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做人深度做事》

《高度做人深度做事》

《高度做人,深度做事》以若干個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融會如何做事情、做成事情、把事情做好的道理。用鋼筋搭起自己的生活構架,用磚石砌築自己的人生格局,在攪和著混凝土的日子裡,仔細體會自己的經歷,不斷地提升自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也許現在的生活並不那樣密實、堅固而不透風,但只要經過努力,挖掘深度,提升高度,人生大廈終將建造成功。每個人似乎都是一塊磚,都有自己最終的歸屬,至於究竟成為什麼樣的磚,只有靠自己選擇了。

作者簡介

劉敬華,男,蒙古族,1965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後經進修學習,獲得研究生學歷和博士學位。
參加工作至今,多次轉變職場角色,歷任講師團教員、政府公務員,曾任副處長、副局長等領導職務。工作之餘,致力於經濟和管理學研究,曾經出版或參與撰寫《現代哲學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論——國家戰略推進中的區域經濟與城市經濟開發研究》、《領導者形象設計》、《別讓錯誤害了你——工作中不能犯的99個錯誤》等書籍,引起積極反響,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好評。

目錄

第一章充分準備:添磚加瓦奠基礎
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
成功需要美德的保駕護航
深明大義者受人尊重
做事力求光明磊落
會做事、做成事
說話水平是能力的體現
學識素養決定做事的深淺
個人眼界是人生的羅盤
小事情透視人格魅力
打造“領袖氣質”
第二章志存高遠:胸有藍圖天地寬
偉大的人必有偉大的抱負
有夢就追,讓夢想變成現實
成功的人總是充滿自信
成大事須有頑強的意志力
永遠不向困難妥協
學會忍耐和等待
屢敗屢戰又何妨
堅持到底就能成功
第三章謙虛低調:鋼筋磚石各其位
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謙遜是一種境界
高標準處世,低調做人
不顯不炫,大智若愚
做人貴在不顯不露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不張揚更讓人尊重
低調做人是一種大智慧
水滿則溢,物極必反
第四章運籌帷幄:全程規劃好施工
不要在別人的目光中調校自己的人生坐標
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
行動之前要冷靜分析
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作好調研,摒棄猜想
有定位才有高位
諳熟實現目標的秘籍
讓有序成為你生活中的良好習慣
第五章勤奮務實:萬丈高樓平地起
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把敬業變成一種習慣
勤勞就是比別人更努力
抓住時間,講求效率
日清日畢,決不拖延
做常人不敢做的事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天道酬勤,苦盡甘來
有時候冒險一下也無妨
第六章關注細節:事無巨細巧裝修
泰山成其高,江海就其深
不要忽略細節上的完美
用足自己的長處和優勢
最佳化自己的行為習慣
心無旁騖,成功指日可待
做事情就要做到位
細節是創新之源
第七章多方溝通:構築橋樑進度快
溝通是增進理解的基礎
知己知彼,駕馭溝通全程
以和為貴是古訓
強調同但也要正視不同
平易近人也要平等待人
用對方擅長的方式交流
把一些掌聲送給對手
妥善處理各方面關係
第八章借力而行:順勢而動占先機
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
尋求能幫助你的“貴人”
團隊成功是個人成功的基石
好方法成就大事業
主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留有餘地好迴旋
退一步進三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第九章機巧靈活:變化創新空間大
突破思維定勢,不墨守成規
有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
換位思考看問題更全面
善於分析判斷,應變力強
換個走法,路子可能更寬
隨機應變才是智者
實幹的同時也要會巧幹
創新讓一切皆有可能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第十章擔當責任:敢拍胸脯保質量
不要尋找任何藉口
擺脫受制於人的窘境
切忌牢騷滿腹叫苦連天
不要做什麼都斤斤計較
敢於擔當起重任
為使命而非為金錢工作
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前言

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評價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會說,“他是個做事的人”、“這個人還不錯,就是幹不了什麼大事兒”……雖然,這些話聽起來好像輕描淡寫,似乎是對方無意之中說出的,實際上卻可能影響對一個人的最終認可和評價,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難怪研究人生問題的專家慨嘆:做事就是做人啊。
應該說,如何做事與如何做人,是人一生中永恆的問題: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做事是做人的外在表現。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道德品質上有問題,是永遠不會成就大事情的;同樣,對一個人的評價,甚至一個人最終能否成功,往往又是以會不會做事、能不能做事和做事的水平如何為標準。
一個想事、幹事的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必然在成就了事業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我們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那些讓人敬仰的先哲們,哪一個不是靠打拚成就自己?哪一個不是功勳卓著?正是憑藉著不朽的輝煌事業,他們才贏得了自己豐碩的燦爛人生!
實際上,要取得人生的輝煌,光是自己“做事”還不夠,還應該“會做事”、“做成事”。這就要求有志於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熟悉做事的“規則”,懂得成功“做事”的規律,切實把握好做事與做人之間的關係,最終靠著成功做事,成就自己的光彩人生!
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做事能力,沒有磨鍊好堅定的意志、良好的個人修養、廣博的學識、開闊的眼界,必然做不了大事情;如果一個人不善於運籌帷幄,沒有主見,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做起事情來必然盲目無著;一個人如果不善於抓住機會,遇事畏首畏尾,必然喪失成功的機遇;如果一個人不善於從根本問題上下手,做事情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馬馬虎虎,解決的必然是表面上的問題,取得不了實際效果;如果一個人總是愛搞個人英雄主義,不善於溝通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遇到事情不敢於承擔責任,不能夠藉助別人的力量發展自己,那么,別人不會來給他捧場,他的事業永遠也不會做大;如果一個人老是一條道跑到黑,不善於創新,不能夠機動靈活地修正方向,必然鑽進牛角尖,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一個人總是拈輕怕重,不能夠負重前行,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那么,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功虧一簣;如果一個人不能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主動避開錯誤的雷區,那么,他只能是一錯再錯……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做成事,把事情做到位的基礎,掌握了這些做事規則,遇事必然能夠條分縷析、章法得當,甚至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而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遺憾的是很多人卻不能夠輕鬆掌握或者乾脆遺忘。這,也許正是這些人不能夠成就大事的真正原因。
鑒於此,我們編著了這本《高度做人深度做事》,書中以若干個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融會了如何做事情、做成事情、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可以讓讀者在愉快之中閱讀,在輕鬆之中感悟,間接抑或直接地促進和提高讀者的辦事水平、做事能力,為未來鋪就成功之路。
編著者
2008年10月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留有餘地好迴旋
古人說得好,物極則必反否極而泰來。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
古人還說:“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迴旋餘地採取機動的應付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容地應對一切事情。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留餘地,就是不要把什麼事情都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以最完美無損地得到保全。
據說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當了皇后,地位變了,她考慮得更多了。她深知作為一國之國母,其行為舉止對皇上的影響相當大。因此,她處處注意約束自己,處處做嬪妃們的典範,從不把事情做過頭。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宮中按例發放的,不再有什麼要求。她的兒子承乾被立為太子,有好幾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東宮供應的東西太少,不夠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沒有答應東宮的請求,她說:“做太子最發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揚,哪能光想著宮中缺什麼東西呢?”她不干預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親戚以她的名義結成團伙,威脅李姓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賞罰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從不表態,從不把自己看得特別重要。李世民要她的哥哥長孫無忌以重任,她堅決不同意。李世民不聽,封了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右僕射的職務。皇后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讓他上書向皇帝辭職。李世民不得已,便答應授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皇后這才放了心。此後,長孫無忌,也經常受到皇后的教導,成為一代賢臣。
長孫皇后得意時不把各種好處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滿,實在是很好地堅持了為自己留餘地的做法。這樣,不但不會使自己招致損害,而且還使自己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進退自如,很好地保持了與皇帝和大臣們之間的距離,也相應地保護了自己。要知道,在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人因為一時權重,而沒有把握住自己,最終身敗名裂。
宋仁宗時,宰相富弼採用朝士李仲昌的計策,從澶州商湖河開鑿六漯渠,將水引入橫貫隴西的故道。北京的大名府留守賈昌朝素來憎惡富弼,私下與內侍武繼隆勾結,命令兩個司天官,等到朝臣聚會時,在殿廷提出抗議,就說國家不應當在京城的北方開鑿渠道,這樣會使皇上龍體欠安。
幾天后,兩個司天官聽從武繼隆的主意,向皇上上書,請皇后與皇上一起出來聽政。史志聰將他們的奏章拿給宰相文彥博,文彥博看後藏在懷中。他不慌不忙召來兩個司天官,問:“日月星辰、風雲氣色的變異,才是你們可以說的事,因為這是你們的職責。為什麼胡言亂語干預國家大事,你們所犯的罪有滅族的後果。”兩個司天官十分恐懼。文彥博又說:“看你們兩個也是狂妄愚昧之極,今天不忍治你們的罪。”
二人走後,文彥博把他們的奏章拿給同僚們看,富弼等人十分憤怒地說:“奴才們膽敢如此胡作非為,為什麼不斬了他們?”文彥博說:“斬了他們,事情就公開化了,宮中會鬧得不安寧。”過了不久,大臣們又決定派遣司天官測定六漯渠的方位,文彥博還是派那兩個人去。這二人怕治他們的前罪,就改稱六漯渠在京城東北,而不在正北。
這就是示之以威,而後網開一面,給對方一定餘地,不把對方逼進死角的例子。
還有一個例子:宋高宗的時候,劉豫在山東張榜,要求天下的老百姓都要給他進奉藥物,而此時太監馮益恰好派人去收買飛鴿,山東境內傳播著許多流言。泗州知州劉綱將情況上奏朝廷,樞密使張浚奏請皇上,要求斬掉馮益以消除流言飛語。
趙鼎也上奏:“馮益的事確實十分曖昧不清,值得懷疑。此事有關國家大體,朝廷如果忽略了不加處罰,外面的人必然認為是皇上派他去的,有損於聖德。不如暫時解除他的職務,派他到外地去任職,以消除眾人的疑惑。”
宋高宗欣然應允,將馮益調往浙東。張浚認為趙鼎在與自己唱對台戲,十分生氣。趙鼎說:“從古以來,凡是想處置壞人,搞急了,他們的朋黨就會互相勾結,反而招致大禍;緩一緩,他們之間就會互相擠兌,不攻自破。現在馮益犯了罪,殺掉他,並不足以叫天下人拍手稱快。但是一殺他,眾太監們會害怕皇上殺了一個,就會想殺第二個,必然會竭力爭取減輕馮益的罪責。不如貶謫他,將他流放到遠離京師的地方,既無損於皇上的尊嚴,馮益自己看見受的處罰很輕,也不會花費心機去求人爭取回到原來受寵的地位。他的同黨見他被貶,必然會伺機窺求上進,哪裡肯讓他再進宮呢?如果我們著力排擠他,他的同類必然會因此而畏懼我們,他們勾結得愈發緊密,我們就無法攻破他們了。”張浚聽了趙鼎的分析,不得不嘆服。
很多時候,要給人留一條生路。倘若有條道路可生存,那么在鬥爭中不妨給他斷去99條路,留下一條給他行走,他就不會提著腦袋來和你拚命,倘若連最後一條路也給切斷了,那么,他一定會揭竿而起拚命地反抗。戰爭之中,給敵人布下天羅地網,但也要留下一個缺口,否則,敵人就會冒死抵抗,背水一戰,最終很有可能是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因此,優秀的軍事家都會給敵人留下一條退路。實際上,給別人留有餘地,實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一定脆弱難保。
不為難別人,也是不為難自己,讓別人活得輕鬆自在,自己才能夠活得安逸悠閒。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關係和諧,才會相安無事。這就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也是人與人相互交往的佳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