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

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

《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是美國明恩溥1894年英文版文集《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2014年中譯版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書的其它中譯本有《中國人的特性》《中國人的素質》等。

內容簡介

作為研究中國國民性的第一本詳盡著作,《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對後世學人的影響極深,魯迅、許壽裳、馬君武、潘光旦、李景漢等作家、教育家和社會學家都曾給予本書極高的讚譽和認可。

《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問世已近一百二十年,其文本依然極具閱讀價值,百年間擁有多國譯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文簡體版本更是層出不窮。

作者從27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中國人的性格特徵,既刻畫了中國人的文明與所長,也揭批了中國人的舊習和醜陋。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寫作資料多源於自己在中國幾十年間的經歷和觀察。

對比往昔與今日,認識中國人的普遍性格,此書仍不乏真知灼見。

作者簡介

明恩溥(1845—1932) ,原名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國人,基督教公理會來華傳教士。1845年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1872年與妻子一道來華傳教。僑居中國54年,先後居住在天津、魯西北及河北通州。他在中國積極從事農村布道、醫藥、慈善和教育事業,建立起了不少學校和醫院。
在華期間,明恩溥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於1890年在上海英文報紙《華北每日新聞》連載,1894年結集出版。1905年明恩溥辭去宣教之職,定居通州,專事寫作。“一戰”後回國安度晚年,1932年去世,享年87歲。
明恩溥曾經把本書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使他加深了對中國人的了解。在“庚子賠款”的退還、清華大學的創建以及協和醫院的建立中,明恩溥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名人推薦

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譯出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魯迅
這本書大體上很可以說是一幅中國人的逼真寫照。
——潘光旦(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
明氏觀察精密、獨具慧眼,而且他那描摹入微、寫實逼肖的能力,豈但在西洋人中沒有幾個可以與他比擬的,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國人中間也是少如鳳毛麟角吧。
——李景漢(著名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專家)

圖書序言

明恩溥1845年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他是著名學者,牧師和慈善家的後代。父親和爺爺都是受人尊敬的牧師,母親是麻薩諸塞州北安普敦極具影響力的教牧領袖斯托達家族後裔。1872年,明恩溥與同樣醉心於傳教事業的新婚妻子,以及大學摯友亨利波特兒被派往中國北方傳教。
早在1869年,明恩溥就表示過如果不能到中國傳教,將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1872年明恩溥抵達天津,此後,在僑居中國的半個世紀中,有一半時間在中國從事農村布道、醫藥、慈善和教育事業。1905年明恩溥辭去宣教之職,定居通州,專事寫作。“一戰”後回美國,1932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去世。
常年深入中國北方傳教的經歷,使得明恩溥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生存狀況和中國國情都有一個相對全面而客觀的了解。他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著作,如《中國的格言與諺語》《中國文化》《中國的農村生活》《騷動中的中國》《今日的中國和美國》等。
明恩溥的代表作當屬這本出版於1894年的《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Chinese Characteristics)。1906年,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接見了明恩溥,聽取了他的建議,同意退還部分中國“庚子賠款”用於辦學。羅斯福總統在閱讀過明恩溥關於中國的幾本著作之後,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此後很多年,《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都是美國總統的必讀書,世界其他各國總統和外交官也爭相閱讀他的書籍,希望從中尋找有關中國的信息。
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半數“庚子賠款”,總計116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每年派送100名留學生赴美之用,直到賠款退清。清朝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4年改名為“清華大學”。
明恩溥不止是一位來華傳教士,更是一位傑出且多產的中國問題專家。他的著作讓我們得以通過一個西方人的視角,看清19世界中國的國情民貌。在這本《中國人的文明與陋習》中,他更是詳盡地總結了中國人的27條典型特徵,為我們生動地描述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人形象。本書開創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先河,魯迅先生極力推薦每箇中國人都讀一讀。
遺憾的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本書的中文版本才得已第一次在國內正式出版。此次我社推出這個全新譯本,並將本書納入“可以觸摸的民國”系列,既是為了紀念這位影響近現代中國教育和醫療的外國老人,也是鑒於本書的文本價值仍然值得今日的中國人閱讀並思考。
因寫作年代的局限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今日看來作者對中國人的有些描述並不十分妥當。然而明恩溥能夠做到對中國人由衷同情、認真觀察、謹慎總結,使得他這本關於中國國民性的著作的絕大多數觀點,在今天讀來,仍舊發人深省,作為對中國人的普遍性格的理解具有經典意義。

圖書文摘

我們曾不止一次地親身經歷村民故意用毒藥把狗毒死後煮了吃的事。有一次,還有人特地去問了外國醫生,吃了這種肉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而此時,他的毒狗肉已下鍋。吃過這種肉而沒得病的人是不可能放棄這頓美味的,結果,這次口福之後,奇怪的是,依舊沒有人有任何不適。
有關中國人節儉的另一個事例,也與做飯有關。這就是為了充分利用燃料而在飯鍋的製作上狠下功夫。在中國,燃料十分短缺,一般只有樹葉、麥稈和莊稼的根,這種燃料一把火就沒了。為此,他們鍋的底要做得儘可能薄,使用起來格外小心。在撿拾燃料的過程中,也能反映出中國人的極度節儉。中國的小孩,即使他什麼事還不會做,至少能撿柴火。秋冬的田野上,到處是拾柴大軍,他們手持竹耙,所過之處,幾乎連一根乾草也不留下。孩子們進入樹林,用木棒打落秋葉,好像是在打落成熟的栗子,飄落而下的樹葉還沒落地,半空中就被心急的拾柴人“接”走。
每箇中國的家庭婦女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她手中的布料。她們不像西方姐妹那樣,注重衣服的款式和做工。一塊再小的布料,都能在中國婦女手裡派上用場,這塊布在她們手中不是以美,而是以物盡其用的形式再次出現。這是外國著述“家政指導”書的女作家所無法想像的。在中國家庭婦女的眼裡,即使是一片碎布條,也還可用來納鞋底。倫敦或紐約的慈善人士,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施給窮人,這樣的慈善接濟弊多利少,希望不要造就出單純依靠救濟過活的人。然而,無論是誰把類似的東西施捨給中國人,儘管他們所用的布料和服裝款式與我們的截然不同,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衣物早晚會物盡其用,絕不會丟棄一丁點兒。
中國人經常為朋友題詞送字,題完詞的紙被縫在一塊綢布上而不用糨糊貼上a,目的是讓受贈者以後可以方便地更換綢布上的字,可以擁有一
a 題完詞的紙被縫在一塊綢布上而不用糨糊貼上:這一做法通常用在紅白事上。塊可長期使用的綢布!
中國人的節省,還反映在小商販的買賣中,再小的東西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例如,一個小商販,可以準確地說出各種不同火柴盒中的火柴根數,並知道每盒能賺多少錢。
中國人會收拾起每一頁用過的舊賬簿,或是利用其糊窗戶,或是利用其做紙燈籠。
中國人無處不體現節約,甚至連必需的食物也儘量節省,他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合理的。香便文博士a的《基督教與中國》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本人被三個苦力抬著走了5個小時,路程是23英里。接著,這三個人又返回廣州,去吃別人留給他們的早餐。早餐前他們走的路是46英里,其中一半路還抬著人,目的只是為了省五文錢。
還有一次,兩個轎夫抬著轎子走了35英里的路,又坐船回去;他們從早上6點起就沒吃過東西,卻不捨得花三文錢買兩大碗米飯吃。結果,那條船擱淺了,直到次日下午2點鐘才到達廣州。這樣,這些人已經32個小時沒吃東西了,並且負重走了35英里,其中抬著香便文博士去廣州走了15英里,還包括捎帶著他的行李!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節儉的做法,實在使他們難以苟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做法完全是出於淳樸的天性。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尤其是(說來也怪)北方,男孩、女孩像是在伊甸園裡一樣,一年中有好幾個月赤裸著身子,到處亂跑。對他們來說,也許這樣更舒服一些,但主要還是為了節省衣物。中國難以計數的獨輪車轉起來都嘎吱作響,只要加幾滴油,車子就不會這樣響了,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在他們看來,嘎吱聲要比油便宜。
一位要移民國外的日本人,會在契約上特別註明每天要有多少熱水洗澡,這是傳統習慣。
b 香便文博士(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原譯B.C.亨利博士,美國北長老會教士,1873年來廣州傳教。專門蒐集研究中國各種植物。本就沒見過。一位外國婦人看見一位中國母親用笤帚撣去她孩子身上的塵土,好奇地問:“你每天都給你的孩子洗澡嗎?”這位中國母親回答說:“自他生下來還沒洗過。”對一般中國人來說,肥皂零售商就是把“比污垢更便宜”的字樣貼在櫥窗上,也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毫無疑問,中國人肯定會把外國人看作是“浪費肥皂”者,這原是義大利人對英國人的稱呼。在中國,洗衣服時所用的肥皂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洗過的衣服,與我們所說的清潔標準無疑是有距離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節儉,許多中國人與我們一樣,儘管生活條件非常不令人滿意,但仍喜愛潔淨,其中有些人整潔乾淨得值得我們效仿。
正是因為節儉的本性,在中國要買到現成的工具一般不可能。你可買到部分“半成品”,然後再自己加工組裝。自己加工總比買現成的便宜,人人都這樣想。
我們曾說到過許多中國人節儉的事例。比如,普通房子光線都很暗,在房子裡兩個房間的隔牆上開一個洞,洞中擺一盞幾乎是不用花錢的小油燈,用以驅走兩個房間的黑暗。在中國,諸如紡織、制陶、冶煉、工藝製作一類的小作坊里,也可以看到這種情形。這類作坊在我們看來,不是在表明中國人的節儉,更多的是在表現某種才能。中國人原本可以設計出許多更好的勞作方式,但是卻沒有人去改善它。他們似乎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乾一切工作,他們的產品,無論簡單或是複雜,一般都有這樣的特點。還有,他們的煉鐵爐是建在一個小院子裡的,規模很小,像是一個大爐灶,一個小時就能用磚砌好,可以長期地用下去,而且不花錢。
說明中國人節儉的最好、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對大量穀物、貢品的管理,對這些東西可以說是完全缺乏管理。在中國,每年有大量的穀物、貢品運到北京,這些貢品從天津起運至通州卸貨,令“穀物交換”商吃驚的是,裝卸、稱量和搬運這堆積如山的稻穀不是用機械,而只是靠一幫苦力、一些計量穀物的斗和數量不定的葦席來完成的。他們把蓆子鋪在地上,然後倒出穀物,稱量,裝袋,運走,最後收起蓆子。
對於一個美國菸草種植園來說,最大的支出便是為晾乾菸葉而建的一個結構精巧的長長的棚子。而在中國,種菸草的農村根本就沒有這樁花費。晾菸葉的棚子是用茅草搭蓋的,用過的茅草可以做燃料。菸葉摘掉之後,結實的葉柄依然留著,用草繩把菸葉紮緊,掛在一根根的煙稈上。夜間,連同繩子一起收起來,就好比曬在繩子上的衣服。這樣做真是再簡便而有效不過了!
每一個居住在中國的細心觀察的人,都可以再補充一些有關中國社會生活的事例,但是,你或許找不出比以下更典型的事例了。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年婦女,拖著痛苦而緩慢的步子蹣跚而行,一打聽才知道,她是去一位親戚家,親戚家離祖墳近,這樣,她離開人世時,好少花一些抬棺材的費用。

編輯推薦

★第一部探討中國國民性的社會學著作
★開創了反思中國國民性的先河,並對後世學人影響極深,它所代表的西方一個世紀以來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爭論的終結,曾引起魯迅的極大關注。
★魯迅鄭重推薦 每箇中國人都應該讀一讀!
★《阿Q正傳》《吾國與吾民》深受影響
★ 我們的優點與缺陷——只有敢於正視,才可能有所改變。

圖書目錄

1死要面子
2無處不在的節儉
3勤勞又刻苦
4東方人的禮貌
5消磨時間
6模糊不清
7誠實與誤解
8言不由衷
9柔韌有餘
10智而不慧
11無動於衷
12傲慢與偏見
13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14墨守成規
15作繭自縛
16頑強的生命力
17忍耐和韌性
18知足者常樂
19孝道
20善有仁報
21無慈無悲
22口角
23社會義務與連帶責任
24疑心病
25信口雌黃
26擇善而從
27矛盾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