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Dharma-cakra-pravartana-su^-tra)
一卷。唐·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敘述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三轉四諦之理,憍陳如及八萬諸天乃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又謂此經能饒益世間,令梵行者速至安穩涅盤之處,故稱之為三轉法輪。
所謂三轉,即︰
(1)示轉︰肯定四諦,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及其相狀。
(2)勸轉︰依四諦之次第,勸應知苦諦、斷集諦、證滅諦、修道諦。
(3)證轉︰也依四諦之順序,說明既已知、斷、證、修後仍須覺證之原因。又因每一轉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巴利傳是眼、智、明、覺、寂五相),故成十二相。此即所謂的‘三轉十二行相’。後世之小乘佛教、法相宗、天台宗人對此三轉十二行相,各有不同的看法。
本經異譯本頗多,內容略有不同,大致可分為廣略二類,所謂廣本乃由(1)序分,(2)離二邊中道八正道,(3)四諦三轉十二行相,(4)五比丘得法眼,(5)諸天歡喜證誠,(6)流通等六部分構成,略本則完全略去第二及第三之四諦釋義部分。本經與《雜阿含》卷十五第三七九經、藏傳《Chos-kyi hkhor-loh!I mdo.》、梵本斷簡皆屬略本,而《轉法輪經》、巴利《大品》第五十六相應第十一~十二經、藏傳《Chos-kyi h!khor-lo rab-tu-bskor-bah!I mdo.》、《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二等則屬廣本。其中,究以何者為古本,殊難遽下斷言,但就(2)、(3)皆言及如來成就等正覺而言,當可推知以五比丘為說法對象而說四諦或中道者,實乃有關如來證道內容之異說,兩者皆是單獨傳世,其後由律藏之編纂者合糅為一書。漢譯《雜阿含》缺少第(2)中道成道之文,正能呈現其原初風貌,此說另可依阿毗曇全未提及中道之內容為證,至於巴利《相應部》記憶體有該文,當系對校律藏修正而成。
相關詞條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
經本介紹 主要內容 -
《悲華經》
水天菩薩。 水天菩薩。 日光菩薩。
悲華經轉法輪品第一 悲華經卷第二 -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是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
正文 詮釋 內容 套用 相關詞條 -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是中印度人竺法蘭所譯。他和另一高僧迦葉摩騰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相偕來中國。迦葉摩騰自然也參加了這項翻譯工作。經凡四十二章,...
名目由來 傳說 經書介紹 相關詞條 -
梵女首意經
佛告女曰。 無形法輪。 無生法輪。
介紹 梵女首意經 -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於建元三年傳入中國,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
作者 序言 德行品第一 經文歌決 說法品第二 -
四諦十六行禪觀:佛陀初轉法輪的殊勝法門
佛陀最先宣講的苦、集、滅、道是佛教的四聖諦,是佛法的基礎共學與根本禪觀。在《涅槃經》卷十四中佛陀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
前言 本書目錄 作者簡介 -
梵網經
梵網經 (梵文 Brahmajāla-sūtra),佛教大乘戒律經典,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秦鳩摩羅什譯,上下兩卷。上卷敘述釋迦牟...
經文簡介 經文內容 -
佛名經
凡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譯。今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經中列舉數千佛、菩薩及辟支佛之名,謂受持讀誦諸佛名號而思惟讚嘆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未...
簡介 百佛名經 字詞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