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

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

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前身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分校,創辦於民國11年,校址在黃渡老吳淞江南,占地約120畝,傅鳴先任主任。分校以使工農勞苦大眾能受教育為辦學宗旨,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理論為辦學指導思想,並參照南京曉莊師範的辦學經驗,致力於培養優秀的鄉村國小教師。1998年,撤校改制為華東師範大學安亭附中。

學校簡介

是年至民國26年,每年招收兩年制新生1班。分校辟有農場、工場,師生共同種植糧菜、飼養雞兔蜜蜂、自製生活、教學用具;創建義務教育區,開辦義務國小五六所,吸收貧苦農民子女免費入學;向周圍農民宣傳衛生防疫知識,教師既教又耕,學生既讀又耕,勤儉成風。民國16年,易名上海中學鄉村師範部。民國17年,改招四年制新生。民國21年6月,改為江蘇省立黃渡鄉村師範學校。民國26年,日軍入侵,校舍被毀,學校移地無錫、鎮江後解散,部分師生撤至安徽、江酉,參加抗戰。

民國35年

春,易地至安亭蘭塘昆青嘉三縣聯立鄉村師範學校廢址復校,招收一年制速師1班,及三年制簡師2班,並恢復附小,分設兩部。全校師生以不怕苦、不怕難、不怕忙、不怕荒為信條,募集資金,創建校舍。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師生中廣泛傳播革命思想,並團結師生,辦好學校。學校繼續發揚“教、學、做合一”和密切聯繫農民民眾的傳統,開闢農田,組織曹王社教服務團,在望仙、安亭、天福庵、黃渡、方泰等地開辦暑期兒童補習班。民國36年,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動學生,開展反迫害、反貪污、要民主、爭自由的鬥爭,罷課半月。解放前夕,又組織領導全校師生開展保衛校產、校舍,防止敵特破壞的護校鬥爭,學校完好無損。

解放後

面臨嚴重春荒,全校師生墾荒種地,生產自救。9月與震川初級中學合併,易名為蘇南黃渡師範學校(簡稱黃渡鄉師),設師範、國中兩部。1950年,青浦、松江、嘉定三縣簡師和青浦職業中學併入。是年秋,易名為蘇南安亭師範學校(簡稱安師)。全校師生積極投入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運動,經受鍛鍊,開辦冬學、民校。把文化送至農村,並支援農民搶收搶種。在二三年內,學校不僅為專區各縣乃至西北邊疆、東南海島,培養了一批以吃苦耐勞著稱的鄉村教師,還輸送了一批黨政機關幹部,時有“嘉定幹部學校”之稱。教師除上好校內課程外,還長年累月徒步數十里,去各區輔導在職教師。1958年,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擴大耕地,種植糧棉,飼養禽畜,建造石灰窯和磚窯。是年,易名為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1964年,易名為上海市安亭半農半讀師範學校,招收三年及四年制中師生。1966年,學校停止招生。1971年與上海市第六師範在外岡上海社會主義學院院址合辦上海郊區師資培訓班,1972年復稱上海市安亭師範學校。1973年,由公社選送,開設兩年制中師1班。1977年,招收高中畢業生兩年制中師11班。學校重視教育科研,組織教師深入國小調查、研究各科教學規律,編印《國小教育研究》,並出版各類專著20冊、論文150餘篇。1979年改招國中畢業生,學制3年,1980年改為4年。1983年,校長許汝礽,被評為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教師。1985年,安亭鎮昌吉路國小改為該校附屬國小。1986年,學制又改為3年。1987年,在校學生27班,1191名(其中3個班是嘉定縣委託辦的),教職工161名,其中教師97名。而進入九十年代後,由於上海的國小人學人數驟減,國小教師隊伍出現飽和並過剩,師範學校忽然面臨合併勢。我們學校總算保存下來,但為彌補生源不足的大缺口,每年都去外地招收
“委培生”,生源質量大幅下降。到了1998年,這所有80年校史的老牌師範學校終於壽終正寢,撤校改制為華東師範大學安亭附中。

解放時

學校占地49.4畝,有瓦平房和草房92間,圖書千餘冊,風琴4架。至1987年,學校占地100畝,建築面積1.7萬餘平方米,其中有大禮堂、辦公樓、文藝樓、學生和教職工宿舍樓、教學樓、實驗樓、食堂以及階梯教室等。校圖書館藏書5萬餘冊,實驗儀器價值7萬餘元,鋼琴28架,風琴37架,手風琴39架,體育設備價值1.7萬餘元。

民國時期畢業人數統計

民國11~26年

畢業369名

民國35~38年5月

畢業287名

1949~1987年

畢業7451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