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
清朝宣統二年(1910)美國傳教士白秀生(H.W.White)夫婦受美南長老會的差遣,帶領戴世榮、李錫登、劉桂榮等人從徐州來到鹽阜地區開荒布道。
1920年前,差會起初以租用(後來買下)亮月街的民房聚會,後來又購置鹽城北大街堂子巷(現解放北路93號地段)一塊地,正式建造聚會用的教堂,這座教堂雖小,卻是鹽阜大地上的第一座教堂,這座小教堂就是鹽城教堂的前身。從前在亮月街買的聚會用的民房後來電改作“聖道書院”當時由美國的范小姐任教;另外,差會還購買下一處舊庵堂(也在亮月街),有六大間加十小間,改後大部用作西國人住宅,1925年前,由戴世榮在鹽城堂任傳道,後來差會差遣華北神學院畢業生陳桂芬(男)來鹽城傳道,1930年美國人喬漢儒(Bridgeman)來鹽城協助白秀生夫婦的教會事工,並在鹽城郊區一帶植堂布道。1931年,陳桂芬長老離鹽往如皋傳道;間隔不久,1932年韓國傳教士韓晨鐘受差會的差遣來鹽城堂傳道(約三年左右),後韓國漢城教會調其回國離鹽;1937年“7.7”事變,由於日寇轟炸,當時的傳道人戴乃香長老就把教會遷到“福音醫院”聚會。由於日軍對教會的不斷騷擾和威脅,此時廣大信徒從城裡搬到鄉下分散居住。所以,教堂聚會人數不斷減少,甚至時斷時續。七七事變後白秀生牧師也就從鹽城到江西九江去繼續他的傳道事工。而喬漢儒牧師繼續留守在鹽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即1948年才從上海回到美國,1978年喬牧師在自己的家中病逝。
解放前吳建華同工和張全獻同工已分別從華北神學院畢業,來到鹽城地區協助外籍傳教士做教會牧養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會實現了自治、自養、自傳的目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中國教會擺脫了和外國差會的控制。但由於當時恰逢自然災害和大躍進運動,整箇中國的教會自養較薄弱,迫於生活的壓力,絕大部分傳道人都到工廠和學校去任職工作。文革開始教會被迫關門,教堂被一些工廠和個人占用,教牧同工因信仰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
文革後,國家開始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堂重新開門,但人們對信仰仍心有餘悸,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後,人們才重新開始進入教堂,但聚會人數幾十人。聚會仍在北街教堂里舉行。1986年因街道拓寬,教堂土地被徵用,市政府落實政策,在黃海西路14號北側重新建造教堂,即今天我們所在的這座教堂。
教堂建好後由於教牧人員長期缺乏,加上一堂兩用,時常發生矛盾。在教堂管理上曾經較為混亂,致使人心渙散,內部矛盾重重。教堂建築破舊不堪,整體形象不佳,嚴重影響了教會莊嚴神聖的形象。教會成了全省有名的問題教會。感謝市民宗局領導和市兩會的牧長在非常時期採取了果斷的措施,對原教堂管理組進行了改選。新一屆堂委會產生後立即對老教堂進行維修裝潢。號召廣大弟兄姐妹積極奉獻,對教堂進行全面裝修,廣大弟兄姐妹顯出前所未有的熱心和愛心,在維修期間做義工達到幾千人次,不畏高溫酷暑,用了近一百天的時間整個工程全部結束.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超過我們所想所求,而且是豐富有餘的。
維修結束後,教堂對所有信徒進行登記註冊,本堂正式信徒已達到2000多人。所有信徒個人檔案實行了電子化管理。我們還將教堂所有資產進行電子化登記,做到有案可查。
教堂工作百廢待舉,信徒人數的不斷加增,禮拜天樓上樓下濟濟一堂,同時每個主日舉行三次聚會。我們期望在未來的幾年中能建造一座可容納三至五千人的現代化教堂。這當然離不開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離不開各界朋友對我們的支持,離不開廣大弟兄姐妹的代禱和奉獻。
二○○六年十月一日,鹽城市基督教會在裝修一新的教堂內成功舉辦了復堂二十周年慶典。邀請了省三自主席安信義牧師主領,市宗教局、市兩會領導及各縣、區教會的負責同工參加。次日本堂陳德宏同工被按立為牧師。這無疑對我堂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是次慶典,對我堂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將是我堂發展史上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是我們開始新一輪騰飛的起跑線。鹽城教堂的未來,我們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因為我們有幾十年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有著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有著各界朋友的厚愛與期望,我們完全有信心把教會辦得更好!我們將進一步牢記“愛國、愛教、榮神、益人”的教訓,努力將鹽城教堂建設成一個環境優美、人文和諧,硬體設施完善、理念先進的市級基督教堂。我們也將為構建和諧社會,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出應有的貢獻。
回首鹽城教堂的昨天,我們感慨萬千;正視鹽城教堂的今天,我們豪情滿懷;展望鹽城教堂的明天,我們信心倍增。我們絕不辜負上帝的恩典、弟兄姐妹的深情期待。我們一定會在恩主的眷顧和帶領下,昂首闊步,續寫新篇,讓鹽城教堂蓬勃發展,更加輝煌!
現任教堂職工人員
陳德宏牧師、萬國芬牧師、王宏祥牧師、朱雲霞副牧師、高浩軍同工。
劉斌長老、朱桂華長老。
衡林洲執事、陳其珍執事、柏慧芹執事、周家順執事、陳宏友執事、周秀芹執事、王玉華執事、汪懷珠執事。張秀芳執事
以及其他教堂職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