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里斯·戈杜諾夫》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結尾表現出" 每個人都可能是英雄、傻瓜或屠殺犯"的共知。作曲家關於沙皇鮑里斯的研究顛倒了歷史與政治——歌劇的文本描寫了當權者的鼎盛與衰落,而音樂則體現了虛榮、幻覺與死亡的歷程拋物線。不僅這個人是罪犯,罪犯也始終是一個人。

基本信息

資料

《鮑里斯·戈杜諾夫》《鮑里斯·戈杜諾夫》

台本:根據亞歷山大·普希金的同名戲劇編年史改編(1825)
作曲: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Modest Mussorgsky)
首演:《鮑里斯》第二稿,1874年2月27日,聖彼得堡馬林斯基(Mariinsky)劇院;《鮑里斯》第一稿,1929年3月5日,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洛維奇—但岑科(Stanislawski Nemirowitsch-Dantschenko)音樂劇院
劇情年代:1598年2月至1605年4月
劇情地點:《鮑里斯》第一稿(1868/1869):莫斯科聖女修道院前,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廣場,丘道夫修道院的一間屋子,立陶宛邊境的酒館,克里姆林宮的沙皇臥室,莫斯科巴西里烏斯大教堂前,克里姆林宮的會議大廳
演出時間:《鮑里斯》第一稿(1868/1869):約135分鐘;《鮑里斯》第二稿(1871-1874):約195分鐘
人物:《鮑里斯》第一稿(1868/1869):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w) 男中音或高男低音。弗約多(Fjodor),鮑里斯·戈杜諾夫之子 次女高音。葉賽尼亞(Xenia),鮑里斯·戈杜諾夫之女 女高音。葉賽尼亞的乳母 女中音。貴族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舒斯基(Wassili Iwa novic Schuski) 男高音。安德列·什切卡洛甫(Andrei Schtschelkalow),俄國杜馬的告密者 男中音。皮蒙,格列高里·奧特雷普約夫(Pimen,Grigori Otrepjew),假德米特里 男高音。編年史學家,修道士 男低音。瓦拉姆(Warlaam),出逃的修道士 男低音。酒館女招待 次女高音。
合唱隊:波蘭貴族
劇情分別發生在十七世紀的莫斯科、立陶宛和波蘭:鮑里斯謀殺了皇儲Dmitri,並自封為沙皇。青年修士Drigroy冒充Dmitri,在民眾及波蘭貴族的支持下興兵。鮑里斯在悔恨與恐懼下身心崩潰而死,死前傳位與幼子,然而幼子登位被阻,舞台上留下一段懸疑……

歌劇介紹

《鮑里斯·戈杜諾夫》《鮑里斯·戈杜諾夫》

直到第五個場景,也就是第三幕時,鮑里斯才姍姍出場。這一幕中,一貫溫柔體貼、為子女遺產操心的慈父鮑里斯·戈杜諾夫卻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現實政治家。穆索爾斯基細緻入微地表現了人物的靈魂分裂:從最先幾乎難以察覺的心神不寧到日漸強烈的神志迷惘,直至最後徹底瘋狂。這位沙皇已經不知道到底該信任手下的哪位大臣。作為旁觀者的聽眾很快意識到,至少貴族舒斯基(Schuiski)不該屬於被信任的一方。因為舒斯基很善於引入季米特里動機,而這對鮑里斯而言無疑是塊無法治癒的心病。那是該隱的標記,是罪惡的象徵。它是沾在沙皇手上的鮮血的再現。第三部分的主角是瘋狂。
《鮑里斯》第一稿最後一部分在巴齊里烏斯(Basilius)大教堂前拉開帷幕,沙皇遇見一個傻子。神話與民間傳說在這個“神的傻子”身上得到統一,人們依照古老傳統方式,稱他是“朱諾迪維”(Jurodiwi)。當其他人或出於畏懼、或出於冷漠而三緘其口時,只有他敢於打破沉默,用傻子的“瘋癲”語言向權貴直言真相。他所說的,其他人早就清楚,沙皇本人潛意識中也十分明了:他已被詛咒。毀滅是注定的,無法規避的。《鮑里斯》第一稿中最後一個場景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生命的懺悔,是一大段對從瘋狂到死亡的獨白。最後鮑里斯下令:皈依修道院。穆索爾斯基在此處點明了鮑里斯最後的解脫。季米特里動機漸漸消失。對沙皇而言,死亡意味著解脫,他從此不必再忍受那些陰魂不散的幻覺騷擾了。第四部分的主角是人類意識的最高審判:良知。
每個人都可能是英雄、傻瓜或屠殺犯。穆索爾斯基將這點共知推向了極致。他關於沙皇鮑里斯的研究顛倒了歷史與政治——歌劇的文本描寫了當權者的鼎盛與衰落,而音樂則體現了虛榮、幻覺與死亡的歷程拋物線。不僅這個人是罪犯,罪犯也始終是一個人。
《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W)
四部分七場(《鮑里斯》第一稿,1868/1869)
序幕三幕七場(《鮑里斯》第二稿,1871/1874)
俄語
劇情(《鮑里斯》第一稿,1868/1869)
第一部,第一場:民眾遞交了請願書,請求猶豫不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接受人們的選舉,出任沙皇。第二場:人們為新沙皇鮑里斯·戈杜諾夫歡呼萬歲。登基不久,他就感到了不祥的預兆。  
第二部,第一場:皮蒙是一位撰寫編年史的修道士,在他筆下,歷史似乎又重演了。在學生格列高里的一再請求下,皮蒙講述了沙皇繼承人季米特里慘遭謀殺的過程。格列高里一心要擺脫單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於是決定假稱季米特里。第二場:格列高里想去波蘭招募兵力,共同反對鮑里斯·戈杜諾夫,在小酒館中與一群士兵相遇,他們正追捕一個從莫斯科逃跑的修道士。格列高里得以逃脫。  
第三部:鮑里斯執政第六年。雖然他努力做一個體諒民心、樂善好施的沙皇,全國上下依舊充斥著貧窮和疾病。貴族舒斯基聽信謠言,有意策劃暴動推翻鮑里斯;他向沙皇報告說波蘭有一個自稱王位繼承人季米特里的暴亂分子。一番話讓鮑里斯心神不寧,產生幻覺。

評價

無論在形式、內容還是風格上,這個歌劇都給予觀眾一種全新的感覺。穆索爾斯基的音樂戲劇將人類的自然語言風格視作準繩,他的理念是對權力和獨裁所作的獨具匠心的分析,是對一個逐漸陷入瘋狂的統治者所作的細緻入微的個性研究。
理解易懂度:***
琅琅上口性:***
現實性:****
政治驚險劇:****
精神失常研究:*****

普希金作品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