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的是征途上的景色,夕陽西下,落木蕭蕭的景象會讓人斷腸。下片則是從遙隔千里的妻子一方來寫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表達出彼此之間對對方的牽掛。該詞極有浪漫特色,極見情味。

作品原文

一絡索

過盡遙山如畫。 短衣匹馬 。 蕭蕭落木不勝秋 , 莫回首、 斜陽下。

別是柔腸縈掛 。 待歸才罷。 卻愁擁髻向燈前, 說不盡、 離人話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一絡索:此調又名《洛陽春》《一落索》《玉連環》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上、下片各四句,共四十六字,上、下片第一、二、四句押仄聲韻。

②短衣匹馬: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尚騎射,故穿窄袖之衣,稱為短衣。這裡是謂穿短衣,乘匹馬,賓士在征途上。

③蕭蕭落木:語出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④縈掛:牽掛。

⑤卻愁二句:意謂待到行人歸來,對燈夜話時,述說著別離之苦反倒使人生愁增恨。李白《江夏行》:‘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擁髻,捧持髮髻。蘇軾《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處以詩戲之》:“遙知通德淒涼甚,擁髻無言怨未歸。”

白話譯文

身著短衣,單槍匹馬,走過一座座風景如畫的山巒。樹木不敵秋霜,落葉紛紛飄墜。夕陽下,切莫回首望鄉,這樣只能徒增傷感。

離家之後,與你彼此深深牽掛,只有等回家之後這牽掛才能放下。到那時,我們會燈前相對,有著說不完的情話。

創作背景

詞或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覘梭龍時所作。秋日裡,夕陽下,詞人短衣匹馬,翻山越嶺,風塵僕僕,不勝疲憊。夜晚安頓下米,鄉思涌卜心頭。想佳人,正柔腸縈掛。只希望早日相聚,到那時擁髻燈前,再閒話當日別離之情事。則此時別離之苦痛,盡化為他日的溫馨回憶,故作此詞來表達滿腔思念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是一首別有情趣的抒發離愁別恨的小詞。

上片寫的是征途之景, “過盡遙山如畫,短衣匹馬”。詞人身著短衣,乘著駿馬,賓士在征途上,那歷歷如畫的青山,已被自己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盡”字說明了行程之遠,一“匹”字,彰顯了征途之寂寞。“蕭蕭落木不勝秋”,承“遙山如畫’而來,顯得大氣磅礴。“景物之蕭瑟和意境之深遠,歷歷如繪。“莫回首、斜陽下”,只顧策馬而行吧,千萬不要回頭,那夕陽西下,落木蕭蕭的景象會讓人斷腸的。

下片則是從閨中人一方寫來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別是柔腸縈掛,待歸才罷”。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別地牽掛你啊,這種柔腸百轉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來以後才能停止。在下片的開端,納蘭便用如此直白的語氣寫出了思念之情,這種感情如此濃烈,所以在分離之後,更顯得孤寂和落寞。在這首詞的最後,納蘭自己也寫道:“卻愁擁髻向燈前,說不盡、離人話。”閒愁越想越多,只有當兩人重新見面之後,才能化解,離人話說不盡,說得盡的只有彼此之間對對方的牽掛。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我”指的是誰?若是容若自己,怎還會有“待歸才罷”之語呢?顯然,這句話說得並不是詞人自己,而是與自己遙隔千里的妻子。

因此,其高明之處不在於按題中應有之義訴說了柔腸千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歸家團聚之日的渴望,而在於最後做了一筆反面文章.強調自己怕發付不了他日兩人相聚,燈前絮話時她的那種“說不盡、離人話”的無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這較之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更深了一層。所以此篇極有浪漫特色,極見情味。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張秉戍《納蘭詞箋注》:“這首小詞作法很別致,即雖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見之法,但此篇卻在落筆的角度上有所變化,詞的上片寫的是征途之景,其見聞感受皆從自己一方落墨,下片則是從閨中人一方寫來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所以此篇極有浪漫特色,極具情味。”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