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體文字

世俗體文字

世俗體文字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的書寫記錄、書信和帳目之類的世俗事務。由於這種字型比較簡單,符號更易於連寫,所以很快就進入平民的日常生活。

簡述

公元前700 年前後,從祭司體文字中又演變出一種更為簡化的草體,稱為“世俗體文字”。
世俗體文字世俗體文字
這個術語來源於古希臘文“民間”一詞,該詞最早也譯為“本土文字”,因古希臘文此詞也意為“土著” 。世俗體文字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的書寫記錄、書信和帳目之類的世俗事務。
由於這種字型比較簡單,符號更易於連寫,所以很快就進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體文字一般寫在紙草紙上或較平軟的材料上;書寫方向從右向左,其符號具有更加簡化、更加草寫的形式,比祭司體文字更富於曲線,完全失去了圖畫性質。
初時運用於政府官員的契約、公文等文書,後來連商業文書、私人信件、文學創品和古籍抄寫等,都開始使用。不過由於其書寫方向是由右至左,因此相當不易閱讀。該文字系統約使用到西元476年左右。

由來

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埃及人發明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文字已日臻完善,形成具有完整文字型系的象形

世俗體(自上而下)世俗體(自上而下)

文字。象形文字的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是希臘人對刻在埃及神廟牆壁和紀念碑上的文字之通稱。象形文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來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點。埃及象形文字是由意符(表意符號)、音符(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部首符號)三部分組成的,共約七百個符號。

意符是用圖形表示某種具體事物的意義或抽象概念。埃及象形字中,凡任何一種能畫得出來的實物都用該物的圖形作為記錄符號。對於一些難以具表達的動作或抽象概念,就採用象徵的辦法,讓所畫的圖形不只從表面去理解,而應體會它的引申涵義。音符是用一些圖形來發示發音的。埃及象形文字的音符是由24個單輔音、大批雙輔音和三輔音符號組成,和阿拉伯字母一樣,只寫輔音,不寫元音。單輔音符號為一音一符。

限定符號是以意符表明詞的語義類別。它本身不發音,只起引導讀者把握文字正確含義的作用,類似漢語裡形聲字的形旁。在埃及象形文字里,一般的詞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限定符號,沒有限定符號的詞只是極少數。象形文字句子沒有標點符號,句中的每個符號都均勻地排列在一起,不留任何空隙。

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號適當組合起來,就構成一個完整的詞,成為“音、形、義”俱全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十分複雜,只有祭司和貴族世家子弟才有條件學習。因此,在古代埃及形成了一個知書識字,專門受過訓練的“書吏”階層。象形文字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中王國時期,演變出一種簡化形體——祭司體(僧侶體)。這種簡化的象形文字通常是在紙草上書寫的,而且是由神廟的祭司使用的,所以稱為祭司體。公元前700年前後,從祭司體又演變出一種更草的字型,稱為世俗體,主要用於商業和日常生活,寫在紙草上,故有人民體之稱。這三種字型一直通用到羅馬帝國統治時代。

發展

公元3世紀,世俗體文字又發展成科普特文字。所謂科普特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基督教後裔科普特人所使用的文字,由希臘字母加上七個世俗體文字元號組成,這七個世俗體符號均溯源於象形文字。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科普特文字被阿拉伯字母取代,象形文字更無人使用,完全成為一種無人知曉的死文字。直至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根據羅塞達碑文和另一塊方尖碑上的銘文,成功地譯讀了埃及象形文字,解開了這古老文字之謎,同時創立了一門新興學科——埃及學。古埃及文字是歐洲各種文字的共同淵源。

古代埃及的書寫材料有木頭、石頭、陶片、麻布和紙草,其中紙草是主要的書寫材料。古埃及人造紙草紙需要經過好幾道工序。迄今所知最長的紙草卷是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三世贈給埃及各神廟禮品的一覽表,長達40米。
紙草紙是古代埃及人的“書本”,閱讀時左手執卷,邊看邊展開。紙草紙是古代埃及的主要出口商品,在地中海東部地區大量使用,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是居於首位的書寫材料,曾行銷歐洲。從公元3世紀後,紙草紙逐漸被價廉的羊皮紙所取代。到公元8世紀—9世紀,隨著中國造紙術西傳和紙張的大量生產,延續使用了4000年之久的紙草紙終於被造價便宜的紙張所取代。紙草卷所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古代埃及的歷史文化以及古埃及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翻譯和研究書寫在紙草紙上的古代文獻,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紙草學,它在埃及、近東和古希臘、羅馬的考古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臘人稱紙草為“帕皮羅斯”(papyrus),是“植物”的意思。目前西方各種文字中的“紙”的名稱,都是從希臘文papyrus演變來的。

古埃及人將蘆葦管的一端削成斜面,頂端呈尖狀,製成葦管筆。寫字用的墨有紅黑兩種顏色,紅墨用赭石製成,黑墨用炭或煙渣作原料,再用稀薄的阿拉伯樹膠調製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