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2010年4月25日通過了世行新一階段投票權改革方案,中國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世界銀行一致通過了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3.13個百分點的改革方案,中國的投票權超過了歐洲大國。這一改革旨在使新興經濟體在世行中擁有更多影響力。
依據協定,中國的投票權重將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超過德國、英國和法國。該方案中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的整體投票權增加了3.13個百分點,達到47%。
此外,世行成員一致同意增資35億美元,填補世行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大量借貸。這也是20多年來的首次如此大規模增資。
投票權重的轉移也意味給世行多帶來16億美元資金,展現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與日俱增的經濟實力。
解析
這個改革反映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現實,是適應現實的一個改革。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實力和影響力在發生微妙變化。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狀況變弱,資金能力下降,而新興經濟體經濟充滿活力,向世界銀行增資的能力增強。這從一個側面給世界多極化的演進做了一個註腳。更重要的是,當今世界多邊主義成為潮流,許多全球性問題,比如氣候變化、環境問題、反恐等等,都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才能應對挑戰。意義
這一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改革提高了開發中國家在世界銀行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充分體現了開發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也增加了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本身進一步的公平和合理性,有利於開發中國家在世行事務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其次,這次改革是世行歷史上第一次以提高開發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為主要目標的一次治理結構改革,為進一步深化世行發言權以及代表性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終實現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平等享受世行投票權的目標。
第三,改革具有很好的示範效應。世行是全球最大的多邊開發機構,是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行率先實施代表性和發言權改革,將進一步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的推進,進一步促進國際金融機構治理框架的公平和合理性。
此外,在這輪改革中,中國在世行投票權有所提高,有利於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世行的合作,更好地發揮股東國的作用,積極促進世行更好地堅持減貧與發展的宗旨,維護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利益,在減少貧困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評價
世行行長佐利克在周末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投票權的增加是因為其在全球經濟成長中的影響力提高。"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末舉行了會議。"我們的時代正邁向多極化經濟,相關機構必須與時俱進。"
但數月的艱苦談判致使各國的緊張關係浮出水面,有些國家不願讓出投票權重,有些國家則竭力爭取投票權重不變。
佐利克表示,計算投票權的新公式"遠非完美,但它卻能將我們186個擁有投票權的成員團結起來,因為敏感問題總會存在。"
佐利克表示:"儘管所有國家均同意改變投票權重,但那些被迫放棄部分投票權重的國家很明顯不願這樣做。"
佐利克稱,世行成員同意在2015年的下次檢討中開發新方法,尋求建立一個更為平衡的制度。
南非財長普拉溫・戈登(Pravin Gordhan)對新方案表示失望,稱某些本應獲益於此次投票權轉讓的開發中國家反而投票權減少了。
戈登表示:"我們對此很失望,因為這次改革導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投票權被削減,儘管國際社會都承認需要保護他們。"
巴西財長曼特加(Guido Mantega)則表示,考慮到開發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和角色,開發中國家依然沒有得到相應的投票權."
"有鑒於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我們至少應在2015年的會議中推出一個更具活力的公式,朝公平的投票權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