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弟侄書堂》

《題弟侄書堂》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這兩句是告誡弟侄——少年時期辛苦學習,將為一生的事業紮下根基,切莫有絲毫懶惰,不要浪費了大好光陰。

基本信息

簡介

名稱:《題弟侄書堂
年代:晚唐
作者:杜荀鶴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作品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我還是與往常一樣儘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
故鄉雖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台中的墨水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

作品簡析

原文賞析

首聯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於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範,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特徵。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詩學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為宗旨,注重弘揚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

當世影響

該作品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國中六年級下(預備班)、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二單元(少年心事)以及“每周一詩”的第一首。

名家點評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極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非易能及者”。其“以苦學,詩句清雅,迥少其倫”

作者簡介

杜荀鶴像杜荀鶴像

(846~904)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投奔九華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讀于山中,自詡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窮人”。青年時期,累舉考不第。直到大順二年(891)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第八名)。當時政局動亂,未就官職,還鄉閒居。後入南唐,授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久即病逝。

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柯,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長於宮詞。因長期置身於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客居他鄉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之苦。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作平易自然,樸實質明暢,清新秀逸。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於《全唐詩》。窗竹搖影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