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瞼

下瞼

下瞼,人體部位名。覆蓋於眼球前面瞼裂之下起著保護作用的簾狀組織,其上界為下瞼之瞼弦,下界為眼框之下緣,無明顯分界。易受炎症、外傷的影響而致瘢痕性瞼外翻。

臨床相關疾病——下瞼退縮

下瞼縮肌的臨床解剖

下直肌於眼球後方發出的纖維性伸展稱為下直肌的瞼囊頭。它包繞下斜肌,外面部分稱為瞼筋膜囊,相應的內面含有平滑肌的部分稱為下瞼板肌。瞼筋膜囊的外層纖維與下眶隔內層纖維在下瞼板下4~5mm處混合,共同形成一單層結構前行附著在下瞼板下緣。下瞼板肌與瞼筋膜囊的粘連較下瞼板肌與結膜的粘連更緊密。因此,瞼筋膜囊和下瞼板肌被歸為一類命名為下瞼縮肌(lower eyelid retractor)。下瞼板肌由交感神經支配。臨床上,甲狀腺相關眼病中,下瞼可以由於交感神經緊張性增加而退縮。

發病機制

下瞼退縮常由於下瞼後層下瞼縮肌和下瞼交感神經肌肉引起的相對或絕對縮短引致。最常見病因為甲狀腺相關性眼瞼退縮,90%的下瞼退縮是由於Graves眼病所致,相對的後層縮短及交感神經緊張性增加導致,此為本組病例中最主要的發病原因。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約10%的患者甲狀腺功能正常,此型稱為眼型Graves病。其次病因可能為下瞼鬆弛,包括下瞼輪匝肌力量減弱及下眶隔的鬆弛等,可為先天性亦或為後天性下瞼退縮。高度近視、水眼等眼球突出引起相對性下瞼後層縮短,而眼瞼外傷、眼瞼錯位及機械壓迫等絕對性的下瞼後層縮短都可引起下瞼退縮。醫源性損傷後,如下直肌術後及美容性下瞼袋成形術後的下瞼退縮,下直肌及下眶隔與下瞼縮肌之間的關係密切,在下直肌及下瞼袋術後可能造成在下眶隔與下瞼縮肌之間的瘢痕收縮,從而導致下瞼退縮。

治療方法

下瞼退縮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削弱下瞼縮肌的力量及增加下瞼縮肌長度的方法。增加下瞼縮肌長度“連線體”的下瞼植入物已被廣泛套用,包括自體組織如硬齶粘骨膜、自體瞼板及耳軟骨等。異體組織如異體鞏膜、異體瞼板及筋膜等。人工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薄板及聚脂網等。自體組織有一定的吸收率,影響術後效果,而且在有正常眼球的病例中,硬齶黏膜的角化上皮在術後較長時間內都有粘液角質蛋白性分泌物,患者很難耐受,而且角化上皮對結膜亦有一定的刺激。而異體組織移植,如異體鞏膜、異體瞼板等,移植後異體組織的吸收和纖維化可造成下瞼退縮的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