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描述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的一種獨角獸(也有學者將其認為是大熊貓),有時作為藝術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宋陵)。可日行18000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古書中這樣描述:
《宋書·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上林賦》:“其獸則麒麟、甪端。”郭璞註:“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禎《隴蜀餘聞》:“甪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恆養之,以資衛護。又近於渠搜發獻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於門,驅邪也。”
雕刻
角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稱其為“獬豸”、“豸莫”、“獨角獸”等。麒麟頭,獅身,獨角,長尾,四爪,上唇特長,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樣為體質厚重豐碩,胸脯突出,長在鼻端的獨角極為誇張,呈現如一種雄獅吼嘯狀,氣勢十分壯觀。據資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角端13件,而1984年應存14件,50年代應存15件,原建時共16件。
角端在現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無此獸。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於五十年代末對此陵進行調查時,還見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現存角端兩件,宋神宗永裕陵,現存角端一件。
有翼神獸的造型,較直接的源自於波斯,但可遠溯至希臘。翼翅,在此已不僅僅拘囿於飛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徵了一種神聖性。翼翅與神獸相結合的有翼神獸,也便成為了歷代帝王最為鍾愛之物。據記載,頭上一角者為麒麟,二角者為辟邪,無角者為天祿。實際上神獸的雕刻並非嚴格於此,宋之角端概括了從南北朝到唐的諸多種神獸如麒麟、天祿、翼馬等的多種特點而加以變化。它頭如麒麟,獨角,但上唇又特長,獅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獸石雕的特色,同時也為明清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繼承。史書中對角端的記載,可知此獸有三種面貌。一為豬型;二為麒麟型;三為牛型。實則角端為一種象徵性獸類形象。
有關於角端之記載,始見於漢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如下記載:“獸則麒麟、角端。”可知古人之於角端祥瑞之說,與此早已有之。緣何角端之於歷史會呈現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角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總體造型又多如豬、牛。在漢、唐煊赫的氣勢之下,是不會鍾情於此類畜獸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獅虎變形才能與漢唐盛世相匹配。且由書中記載也可知,早先人們大多注意的是角端獨角的實用性功能,將其多視為角弓之材料的來源。由此也可注意到,角端於漢唐之時,多為實用而存,並未被加以神化。
宋代是角端徹底被發掘、神秘化的主要時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於此時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時,這種原本也許較為真實的異域獸類,在加翅、卷唇後,被中國人改造利用了。但角端在型制上的與天祿、辟邪的明顯繼承關係,又可看到歷代人們在思想、工藝上的一脈相承。明清人嚮往於漢唐之時的恢宏大氣,而不會眷顧與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將角端形象復歸於麒麟,也便成了理所當然之事。角端也由此結束了其在宋代的獨特地位,完成了其在歷史上的曇花一現後而得以功成身退。
角端,與歷代的麒麟、辟邪、天祿、獬豸等,共同構成了我國封建王朝的嘉瑞體系。透過它們,可看到一個民族的永恆的精神追求,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歷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漢族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歷代匠師們高超的技藝,在它們身上也得到了極好的表現。
弓
用異獸角端牛之角製成的弓。《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者。”
牛
古代 鮮卑 異獸名。狀似牛,角在鼻上,故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角端似牛,角可為弓。”
中國古代神獸大全
近年來,國內開發的網路遊戲多以中國歷史為背景,這些國產網路遊戲中,有些與中國古代神獸為設計原型的怪物、坐騎。藉此蒐集了中國所有的古代神獸,以饗讀者。 |
白虎 | 青龍 |玄武 | 朱雀 | 四神 | 白澤 | 翻羽 | 火龍駒 | 冥碟 | 窮奇 |挾翼 | 麒麟 |化蛇 | 英招 | 玄蜂 | 青牛 | 山臊 | 火鼠 | 商羊 | 訛獸 | 民鳥 | 欽原 | 鉤蛇 | 遠飛雞 | 腓腓 | 諸犍 | 混沌 | 應聲蟲 | 慶忌 | 赤焰獸 | 九尾狐 | 三足烏 |夔牛 | 角端 | 天狗[神獸] | 應龍 | 螭龍 | 蛟龍 | 虬龍 | 諦聽 | 饕餮 | 夔 | 紫金赤兔 | 五色鳥 | 玄蛇 | 貔貅 | 睚眥 | 蒲牢 | 贔屓 | 當康 | 鳴蛇 | 澳門 | 九嬰 |椒圖 | 趴蝮 | 禺疆 |猰貐 | 虛耗 | 五通神 | 並封|貔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