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先秦 先秦無名
詩詞正文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注釋
⑴漸漸(jiānjiān):形容麥芒是形狀。《古樂府》卷九作“蔪蔪”。
⑵油油:光潤的樣子。
⑶狡童:美少年,這裡是貶稱,後借指壯狡昏亂的國君。《詩經·鄭風》有《狡童》篇,內容與此無涉。
⑷不與我好兮:一作“不我好仇”。
作品譯文
麥子吐穗,豎起尖尖麥芒,枝葉光潤,莊稼茁壯生長。
喔,那頑劣的渾小子啊,不同我友好交往。
創作背景
《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箕子是商朝舊臣,當時,商紂王昏庸無道,縱情聲色,寵幸奸佞,誅殺忠臣。比干被殺,文王被囚禁。箕子比較幸運,他在勸諫紂王沒有結果的情況下,離開了朝歌。若干年後,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讚賞箕子是個忠臣,就把他分封到了朝鮮。《麥秀歌》是箕子在分封到朝鮮後,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牆宮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對於商朝由於商紂王的昏庸而滅亡感到非常的傷心。想大哭一場來祭奠,可是此時已是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王,於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幾聲,又近乎婦人;於是無奈之下,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麥秀歌》。
作品鑑賞
《麥秀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在此之前,據傳夏啟曾作有《九辨》《九問》,其詞早已失傳,夏商之際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
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生長於古都朝歌(今淇縣)。《麥秀歌》是富於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麥子吐穗,禾黍茁壯,本是一番喜人的豐收景象。然而,對於亡國之人,感念故國的覆滅,心頭自別有一種滋味。《中國文藝詞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後世寓意詩的發端。”後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紂王的拒諫,致使殷商亡國,這悲慟永遠成為詩人心頭的創傷。可謂百感交集。
詩中疊字“漸漸”“油油”的運用,語氣詞“兮”的安置,形成一種音律美,達到聲情相生的完美境地,顯出與《詩經》一脈相承的藝術特徵。
作者簡介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今朝鮮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遺蹟。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