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關門捉賊

所以,對這種“賊”,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斷他的後路,聚而殲之。 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來與秦兵決戰。 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

詞名意解

這裡所說的“賊”,是指那些善於偷襲的小部隊,它的特點是行動詭秘,出沒不定,行蹤難測。它的數量不多,破壞性很大,常會乘我方不備,侵擾我軍。所以,對這種“賊”,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斷他的後路,聚而殲之。當然,此計運用得好,決不只限於“小賊”,甚至可以圍殲敵主力部隊。

計謀典故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隊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仍拿不下飯長平。秦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用離間法讓趙王懷疑廉頗,趙王中計,調回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趙括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堅守不戰的策略,主張與秦軍對面決戰。秦將白起故意讓趙括嘗到一點甜頭,使趙括的軍隊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這下正中白起的下懷。他分兵幾路,指揮形成對趙括軍的包圍圈。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來與秦兵決戰。秦軍與趙軍幾次交戰,都打輸了。趙括志得意滿,哪裡知道敵人用的是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趕被打敗了的秦軍,一直追到秦壁。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這時突然得到訊息:自己的後營已被秦軍攻占,糧道也被秦軍截斷。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未。一連四十六天,趙軍絕糧,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只得拚命突圍。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大亂。可惜四十萬大軍都被秦軍殺戮。這個趙括,就是會“紙上談兵”,在真正的戰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關門捉賊”之計,損失四十萬大軍,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原文與譯文

【原典】
小敵困之①。剝,不利有攸往②。
【注釋】
①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數量較少的敵人,要設法去困圍(或者說殲滅)他。
②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剝》卦。剝,卦名。本卦異卦相疊(坤下艮上),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故外名日“剝”。“剝”,落的意思。卦辭:“剝,不利有彼往”意為:剝卦說,有所往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於去急追或者遠襲。
【按語】
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追,恐其誘也。賊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於礦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斗;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作品出處

《關門捉賊》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