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士之歌》

《鬥牛士之歌》出自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鬥牛士之歌》出自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該曲出現在《卡門》的第3幕中,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錶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

樂曲介紹

歌劇《卡門》是根據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梅里美(1803~1870)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梅里美是著名的劇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他的作品有收集出版的劇本集《克拉拉·加蘇爾戲劇集》(包括五個劇本)和歷史劇《雅克團》,有長篇小說《查理九世的軼事》和中、短篇小說《馬特奧·法爾哥內》、《攻占棱堡》、《塔曼果》、《高龍巴》、《嘉爾曼》、《伊爾的美神》等。此外,還有遊記《航海札記》和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論著。

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一般的歌劇序曲都是用交響方式縮寫或提示歌劇內容,這首序曲結構簡單,僅僅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鬥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和鬥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由於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鬥牛士進行曲》 。接下來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錶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反覆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之後再現第一部分主題。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弦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後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

作者簡介

喬治•比才(比捷)(GeorgesBizt,1838-1875),是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後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