和契丹的物質文化形態
(一)拓跋鮮卑祖廟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發現
(二)東部鮮卑的物質文化形態
(三)契丹女屍的出土及其在科學(醫學)上的價值
第七章 匈奴、突厥.東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意識形態
一、阿爾泰語系及其語族
二、匈奴人的語言
三、突厥、回紇的語言文字
四、鮮卑的語言和失傳的鮮卑文字
五、契丹的語言和契丹大小字
六、蒙古的語言和文字
第八章 “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北方民族珍貴文化遺產知多少
一、尚待進一步發掘的匈奴遺蹟和遺物
二、新近發現(宇文鮮卑)北周大司空田弘墓
出土東羅馬金幣及墓室壁畫
三、流失海外百年復歸祖國的敦煌文物(文獻)
四、突厥墓葬與回鶻洞窟和活字印刷術
五、岩畫和石人像
六、文獻資料、檔案和地方志
第九章 如何正確闡明和正確處理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關係
一、應該明確分清各種民族關係的界限
(一)首先要分清外蒙古獨立前與獨立後的界限
(二)要分清國內民族與國外民族的界限
……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