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小說]

《離婚》[小說]
《離婚》[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離婚》是老舍繼《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小坡的生日》、《大明湖》和《貓城記》之後的第七部長篇小說是老舍在1933年夏天冒著溽暑奮筆疾書,在7月15日完成的。用老舍自己的話說,“到如今想起來,那個熱天實在是最可喜的,能寫入了迷是一種幸福。”(以上均引自老舍《我怎樣寫〈離婚〉》)趙家璧收到書稿後於7月20日付排,三十天后,飄著油墨香的《離婚》就與讀者見面了。《離婚》也因此成為老舍第一部未在雜誌上連載就直接出版單行本的長篇小說。小說向我們描述了一幅二三十年代舊北平的風俗畫,寫的是離婚,卻沒有人真正離婚,“湊合著過”成了所有夫妻解決矛盾衝突的共同方式。

基本信息

(圖)《離婚》《離婚》

作者

(圖)《離婚》《離婚》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國小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1925年,老舍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問世。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簡介

老舍的《離婚》是充滿了現代性的,反映了初步入現代社會的中國的小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和思想困境,同時它又是經典的,因為它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即個體的存在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規定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和行為方式。儒家確立了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以群體為根基的哲學體系。

《離婚》是老捨生前最鍾愛的一部作品,它向我們描述了一幅二三十年代舊北平的風俗畫,寫的是離婚,卻沒有人真正離婚,“湊合著過”成了所有夫妻解決矛盾衝突的共同方式。劇中的老李在家庭責任和渴望感情的矛盾中苦悶掙扎;張大哥精明、穩重,以“婚姻治國”為理想,可對自家的不幸卻無能為力;小趙奸詐、卑鄙,又在唯一的真情中走向毀滅。葛優、陶虹和譚宗堯、謝園、梁天、孫淳、袁園等在劇中均有不俗表演。

寫作背景

“在寫《離婚》以前,心中並沒有過任何可以發展到這樣一個故事的“心核”,它幾乎是忽然來到而馬上成了個‘樣兒’的。”(《我怎樣寫<離婚>》,老舍)

老舍一開始就打定主意,這次的寫作要“返歸幽默”。附帶的也決定了,這回老舍還得求救於北平。北平是他老家,一想起這兩個字就立刻有幾百尺故都景象在他心中開映。

《離婚》在決定人物時老舍已經打好主意:鬧離婚的人才有資格入選。一向老舍寫東西總是冒險式的,隨寫隨著發現新事實;既是有時候有箇中心思想,也往往因人物或事實的趣味而唱荒了腔。這回老舍下了決心要把人物都拴在一個木樁上。在下筆前,老舍已有了整個計畫;寫起來又能一氣到底,沒有間斷。

新序

(圖)《離婚》《離婚》

這本小說是硬“擠”出來的。“一二八”的前一年,老舍寫完了《大明湖》(老舍的唯一的以濟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交給《小說月報》去發表。“一二八”的侵略毒火燒了東方圖書館,《大明湖》的稿子也變為灰燼。停戰以後,老舍不願重寫《大明湖》——老舍的稿子向來沒有副本,故重寫不易。《現代》索稿,老舍開始寫《貓城記》。言明:《貓城記》在《現代》雜誌連載後,由良友公司刊行單行本。可是,現代書局再三的說,它有印行《貓城記》的優先權,不願讓給“良友”。於是,為免教“良友”落空,乃趕寫《離婚》;所以,它是硬擠出來的。現在良友停業,由老舍將著作權收回,交“晨光”重排出版。《貓城記》因思想有錯誤,不再印行。

在濟南熱死許多人的那一夏天,老舍,頭纏濕巾,腕墊吸墨紙,以阻熱汗流入眼中,濕透稿紙,跟酷暑與小說拚了命。結果,雖沒戰勝文藝,可打敗了暑熱。在七十多天的工夫,老舍交了卷。

這本小說的文字與結構都比以前所寫過的略有進步,恐怕是“一氣呵成”的一點功效。在別的方面,老舍不敢說它有什麼好處。它曾被譯成英文,出版後,銷路不佳。在寫此書時,北京還是“北平”,現在念起來,怪不順嘴,乃改為北京,不管和歷史相合與否。(老舍一九五一年初冬載一九五二年二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的《離婚》修訂重排本)

寫作特色

聞其聲知其人
老舍寫對話,用的都是北京口語,用口語的新鮮自然勁兒來表現人物性格,這是老舍有意識地做的,所以讀者一聽人物的話,就能立刻感受到人物的善惡美醜的精神世界。
小說《離婚》中有個老李,剛從鄉下把妻子兒女接到北京城裡來,租了馬老太太家的房住下了。老李是窮科員,沒有什麼家當,第一天晚上搬來,屋裡沒生爐子,沒水喝,一家五口在啃冷乾糧。馬老太太見此情景,頓起同情之心,提了一壺開水放在老李的窗戶,老李把壺提到屋裡還沒等老李說句感激的話,馬老太太就在窗戶發話了。這是一段純淨的北京口語,是從一個好心腸的老太太口中說出來的。句子短,句法活,要斷又續,沒完沒了,但是這段話層次分明眉目清楚,井然有序。在老太太這一席話中,有提問,有自答,有評論,有交代,有承諾,有囑咐,有關心,說得老李心裡熱乎乎的,這使老李感到感情的可貴。
(《老舍的藝術世界》, 183頁)

評價

老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小說《離婚》集中體現了他的語言藝術魅力。老舍的語言藝術魅力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北京韻味,老舍用地道的北京口語來寫北京人和北京事,使作品極其本色,富於生活情趣和民族美感;
2.通俗質樸而又典雅精緻,老舍一方面從人民民眾的口語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又認真選擇加工提煉,做到雅俗共賞;
3.簡潔凝練而又含蘊豐厚,老舍具有極高的譴詞造句的能力,這是與他深刻的思想見解和豐富的生活閱歷分不開的;
4.幽默詼諧而又不失嚴肅深刻,這主要是通過各種修辭方法的創造性運用,通過語言要素的變異使用來實現的。

電影簡介

片名:
  • 離婚
  • 離婚合作社
  • 戀戀巴黎
  • Divorce, Le
  • Le Divorce
  • 主演:
  • 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 娜奧米·沃茨 Naomi Watts
  • 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 斯托卡德·錢寧 Stockard Channing
  • 讓·馬克·巴爾 Jean-Marc Barr
  • 片長: 117 分鐘
    類型: 劇情 愛情 喜劇
    地區: 法國美國
    導演: 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
    年份: 2003年8月8日
    語言: 英語 法語
    級別: Argentina:13 Australia:M Brazil:12 Canada:PG Chile:14 Finland:K-11 Germany:12 Mexico:B Netherlands:MG6 Singapore:PG Spain:13 Sweden:7 Switzerland:12 中國台灣:普遍級(普級) UK:12A
    《離婚》 電影海報
    影片簡介:

    在這部有關婚姻的輕喜劇影片裡,兩個旅居法國的美國女人,因為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而和本地的法國人之間鬧出了許多矛盾,當然,還有浪漫的愛情和糾纏不休的“離婚”。

    女孩伊莎貝爾·沃克(凱特·哈德森 飾)是個典型的美國女孩,敢愛敢恨,個性獨立,剛剛進了電影學院的她,卻因為無法忍受大學裡的種種限制而毅然退學。

    最近,她嫁到法國的詩人姐姐蘿茜妮(娜奧米·沃茨 飾)遇到了婚姻危機,身為畫家的老公查爾斯·亨利背棄了她,而她已經懷孕8個月了。為了幫助就要分娩的姐姐辦妥離婚事宜,伊莎貝爾打算離開一直生活的加利福尼亞州,前往法國巴黎。

    到了巴黎後,伊莎貝爾幫助姐姐辦妥了手續,不料她自己卻愛上了一位有婦之夫——70歲高齡的法國外交官,後來卻碰巧發現大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外交官竟是前姐夫查爾斯的舅舅,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兩姐妹在法國的“離奇”關係暴露後,文化衝突和流言蜚語相繼襲來,這對姐妹花終於明白,一個現代美國女人生活在巴黎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美國人和法國人之間,對很多事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道德、性、甚至衣食住行等種種事情,她們在這些差異面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煩惱……

    參考文獻

    《老捨生活與創作自述》老舍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老舍的藝術世界》 孫鈞政 編著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