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鋼琴成為商品,與洋教堂、西洋學堂開辦並設立了音樂課,西方音樂,特別是鋼琴音樂傳入中國不無關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商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謀得利鋼琴商行,經銷從英國輸入的整裝鋼琴。這時的鋼琴結構已經定型,音質優美柔和、洪亮、又能獨自一人可同時奏出主音旋律及豐富的和聲。
可見謀得利琴行,在當時上海的身價與地位。一直到 1923 年左右,鋼琴銷售日益興旺,生產逐步擴展,寶山路廠區已經不能滿足擴大生產,於是在楊浦榆林地區建造了新的廠房。還有一種說法,寶山地區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謀得利這才搬到當時還比較冷落的楊浦榆林地區。也有一種說法說這是“租界辟路”,英國人為了擴大租界,把一些英國人開的工廠搬出英租界,以期擴大租界的地盤。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很少,我們是從那些已經退休的、正值杖國之年的鋼琴老前輩嘴裡得知的。
發展初期
有關謀得利鋼琴商行前期情況,我們在上海檔案館《字林西報》上看到謀得利琴行的片言隻語。《字林西報》創刊與 1864 年,為英文報紙,主要刊載上海和全國各大城市商行等主要管理者的信息。如照片所示,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第一、謀得利琴行已經搬遷到楊浦榆林地區(即上海鋼琴有限公司現在的老廠區),但註冊地仍在南京路 3 號。第二、當時的名稱叫謀得利上海有限公司,專業製造和銷售鋼琴、風琴等樂器。第三、有比較完整的董事會成員,有董事會主席、董事兼總經理、有助理總經理等。董事會主席有皮爾斯、伊斯曼、苔絲黛爾三人組成;董事兼總經理:佩恩。也有工廠的負責人員的組合,機構規模非常完整和龐大。第四、謀得利琴行除少數董事局人員在南京路 3 號辦公外,其餘人員均住在楊浦榆林廠區。為了滿足董事會和工廠負責人的生活與辦公需要,特地在廠區建造了一幢英國式的“哥特”建築風格的小洋房。這座小洋房仍保留至今,但已經有點破落了。建造在榆林地區惠民路上的謀得利琴行據說當時花了整整二十八萬銀元,這筆錢可是一筆想當巨大的資金。
艱難時刻
1923 年的謀得利琴行正處中興時期,一統鋼琴製造業而呈霸主地位。謀得利琴行霸主氣焰一直延續到 1937 年日寇進占上海,英、美在上海的經濟利益受到了限制。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與日開戰,謀得利琴行也正式關閉。
謀得利琴行的歷史雖然只有七十餘年的歷史,但謀得利的名字與中國鋼琴製造業的起源與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可以說,中國的鋼琴製造業的發展史源於謀得利,起於上海。另外,謀得利的鋼琴製造工藝與技術並沒有中斷,而由祥興、鳴鳳等幾十家鋼琴製造小廠所延續。
鋼琴製作國產化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鋼琴製造技術已經處在世界領銜地位。 1870 年英國在上海開廠,就在這時,美國的施坦威也剛剛在昆斯買地造廠,脫離作坊式的製造方式。 1870 年成了中國鋼琴工業的重要年代。所以中國鋼琴製造業的起源,要比一般的國家都早許多年,而且中國鋼琴工業的起步,也立足在一個較高的技術工藝的位置上。但由於謀得利早年對鋼琴製造技術的嚴密封鎖,使我國的鋼琴製造業的民族工業卻整整晚了二、三十年的歷史。
1870 年英商在上海開廠時,幾乎清一色是“洋人”。連看門的都是從印度雇來的“紅頭阿三”。我們從鋼琴業的年逾耄耋之年退休職工口中得知謀得利當年的一些情況。當時用一個英國的技工不僅僅工錢高,而且還有許多休假期,而上海的勞工便宜且又容易管理。於是開始招收中國工人,主要從事木工勞作。而當時在上海灘上,“寧波人”的木工活是一流的,因此,中國第一代的鋼琴製造工人幾乎清一色都是“寧波口音”。
還是這一批“寧波人”,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偷偷地學習鋼琴裝配調音技術。有一位“寧波”老前輩向我們訴說,那時的謀得利琴行核心零部件全部都是從英國進口的。擊弦設備的組裝與調音都關在英國技工生產的車間裡,中國工人是不讓進去的。到後來,英國人仍然很“鬼”,很“精”,每當鋼琴裝配涉及關鍵技術時,他們總把你支開,生怕你偷學。可中國工人也有一套偷學本領。時間一長,由於中國工人天資聰穎、刻苦好學,終於掌握了鋼琴的核心技術愛克申的裝配與調音技術。再加上謀得利生產規模也日益擴大,原有的英國技工也已經遠遠不夠,於是不得不重用中國勞工中的佼佼者。這期間經歷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
歷史貢獻
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有遠見的工人,掌握了鋼琴製造工藝與技術後,想自己開廠造鋼琴。其間的原因有:第一、脫離英國人欺壓與剝削,開創屬於正真中國人的鋼琴製造民族工業。第二、他們看到外國人本輕利重,鋼琴生產的贏利非常可觀,利潤的誘惑也是重要的。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先後誕生了幾十家生產鋼琴與風琴的小企業。但這些企業極大多數是作坊型的,屬裝配性質的。但正是這些小廠解放後並成了現在上海鋼琴有限公司。
當時誕生的這些鋼琴小廠卻誕生了許多著名鋼琴品牌的名稱,如 1895 年誕生的施特勞斯鋼琴,就是由程定國開設的永興琴行生產的。所以,施特勞斯是中國比較早生產的牌子。
追溯歷史,中國的鋼琴製造工業不僅在亞洲是最早擁有的,在世界也是很早擁有的。上海是鋼琴製造業的發源地。上海鋼琴有限公司也是唯一是可以續寫百年歷史的老廠。
後記
謀得利琴行的最後幾年
中國鋼琴的發祥地是在上海,中國鋼琴製造業的源頭是謀得利琴行。謀得利鋼琴製造技術與工藝,不僅曾主宰過當時的鋼琴製造業,而且也將影響著今日中國鋼琴製造工藝。可以這樣說,現今中國生產的極大多數品牌的鋼琴,都繼承了當年謀得利英式(也可以稱是歐式的)鋼琴製造工藝的衣缽。所以,以後中國如果有一部鋼琴製造工業的發展史,無論有誰來執筆,謀得利史詩般的歷史地位,應該毋庸置疑。正是因為重視歷史的遺產,我們才認真地去蒐集當年謀得利琴行的歷史資料,特別是謀得利琴行的最後幾年生存情況。我們不希望謀得利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尋覓謀得利的過去,有三條軌跡可尋。第一條、當年謀得利生產的數以萬計的鋼琴,至今仍有許多鋼琴存世。這些鋼琴是一睹當年謀得利風采的最好的佐證。雖然這些鋼琴有的已經快要散架,有的也已經斑駁朽邁,尚有少數的謀得利鋼琴保存得非常完好。我們從這些存世的 MOUTRIE 鋼琴中,可以看到當年中國第一品牌的貴族身影,可以看到謀得利的精湛鋼琴製造工藝。
尋覓的第二條軌跡就是當年的謀得利的廠房。早期謀得利在閘北寶山路的廠房,今日早已沒了蹤影。
1923 年以後,謀得利的新建廠房至今仍然屹立在上海鋼琴有限公司的廠區內。當年的大樓、當年的小洋房、當年的電梯、當年的消防栓、當年謀得利廠房的標誌性的落水斗上的大寫“ M ”,都記錄了過去的謀得利的輝煌與衰落。當時新建的謀得利琴行,據說花了整整二十八萬銀元。這些謀得利的遺蹟早沒了當時的精氣。隨著歲月的磨損,時間的流失,當年有關謀得利的故事都成了斷斷續續的死的記憶。
尋覓謀得利的第三條軌跡就是要找到活的記憶――在謀得利生活與存身的當年的工人。經過我們千方百計打聽尋找,終於找到三位至今仍健在的當年的工人,一位是廣州的林國海先生,還有二位是一對夫妻,他們就是北京的顧伯良先生的父母親。去年我專程到北京拜訪了這二位謀得利琴行的老工人,了解了謀得利最後幾年生存情況,在謀得利所有的歷史資料中這二位老工人的回憶才是最最鮮活的記憶,似乎謀得利的形象又回到了人間。
顧老先生的情況我是從廣州的林國海林老那裡獲得的。我們在北京找到了顧伯良先生,然後才找到了顧老先生。 顧老先生今年整整九十高齡,身體非常健朗。老先生居住在北京的王府大院。據說這幢房子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出生的地方。我對老先生說,這裡可是天字第一號的風水寶地, 顧老先生一定會長命百歲的。
顧伯良的父親叫顧子明,也曾叫過顧九疇。 顧老 先生 15 歲從寧波至上海學做鋼琴,開始在上海琴行,老闆叫賀慶堂(按讀音記錄)。二十歲時經人介紹到謀得利謀生。 顧先生說他在謀得利一共做了 6、7 年的功夫,一直到謀得利倒閉。按老先生的記憶,他從 1935 年到 1941 年都在謀得利。因此顧子明老先生應該目睹了謀得利的最後幾年的生存情況。 1935 至 1937 年初,謀得利的生產經營還算不錯。一個月能生產鋼琴 100 多台。老先生告訴我們,幾乎每天都有卡車裝琴送到南京路 3 號。我知道南京路 3 號是謀得利琴行的註冊地。老先生說:“謀得利董事局的英國洋人都住在南京路 3 號,而 3 號的底層是琴行的商場,專門銷售謀得利的鋼琴及風琴等西洋樂器。負責生產的謀得利總經理一家就住在惠民路(當時叫倍開爾路)的小洋樓里。”
顧子明老先生告訴我們,謀得利琴行的最後二任總經經理叫海賓和克寧,海賓走了,就由克寧負責生產。但總經理有時也不常在廠里。老先生問我,那幢小洋樓現在還在不在?我告訴你,小洋樓還在,就是有點破落了,模樣尚存,精氣不足。老先生說,海賓或者後來的克寧一家 4 口就住在小洋樓里。英國人喜歡躺在陽台上曬太陽,把自己曬得黑黑的。平時,車子進,車子出。無論海賓或克寧他們對鋼琴生產的質量都抓得很嚴,常常到車間裡面去逐個地巡視。所以,工人們一看見,英國人來了,做活就不敢馬虎了。我問,聽說英國人從不對中國人搜身。顧老說,英國人不搜身,只有到後來日本人接管了廠房,才逐個搜工人的身體。東洋鬼子最壞。但英國人管理很嚴,上午 8 點上班, 12 點下班,下午又要 1 點下班。當時用敲鑼,提醒工人下班了。生產時間,大門關得死死的,門口有印度“黑炭”看著。
顧子明老先生的夫人賀友菊老人告訴我,她在這個時段里也在謀得利做生活。 賀老夫人做的是裝配愛克申,他的師傅叫林華雲。 賀老夫人的父親叫賀順才,他是做鍵盤的,也是謀得利琴行的工人。廣州的林國海先生是謀得利琴行的最後一批職工。前年林老在給我的來信中說:“本人系 1941 年最後一批謀得利弦槌間學徒。”這裡要插一句,當時林國海先生的父親也曾在謀得利做生活,叫林日清(按讀音記錄)。
1937 年 7 月 7 日 盧溝橋事變,日華開戰。 8 月 30 日 ,日華在淞滬進行大兵團交戰,上海淪陷,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謀得利琴行是英國的產業,英國人是屬同盟國,與日本人相對抗的,所以上海一落到日寇的手裡,英國人就拋掉了產業逃回國內。而謀得利作為敵產被日本鬼子接受。謀得利也進入了最後 4 年的苟延殘喘的階段。謀得利的工人也散去了大半,有的懼怕日本人的殺戮逃難去了,有的不願在日本人手下幹活,只有沒生計的工人無奈留了下來。顧老先生告訴我,謀得利的工人已經不多了,當時調音只有 4 個人,除去二個撥音的學徒,真正調音只有二個人,顧老與調音組的組長。日本人來了沒有新造過琴,就是 100 余只剩下的零部件拼拼湊湊的,工人們誰都不會買力地生產。有時也有從外頭運進鋼琴,說是要維修的。謀得利的廠房一共有三層,淪陷後,二樓、三樓仍然做鋼琴,一樓被日本人占領,荷槍實彈地派兵守在門口,不讓中國人進去。有些膽大的中國人想伸頭朝里張望,看個究竟。小鬼子一看到,就用槍托打過去,嘴裡面用東洋話罵罵咧咧的,一付凶神惡煞的樣子。後來謀得利的工人再也不敢張望,最多用眼斜視瞄一下。
底樓廠房裡究竟在做什麼,小鬼子為什麼守得那么嚴,議論的很多,說什麼的都有。時間長了真相也就明白了,原來日本鬼子在底層車間裡生產一種小車床。是否是軍工物品就不得而知了。
1941 年,謀得利的鋼琴零部件也用完了,工人也都走光了。日本鬼子的戰線拉得很開,戰事也吃緊,就管不了謀得利的死活了。就這樣謀得利在日本侵略的鐵蹄之下倒閉了。
倒閉後,日本鬼子是否把生產的機器偷運回國,是否把生產的圖紙偷走,這一切誰也不知道。侵略與奴役總會留下許多無人知曉的迷。
謀得利倒閉了,但謀得利製造鋼琴的工藝的真諦,被散落在上海許多鋼琴的小作坊所繼承。比較有名的鋼琴琴行也他們的當家品牌有:永興琴行的施特勞斯、精藝琴行的精藝牌鋼琴、上海琴行的莫扎特牌鋼琴、鳴鳳琴行的華格納鋼琴、美惠琴行的霍夫曼牌鋼琴、羅辦臣琴行的魯濱遜牌鋼琴。謀得利的極大多數的工人,在倒閉後都到上述的鋼琴小作坊或琴行里去謀生了。也正是這些鋼琴的小作坊與琴行在 1958 年公私合營後,合併成一家大廠,這就是現在的上海鋼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