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陵

箕子陵

箕子陵是朝鮮的古陵墓,建於1000多年以前。

大概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Kija Tomb
朝鮮古代陵墓。位於平壤乙密台下。建於1102年,1122年重修。墓前有丁字閣和重修記跡碑。清日戰爭時此曾有激戰,墓上留有彈痕。相傳中國周武王滅殷後,殷朝宗室箕子為避難來到朝鮮,教朝鮮百姓以禮儀田蠶之道。一說漢武帝封箕子為朝鮮王。關於箕子東來說朝鮮學術界雖有不同觀點,但箕子墓和箕子廟等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不僅平壤存在,而且朝鮮其他地方亦有發現。
位於平壤牡丹峰的箕子陵始建年代不詳,據《高麗史》記載:肅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禮部奏: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這段記載是說高麗禮部為祭祖箕子,經過調查,認定位於平壤牡丹峰的墓為箕子墓,因而在墓旁建立了箕子廟(平壤市原箕林過去還有“箕子墓齋室碑”等古蹟)。從那時起,箕子陵受到歷代王朝的祭掃與修繕,由於陵寢地處平壤中心的牡丹峰腳下,與乙密台、七星門、浮碧樓等名勝比鄰,因而歷來亦是平壤的著名景觀之一。
1959年春,在建設牡丹峰青年公園時,金日成主席親自下令毀掉了箕子陵。據說此墓未見文物出現,但至今未見正式發掘報告,朝鮮政府也未就此事作過宣傳,所以現在我國以及韓國、倭國的一些介紹箕子的著作或論文中仍然在說箕子陵現位於平壤牡丹峰。筆者於1993年訪問平壤時曾慕名前往牡丹峰憑弔,在當地華僑的指引下,看到原古墓遺址已是一片樹叢,所有古蹟都蕩然無存了。在朝鮮的一本宣傳金日成事跡的書中對此做了這樣介紹:
“(主席)問有關人員將怎樣處理‘箕子陵’的問題。當時,他們沒能馬上做出回答。他們還沒認清‘箕子陵’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事大主義思想的產物。主席環視著他們,通俗易懂地給他們講了“箕子陵’出現的由來。據說。箕子是公元前十二世紀殷人。距他生存的年代過了一千年的公元前二世紀初,為了藉口侵略古朝鮮就憑空捏造出他來朝鮮建國的謠傳,儘管如此,從柳又過了一千多年的十二世紀初,封建士大夫歪曲歷史說朝鮮是箕子所建立的國家,竟在牡丹峰修了箕子陵崇拜它。主席給他們講解了這樣的歷史,然後說,把朝鮮民族看成箕子的後裔是對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我們民族的侮辱。又說,箕子與朝鮮人是毫無關係的,箕子陵也不是真正的箕子的墳墓,即使掘墓也不會有什麼東西,趁這次機會挖掘出來看看也是好的”。挖掘平壤的箕子陵時由於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金日成主席特地囑咐舉辦了“老人宴”,把反對的老人們請來,當他們知道陵里什麼也沒挖出來時,“把‘箕子陵’信以為真的老人們都紅著臉掉過頭去”。
其實平壤的箕子陵很可能是古朝鮮人為紀念先祖而修建的一座衣冠家。因為胥余是殷王族,是受封於箕國(今之山西蒲縣)之君,故稱“箕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受禮儀思想影響極深的箕子要求在其死後歸葬故國應在情理之中。《史記》集釋:“杜預日:梁國蒙縣(今之河南商邱縣)有箕子家”,此墓至今尚存,從未開掘,應為歸葬墓無疑。那么平壤的箕子陵被挖掘後未見屍骨並不意外,奇怪的是據說“什麼東西也沒發掘出來”,即使是古時衣冠家也不應一無所有。在朝鮮出版的《朝鮮建國始祖檀君》一書也提到了挖掘箕子陵一事:自高麗肅宗(l906—1105)時期起,開始傳布說平壤城裡有所謂箕子墓。可是,這是假墳。所以戰後挖開該墓一看,那裡甚至沒有任何放屍體的墓棺設施,只有破磚頭和破瓷片”。衣冠家可能沒有“放屍體的墓棺設施”,但那些“破磚頭和破瓷片”究竟是些什麼?對於外界來說尚且是個難解之謎。
在上述的《朝鮮建國始祖檀君》這本學術論文集之中是這樣解釋“箕子東移說”的:“這是過去中國反動的封建歷史學家們憑空捏造的一種主張。他們說,公元前2世紀,由中國人箕子到朝鮮去建國,當上了國王。……‘箕於東移說’是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前2世紀初由中國封建歷史學家們為把漢朝侵略古朝鮮政策加以合理化而拋出的。過去,中國封建歷史學家們一向把鄰近的民族、宗族的祖先或頭領都描繪成漢族出身的人,‘箕子東移說’也不例外。20世紀初,倭國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了蹂躪朝鮮民族的自主性,惡毒地利用了這一‘箕子東移說”’。

現在態度

現在不僅朝鮮的各類出版物對箕

箕子陵箕子陵
於朝鮮說諱莫如深,韓國的官方出版物也基本摒棄了這一學說,例如韓國海外文化弘報院向海外介紹韓國的兩本小冊子《韓國歡迎您》、《韓國簡介》都把扶餘、高句麗、渤海列為了本國歷史,而將公元前500—2000年這段歷史則列為空白,公元前2000—5000年則稱為古朝鮮。對箕子朝鮮則隻字未提。
與毀掉箕子陵古蹟相對的是,朝鮮政府於1994年10月11日建成了極其宏大的新“古墓”——檀君陵
朝鮮發掘和建築檀君陵是為了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神話里的人物或傳說里的人物以“科學的”方法明確為當時的實在的人物。正是先有了金日成指出的“我國人民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人民”這一教導,才有了檀君陵的發掘來加以印證。本文並非是要通過箕子陵與檀君陵的一毀一建的事實來評述朝鮮某些人回歷史觀的隨意性,而是認為在其宣傳中肆意詆毀中國的歷史形象(本文所引朝鮮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兩本中文版圖書都是面向中國發行的),是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
韓國檀君朝鮮論被稱為國史觀,而箕子朝鮮論和衛滿朝鮮論則被稱為殖民史觀。
(另註:《論語·公治長》中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嘆息。歷代的朝鮮文人都曾經對此很感興趣。許多人相當肯定地認為,孔子生活於春秋時代,見禮崩樂壞而思移居朝鮮。)
參見:箕子 箕子朝鮮(기자조선)(約 1122 BC ~ 194 B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