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餞謝文學離夜》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現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之情。 從辯體的角度看,這是一首“永明體”詩歌。 詩的開頭寫水寫雲,水是漢池水,雲是巫山雲。

范雲詩《餞謝文學離夜》

作品信息

【名稱】《餞謝文學離夜》
【年代】南朝
【作者】范雲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陽台霧初解,夢渚水裁淥。
遠山隱且見,平沙斷還緒。
分弦饒苦音,別唱多淒曲。
爾拂後車塵,我事東皋粟。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現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之情。詩題中的“謝文學”即詩人謝朓。公元490年(永明八年),謝朓轉為隨王文學,次年,隨王要“親府州事”,謝朓將跟從隨王赴西府荊州(今湖北江陵)。在謝朓離京赴西府的前夕,在一個月光明亮的春夜裡,蕭衍、沈約、王融、范雲等“西邸文人集團”為謝朓舉行了一次餞別宴會。他們都是“竟陵八友”的成員。此外,虞炎、江孝嗣、王常侍(失名)也參與此會,並留下了贈別詩,沈約、王融、范雲、虞炎各作一首《餞謝文學離夜》,江孝嗣和王常侍各寫一首《離夜詩》,謝朓自作《離夜》與《和別沈右率諸君》作為答謝。這是西邸文人的一次大集會,一時群英薈萃,宴會成了吟詩會,在文學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詩的開頭兩句,寫法有些特殊,破空而起,推出“陽台霧初解,夢渚水裁淥”來。“陽台”在巫山,“夢渚”即雲夢澤,在今湖南,這都是在京邑建康(今南京市)所看不到的。“霧初解”是說夕霧初收,以切“離夜”之景,“水裁淥”三字,暗點節候,說明春天到了,春水剛剛變綠。從“霧初解”與“水裁淥”看,當是近景的描繪,從“陽台”與“夢渚”的地理位置看,卻又不在南京附近,這似乎是個矛盾。這樣寫,作者可能有兩種用意:一是用“陽台”與“夢渚”指代建康的台榭和洲渚,這是借代手法,在六朝詩中常見。另一種含義是,作者送別的友人是從建康到荊州去,“陽台”與“夢渚”均在荊州所轄範圍內,作者運用“視通萬里”的神思,想像友人去處的景物,表示自己的心已經追隨友人而去,以想像中的遠景描繪,繫念遠行之人。這樣把惜別之情,由此地寫到彼地,描繪得迴環往復,曲折而深婉。餞別謝朓是在夜晚,從題目中的“離夜”二字可以看出,同時又是在春天。謝朓的答謝詩《和別沈右率諸君》云:“春夜別清樽,江潭復為客。”王融《餞謝文學離夜》云:“春江夜明月,還望情如何”等,均可證明。三、四兩句,緊承首二句,繼續寫景,即寫望中的遠景,以送遠行的友人。在明月當空的春夜,遠處的山峰隱隱約約,依稀可見,陸地若斷若續。因在夜間,又系遠景,所以這兩句寫景給人朦朧的感覺。而迷濛的夜色又為分別罩上一層茫茫然的色彩與氣氛。首四句的寫景,正蘊含著難以言盡的離情。
五、六兩句,筆鋒一轉,由借景言情,轉換到正面描寫離情別緒上來。“分弦”、“別唱”指離夜宴會上所彈奏的絲竹之音和所唱的離別之歌。“苦音”與“淒曲”為朋友之間的分別罩上了一層悲苦的氣氛。藉助音樂來表現離情,使詩歌的抒情手段更加豐富,詩的意境也更渾厚而且耐人尋味。
結尾兩句,分別就友人謝朓與自己兩方面而言,一轉雙收。“爾拂後車塵”,拂塵表示要登車上路。“後車”一般指侍從之車,如《孟子·滕文公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後來曹丕在《與朝歌令吳質書》中說:“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於後車”,魏晉以後的用典,後車亦可指代文學侍從之臣,此句系用曹丕《與吳質書》的典故,以切合謝朓為隨王文學的身份。“我事東皋粟。”東皋:田野或高地的泛稱。這句是作者就自己而言。范雲比謝朓年長十三歲,經歷過一番宦海浮沉,仕途不太順利,故在與友人分別之際,表明自己的心跡:他想躬耕隴畝,辭官歸田,或像阮籍那樣,“方將耕於東皋之陽,輸黍稷之稅,以避當塗者之路。”(阮籍《奏記詣蔣公》)或像陶淵明那樣,“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
從辯體的角度看,這是一首“永明體”詩歌。沈約、謝朓等人都是“永明體”的創始人,他們比較講究聲韻與對仗。范雲的詩,有一部分是“永明體”。許學夷說:“范雲五言,在齊梁間聲氣獨雄,永明以後,粱武取調,范雲取氣。雲前數篇亦‘永明體’。”(《詩源辯體》卷九)寫於公元491年(永明九年)的這首詩,確係“永明體”。此詩聲韻婉諧,八句四聯,每一聯對仗都比較工穩,而後代的律詩,僅在中間兩聯用對偶句,如果將此首的平仄稍加調整,便可成為一首五言律詩了。

作者簡介

范雲 (451-503)南朝文學家。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少好學,善屬文,下筆即成。仕宋,為郢州西曹書佐,轉法曹行參軍。齊時,入竟陵王蕭子良幕府,為“西邸八友”之一。遷尚書殿中郎,曾出使北魏。又任零陵內史、散騎侍郎、始興內史、廣州刺史,坐事下獄,獲赦免。後起為國子博士,蕭衍執政,范雲入其幕府,與沈約同心輔佐之。梁立,官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領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右僕射。卒贈侍中衛將軍。事跡具《梁書》卷一三及《南史》卷五七本傳。有集三十卷,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四十二首。

沈約詩《餞謝文學離夜》

作品信息

【名稱】《餞謝文學離夜》
【年代】南朝
【作者】沈約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餞謝文學離夜
漢池水如帶,巫山雲似蓋。
瀄汨背吳潮,潺湲橫楚瀨
一望沮漳水,寧思江海會。
以我徑寸心,從君千里外。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謝朓赴江陵的送別詩。沈約和謝朓都曾經在竟陵王蕭子良門下,入西邸為文學侍從。竟陵王以文會友,著名者有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八人,文學史上稱為“竟陵八友”。西邸文士有兩次詩歌大唱和,一次是為當時著名儒生劉瓛之死而唱和,一次是為謝朓離京同隨王蕭子隆赴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而唱和。為謝朓送別的唱和詩,流傳下來的有好幾首,除沈約這首外,還有蕭衍、虞炎、范雲、江孝嗣等人的詩作。這些贈別詩都表現了“八友”之間的友情,沈約這首詩同樣灌注了深沉的離別之情。
詩的開頭寫水寫雲,水是漢池水,雲是巫山雲。“漢池水如帶”,意指漢江之水綠如裙帶。《左傳》有所謂“漢水以為池”之說,故稱漢水為漢池;“巫山雲似蓋”,意指巫山之雲形如車蓋,巫山雲典出宋玉《高唐賦》所說神女行雲事。這兩句所寫內容與謝朓赴江陵一事,從地理位置說並無直接關係,只是由京都(今南京)西望可以想見的景物,方向上有點關聯。但這裡的用意似乎是以流水行雲來暗襯人生之漂泊無定,為下文寫離別作必要的鋪墊。
“瀄汨背吳潮,潺湲橫楚瀨”,意為背(避)吳潮之瀄汨(急流激盪),橫楚瀨之潺湲(水流之貌)。吳潮,暗指伍胥潮。伍子胥被吳王殺害後投入浙江中,傳說化為潮神。這裡說避卻吳潮之急流,卻橫滯於湍急之楚水。這裡又是以吳潮楚瀨喻人生之遭際。
“一望沮漳水,寧思江海會”,言西望沮水和漳水,便不敢東望江海匯合的前景了。沮即沮水,源出湖北保康縣西南,東南與源出湖北南漳縣的漳水於當陽匯合,為沮漳河,又東南經江陵之西,入於長江。《左傳·哀公六年》所云“江漢雎(沮)漳,楚之望也”,即此。沮漳之水於江陵入江,故詩人由謝朓之赴江陵而聯想起沮漳水。然而沮漳之入江,江流而達于海,本來江海之會是不成問題的,卻說“寧思江海會”,同樣是以水之交匯喻人情之翻覆,不切於地理而切於人情。
末二句“以我徑寸心,從君千里外”,謂寄心於江水,隨著友人到千里之外的江陵,極言別後相思情深,也暗含著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從頭到尾,從寫水至寫情,可見這不是一般的贈別詩,這次的離別也不是一般的離別,在別情之後包含著政治上的隱憂。當時的背景是比較複雜的。公元490年(永明八年),隨王蕭子隆代魚復侯蕭子響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寧、南北秦六州、鎮西將軍、荊州刺史。翌年春隨王“親府州事”,謝朓隨行。當時皇室內部的矛盾鬥爭已經日趨激化,隨王赴外任,實際上是被動的,當時謝朓也預感到政治風浪將要襲來,心情是不平靜的。他在《離夜》詩中所說的“翻潮尚知限,客思眇難裁”,正透露了此中訊息。到了江陵後,果然被構陷,卷進政治風浪。沈約的送別詩在字裡行間所透露的隱憂正是政治上的憂慮。
詩中寫的是政治上的隱憂,不便明言,所以在藝術上便表現得特別含蓄,甚至近於晦澀。之所以近於晦澀是因為詩中多用各種逆筆反襯的藝術手法。譬如意在以水雲之流動喻人生之漂泊,詩中卻以靜襯動,漢水如帶,巫雲似蓋,帶與蓋都是定形的東西,是以定型的靜體比喻無定的流體,再以流體喻人生之漂泊。又如寫吳潮和楚瀨,正面看似乎橫滯楚瀨,總比捲入吳潮要好一些,然而其立意卻是以逆筆點出吳潮,所擔心的也正是友人被捲入伍胥潮,怕忠臣被害。這種怕卷進政治風浪的擔心,在謝朓詩中可以得到印證,他在《將發石頭上烽火樓》詩中說:“荊吳阻山岫,江海合瀾波。歸飛無羽翼,其如離別何!”再如寫沮漳匯入江海,本是順於地理自然的事,但是詩人卻以逆筆出之,說:“寧思江海會。”按理是很有希望的事,詩中卻說沒有希望,看來似乎不可理解,實際卻表現得更深刻,自然界勢所必然的事,在人世間卻未必盡然,這只能引出更多的感慨,因而也就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全詩立意在虛處,但落筆卻全在實處,寫山寫水都是實的,這也是一種逆寫,是一種反襯。這各種逆筆反襯為此篇增添了一層朦朧的藝術色彩。

作者簡介

沈約 (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