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概況
中國人類學學會,The Chines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中國人類學學會為中國國內從事人類學研究與教學的民眾性自願性學術團體,是全國性一級學會,也是人類學在中國學術界的組織性發展。
學會掛靠廈門大學,業務領導為教育部,登記領導為國家民政部。
中國人類學學會的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中國解剖學和人類學學會”(Anatom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 )。1981年5月,首屆全國人類學學術會議在廈門大學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國人類學學會。學會成立30年來,在學術交流和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成立背景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體質和文化的世界性新興學科,也是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邊緣學科。它是一門“革新者的科學”,是尋求人類“文化自覺”之路、研究改善人類生活條件的決策科學。國際人類學自十九世紀中葉成為獨立學科以來,在二十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自二十世紀初期人類學傳入我國,中國人類學的發展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雖在三、四十年代獲得相當的發展,但在五十年代五十年代後至八十年代以前則被視為“資產階級學科”而受到禁錮,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人類學在整體上仍得不到協調發展,大陸的人類學研究和教學機構尚很少,主要是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和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的人類學教研室。因此有識之士呼籲從研究機構到學科建設等方面和發展中國人類學研究與教學。籌備與成立
早在1978年4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劃局座談會上,上海人類學工作者、復旦大學的劉鹹、王桂倫教授,上海自然博物館林加煌、陳翁良研究員等人,就積極發起籌建人類學會和人類學研究所活動,曾寫信給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喬木等同志,建議恢復中國人類學研究,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上海和廈門等地從事人類學工作的同志們也積極回響。1979年4月,在昆明市召開的全國民族研究規劃會議期間,參加民族學組的一些北京、上海、廈門、廣州、武漢、福州等地的代表,又一次發起此事,寫出“倡議書”,要求和建議全國恢復人類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該《倡議書》全文刊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劃局的《情況與建議》第109期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劃局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大力支持人類學這門已中斷近三十的空白邊緣學科的學會和研究機構的成立。
1980年8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支持下,成立中國人類學會籌備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良志同志在北京募集專家簽名支持。1981年5月,在廈門大學召開“首屆全國人類學學術研討會”中,推選第一屆理事會,正式成立“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人類學會原隸屬於國家教委,1997年全國性學會整頓,學會曾做過第一次登記;1999年由教育部安排,進行第二次登記,教育部重新明確隸屬關係,即業務領導為教育部,登記領導為國家民政部,並確定該會直接掛靠廈門大學黨委,仍名為“中國人類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