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心靈做巨人》

《重整心靈做巨人》

《重整心靈做巨人》是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超級暢銷書《方法總比問題多》作者吳甘霖的最新力作。《重整心靈做巨人》結合中國數千年的心學精華、禪宗智慧與現代西方心理學和成功學,總結出“成功=心力×(智力+辦事力)”的公式,全面闡述了當代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追求成功所最需要的心力智慧和技巧。掌握它們即可獲得心智的全面拓展,取得最大成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首套原創性成功學,被中外100多家媒體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
超越西方心理學,超越情商理論。
這是中國第一套原創性成功學,被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
本叢書中的不少篇章曾在《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美國《美華商報》、加拿大《中華導報》等媒體上連載,深受廣大讀者歡迎。海內外100多家媒體對本套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

內容簡介

《重整心靈做巨人》是一部從心靈重整的角度,幫助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成功走向更大輝煌的著作。任何成功和發展都來自自我突破和超越,要創造超凡成功,就必須經歷一次次心靈上的脫胎換骨。《重整心靈做巨人》從承擔“第二次出生”、從苛求外界到返求於己、從自虐到自愛、整合陰暗面、挑戰“躲避成功症”、開發“超級資源”、改善“自我意象”、“從狹隘到廣大”、從自我突破到突破自我等九個方面,提供超凡成功者最有效的心靈重整技巧,通過對這些技巧的掌握與實踐,可以創造最大的事業奇蹟與生命輝煌。

作者簡介

吳甘霖,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國青年報》記者、香港中華文化傳播集團副總裁、美國美中國際創造力開發中心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等職。現任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理事長、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國資委國際商務職業資格認證及考評審員會主任委員。
其2005年出版的《方法總比問題多》一書,兩年多時間已重印30多次,在“雅虎中文”上發表的讀後感和新聞達1100多萬條,創造中國培訓圖書之最,是近年來全國最暢銷的圖書之一;此外,出版的《心本管理——管理學的第三次革命》、《禪:直指人心的管理學》、《生命智慧——活出自己的陽光》等著作也深受讀者歡迎。
常年開設智慧系列課程,培訓對象為,包括財政部在內的中央和國家部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眾多高級總裁班,以及長虹集團等眾多著名企業,深受各界歡迎。

目錄

第一章承擔“第二次出生”
成功人生與“兩次出生”
以己為筏
“第二次出生”的全面意義
當“第二次出生”的主人
第二章從苛求外界到返求於己
走出“外界決定論”的誤區
回歸《大學》
受制於外與操之在我的區別
如何返求於己
第三章從自虐到自愛
先和自己交朋友
去掉關愛自己的罪惡感
解除對自己的暴力關係
與自己親密同行
第四章整合陰暗面
要整合,不要壓制
煩惱即菩提
四步整合法
ABCDE法
第五章挑戰“躲避成功症”
“躲避成功症”的表現
把夢想“當真”
去除“習得的無力”
不讓潛能“沉睡”
不要躲避吃苦
不試哪知行不行
化解“自毀情結”
第六章開發“超級資源”
“無條件”與“用不盡”
“超級資源”的三大理由
開發“超級資源”的四大要點
第七章改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與積極暗示法
步步排除法
因果歸位法
角色預演
“理念+自我認定”法
情境演示法
變虛為實法
第八章從“狹隘”到“廣大”
“治心惟廣大二字”
讓“廣大”成為“意焦
對新的可能性敞開
養成整體思維習慣
第九章從自我突破到突破自我
讓“果核”為“果仁”讓路
人間最美是“謙德”
從“模糊感覺”到“提起而打”
辨證把握事物與心靈
越能提升生命層次,越能突破自我

精彩書摘

第一章承擔“第二次出生”
誰不想取得最大的成功?
誰不想取得生命的最大輝煌?
但是,最大的成功不會自動發生,生命的最大輝煌也不會自動呈現。
因為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一朝造就,所有的輝煌都不可能憑空而降。
當我們起點較低的時候,當我們的素養和力量不夠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輝煌與巨大的成功遙不可及。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不少人,和我們一樣,起點很低,素養也不夠,力量也很弱小,但是,他們最終卻取得了我們無法想像的成功,創造了我們難以想像的輝煌。
那么,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
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首先從心靈上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進行心靈的重整。
心靈的重整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的功課。因為,要超越過去,就必須經常進行生命重整。而生命的重整,其基本點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靈的重整。
不要怕我們起點低,不要怕我們力量小,只要你學會了心靈的重整,你就有可能脫胎換骨,就有可能像那些傑出和偉大的人士一樣,成為了不起的巨人!成功人生與“兩次出生”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有兩次出生:
一次是來到世界的出生,一次是在回應生活挑戰中的再生。
來到世界的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被動的——沒有誰被徵求意見,沒有誰有選擇的自由,沒有誰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出生,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出生在怎樣的家庭,反正就這樣來到這個世界上。
不僅如此,在出生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人都是被動的。他感受到的痛苦與歡樂,充滿力量與無能為力,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由自己的父母和早年環境決定的。
正因如此,在相當程度上,人們把成功和幸福的原因,歸之於外界。
然而,人總有一天,必須去獨自面對屬於自己的那份人生挑戰。不管是你的父母,還是其他關心你的人,都無法在根本上幫助你去面對、承擔。
假如你還保持那種依戀和依賴,你的生活就會充滿被動和憂傷。生命的出現,是上天賜給你最豐盛的一筆財富,同時也是一個你必須獨自去迎接的挑戰。
你獨生、獨死、獨來、獨往,沒有任何外在力量能夠真正決定你生命的本質。
於是,人便必須回應生活的挑戰,來完成第二次出生。
與第一次出生相比,第二次出生有如下特點:
1.第一次出生是肉體,第二次出生是心靈。
2.第一次出生是被動的,第二次出生有其內在的要求。
第二次出生不是他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要求。人往往會在生命到了一定階段,受到了挫折的時候,突然感覺到要全面、整體地把握生命。
3.第一次出生由父母決定,第二次出生卻是由自己決定。
“生”你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要成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你必須親自承擔出生的擔憂和苦痛。換言之,你必須對自己的“出生”負有全部責任!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我們先看一個事例:
日本松下電器集團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幼年時家裡很窮。
他9歲的時候,就不得不遠離家鄉和親人,到一個火盆店工作。
環境陌生而冷酷,他還要承受種種沉重的勞務與責罵,這其中的辛酸與痛苦,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小松下白天強撐著幹活,夜裡常常哭濕了枕頭。
後來,松下實在無法再忍受這種非人的日子,終於離開了那裡,進了一家腳踏車行當夥計,一千就是5年。
腳踏車行的條件比在火盆店裡強不了多少,松下後來回憶說:
“我孩提時,肚子不太好,說起來不好聽,經常大便失禁。有時騎腳踏車外出時,中途肚子發病,想拉大便,無法忍耐,結果邊騎車邊拉了出來。
因為人矮,騎車時只能從側面湊合著騎,因而更想拉了。腳踏車上、褲子上儘是大便,又沒能力處理,只好哭哭啼啼地跑去找父親訴說。”
父親對孩子的遭遇也深感傷心,但家庭那么困難,他也沒有辦法,只好經常給小松下打氣:
“孩子,你長大後會有出息的。從前的偉人,小時候都在別人家裡做工,下苦功夫,後來才成為優秀人才,你不要覺得辛酸委屈,一定要學會忍耐……”
父親的勉勵給了松下力量,與此同時,他深深感到:
要想創造幸福和成功,只有依靠自己!
任何人無法幫助他改變這種命運,任何人也無法代替他經歷這種命運,即使是自己的父親。
於是,他始終咬牙堅持。而痛苦和逆境也給了他極大的磨鍊,最終他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企業家。
松下的成功,並不是源於他的第一次出生。他的身世甚至在別人看來很卑微,但是他成功了,這樣的成功來自他的第二次出生,那種超越自我,奮鬥不息的再生。
波圖爾特·布萊希特說:“如果你自己不改變,沒有人能改變你。”
是的,人只有改變自己才會完成第二次重生,並且讓你生得偉大,生得有意義。
大平光代是日本著名的律師,專門幫助不良少年,讓他們重新做人。然而,誰也想不到,曾經的大平光代,是一個誤入黑道的人。
讀初一時,她不小心得罪了班上的“大姐大”,從此全班沒有人敢和她講話,同學們都罵她,在課桌上刻污辱她的字句,甚至將她的學習用品扔進垃圾桶。
善良的她不敢報告老師和父母。第二學期開始,光代突然被一群同學“批鬥”,批鬥的人群中竟然有光代自認為的知心好友!為此她自殺過,但沒有死成。
這一連串的遭遇使她開始逃學,在街上遊蕩,結識了盜竊、勒索的不良少年,並學會了抽菸,打罵父母親,搗毀家具。
令人更加難以置信的是,16歲時,光代成了某黑道組織老大的夫人。她為了爭取同道的認同,竟在背上刺了大片刺青。
6年後,光代離婚並流落風塵,直到她遇到了父親的好友大平。大平每周約光代懇談,希望她離開風塵。最終,在大平先生的勸說下,光代決定重新做人。
但光代學歷低,求職讓她心灰意冷。在大平先生的鼓勵下她開始讀書,並且一鼓作氣在3年內通過了不動產中介師考試,並考取代書資格。
但即使這樣,光代卻還是忘不了以前折磨過她的同學。
大平先生卻告訴她:
“爬到人生的頂峰就是對那些人最好的報復。”
這句話讓光代一下子豁然開朗,於是她立志參加司法官和律師兩考合一的“司法考試”。
就在光代覺得一切都好起來時,傳來她父親得晚期癌症的訊息。光代悲痛之餘,決心要在父親餘生考上律師執照,以報父恩。
光代創造了奇蹟。她在半年內連過三關,通過“司法考試”的一般考、論文考和最終口試,當時她29歲。
她一直不肯抹去背上的刺青,並不是為了追求個性,而是為了能隨時提醒自己,對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大平光代最喜歡的話是成為她養父的大平先生送給她的:
“現在就是出發點。我的將來就從現在開始。”
可以說大平光代的轉變過程,就是一個再生的過程。她成功了,她迎來了人生中的春天。
“我的將來從現在開始”,人生也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摒棄之前讓人不滿的自己,才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牛。
以己為筏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在臨終時,他的弟子向他請教:
“您逝世後,我們該怎么辦?”
釋迦牟尼的回答是:
“自以為燈,自以為靠,不要靠別人。”
這句話十分值得我們重視。對許多人來說,佛祖的說法可能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教主一般只需要接受別人的膜拜就行了。
但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在最早的時候,卻是主張“自度”而非“他度”的。至於後來的偶像崇拜,在相當程度上是被異化了。
佛祖的遺言,就是要我們去掉對他人的依賴:
“自以為燈”——自己照亮自己。
“自以為靠”——自己給自己提供依靠。
禪宗經常講,“自悟自度”,重視的都是自我承擔、自我負責。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人在根本上還是要靠自己;
不把自己的本分盡好,不在根本上靠自己努力,怎么可以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幸福?
成功不能靠外界的灌輸和賜予,在根本上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成功人生是從“迷”到“悟”的飛躍。
假如把“迷”與“悟”當做一條河的兩岸,那么,自我,依舊是把自己從此岸渡向彼岸的工具!
如果要渡到幸福與成功的彼岸,就要學習“以己為筏”:
將自己當做渡人的木筏,不要企圖依靠別人來渡你。
這些,不僅對於佛教徒有指導意義,對於許多想通過心靈突破而獲得人生突破的人,也同樣有很大的啟示:
要讓心靈的力量從弱到強,根本的著力處還是自己。
英國著名作家肖伯納曾經說過:
“世界上最能革新的人,都是最先對自己進行革新的人。”
美國石油大亨保羅·蓋蒂曾經是個大菸鬼,菸癮一來,怎么也抵擋不住,沒有一根煙叼在口中,他就感覺無法忍受。
有一次,他在一個小城的旅館過夜,很快進入夢鄉。
清晨兩點鐘,蓋蒂醒來,想抽一根煙,不料煙盒是空的,一根煙也沒有。
而此時,旅館的餐廳、酒吧早關門了,唯一得到香菸的辦法是到幾條街外的火車站去買。
越沒煙,菸癮就越大。蓋蒂脫下睡衣,穿好了衣服準備出門,在伸手去拿雨衣時,他突然停住了。
他問自己:“我這是在乾什麼?”
蓋蒂站在那兒尋思:
“我是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而且現在也是相當成功的商人,一個自以為有足夠理智對別人下命令的人,為何競有如此可笑的舉動?竟要在三更半夜離開旅館,冒著大雨走過幾條街,僅僅為了得到一支煙?
難道自己竟然如此懦弱,讓一支煙主宰自己?而自己對這個懦弱的自我,甚至只有屈膝投降嗎?”
這一反思,使他的心靈受到巨大震撼。
於是,蓋蒂很快下定決心,將空煙盒揉成一團扔進了紙簍,換上睡衣回到了床上,酣然入睡。
不僅如此,在經歷過這一事件後,保羅·蓋蒂再也沒有抽過香菸。他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曾經懦弱的自我,不僅事業越做越大,成為世界頂尖富豪之一,而且身體也很好,到了80多歲的高齡,都能通宵加班。
分析這一故事,我們看到,這裡講述了三個蓋蒂:
1.被動的蓋蒂:菸癮一發作就不惜深夜裡到幾條街外去買煙。
2.主動的蓋蒂:能夠控制菸癮。
3.超級主動的蓋蒂:也就是能夠促使被動的蓋蒂變化為主動的蓋蒂。
在三個蓋蒂中,第三個是最關鍵的,也就是“以己為筏”的蓋蒂。沒有自我作主的心力,這一從弱到強、從被動到主動的心力轉換就不可能發生。
為了讓大家對此有更深的認識,不妨來看宋代大儒朱熹的兩句名言:
“人只有個心,若不降伏得,算什麼人?”
“人唯有一心是主,要常常喚醒……學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
這兩句話看起來是矛盾的定義,但是細加分析,就知道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面那個“心”,是“常心”,即平時為喜怒哀樂支配的心,人向其屈服,就是選擇被動。後面那個“心”,是自主之心。
但是還有一個掩藏的“心”,就是“提省此心”的“心”,即“超級主動”之心。也就是能夠對前面各種心進行主宰、調控的心。也就是超級自我, “以己為筏”的自我。
上述觀點,牽涉到心力突破的一個關鍵問題:
心力要突破,要發展,根本要靠自己,自己對自己突破即“自我革命”。
不僅像蓋蒂這樣改變一個不良習慣是這樣,整個人生的突破和改變也是這樣。“第二次出生”的全面意義
“第二次出生”,毫無疑問是充滿自主性的。但是,其含義並不只是限於自主。
從根本上講:“生”出來的自我,不應該是局限的,而應該是全面的、整體的。
布迪茲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桑國王勳章”。
他之所以獲得這一勳章,是因為他曾連續10年給他家鄉的人民捐款,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但對這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布迪茲卻沒有接受。
對其中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有的說,那是因為他對王室不滿;有的說,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好,不配接受那枚勳章。
時隔多年,摩洛哥《先知報》的一位記者去採訪布迪茲,人們才知道了其中真正的原因。
他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回到一個叫索里曼的地方,下榻在地中海金蘭灣的一棟別墅里。
晚上的時候,他去海濱散步。
沒想到,一不小心,他踏進了沙灘上的水窪里,伴隨著濺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紛紛竄動起來。
它們有的爬人石縫中,有的鑽進沙子裡。
於是,他就隨手抓了一隻,帶回住地。
回到住地,他把蟹拿出來給大家看,一個當地人告訴他:
“這種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邊的淺水裡,但是,如果它們能爬進大海,就會長得如盤子那么大。”
他聽了非常不解,於是就好奇地問:“那它們為什麼不爬進大海?”
大家聽了這個問題,都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
後來,經過了解,他才知道,這種蟹有一種安貧樂道的習性,它們之所以寄居在遠離大海的淺水窪里,是因為每次漲潮都能給它們帶來點可憐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們都會賴著不返回大海。
由於淺水窪的食物時斷時續,它們的生活總是處於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態,因此這種蟹很難長大。
但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連幾個星期潮水漲不到它們寄居的水窪,它們也會不辭辛苦地爬向大海,最終長成一隻盤子大小的螃蟹。
這對他觸動很大,於是他決定不再去救濟自己家鄉的人。
就在他剛剛做出決定的時候,恰好接到了王室要授予他勳章的通知。
於是,他便拒絕了這枚勳章。
1997年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摩洛哥《先知報》全文刊登了對布迪茲的採訪,—場誤會消除了。
但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卻產生了——救濟是不是真的能幫助窮人?
最後的結論是,對窮人施以經常性的物質救濟,有可能會給他們造成永久的貧窮,因為他們會安於別人的救濟,並由此產生一種依賴,始終處於一種非自我的狀態。
……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