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

《反照》,唐、宋詩歌。唐朝為杜甫所作;宋朝為黃公度所作。

宋黃公度詩

作者

黃公度

詩詞正文

返照隱西山,煙村一水間。
路長人自急,林暮鳥知還。
楓巷秋常掃,蓬門夜不關。
風塵猶劇盜,歲月但催顏

作者簡介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莆田(今屬福建)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後被秦檜誣陷,罷歸。檜死復起,仕至尚書考功員外郎。其詠梅詞有好幾首,蓋是欣羨梅傲雪凌霜之高潔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運用朴詞造感人之深境,可謂深得“詞淺意深”之妙,藝術造詣很高。代表作有《菩薩蠻》(【一】【二】)、《卜運算元》(二)、《浣溪沙》、《一剪梅》、《千秋歲》、《眼兒媚》、《朝中措》(一)等。其中《菩薩蠻》(一)寫離人愁思,“愁緒促眉端,不隨衣頻寬”,人因愁而漸瘦,衣帶漸寬,而眉頭卻依舊緊鎖,不見有漸寬的跡象,寫得妙趣橫生。《卜運算元》(二)中“薄宦各東西,往事隨風雨”,“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鴻去”都是詞淺意哀的佳句。類似的佳句在各詞作中還能找出不少,此足見公度素有潘江陸海之高才也。有《知稼翁集》,詞集為《知稼翁詞》

唐杜甫詩

詩歌原文

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
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

創作題解

《返照》,大致時間是在大曆元、二年旅居夔州(今四川奉節)時所作。同時杜甫他還寫了《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等極有名的七言律詩。

詩歌鑑賞

這首詩第一聯是把一個景色分兩句寫。楚王宮北,正是黃昏時候;自帝城西,還可見下過雨的痕跡。楚王宮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蹟,詩人用來代表夔州。兩句詩止是說夔州雨後斜陽的時候。第二聯說斜陽返照到江水上,好象山壁都翻倒在江中,從四面八方聚攏來的雲遮蔽了樹林,使山下的村莊都看不見了。第三聯寫自己年邁病肺,止有高枕而臥,況且身在這遙遠的邊塞,感傷時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閉門,意思是說:沒有觀賞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東的門戶,故稱絕塞。“愁時”和“肺病”作對,應講作“哀時”,哀傷時世,不能講作憂愁的時候。最後一聯說:夔州時局不穩,即將有豺虎作亂,這個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豺虎亂”是用王粲的《七哀》詩句“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杜甫有《夔府書懷四十韻》長詩一首,其中敘述了當時夔州人民的困苦和軍人的跋扈。到大曆三年,果然不出詩人所料,發生了楊子琳殺死夔州別駕張忠,據城奪權的亂事。末句意義比較隱晦,舊注以為此句“言在此屢遭寇亂,旅魂已將驚散也”(見《杜詩洋注》)。這是臆解,沒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講作“旅魂驚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沒有著落。“實”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幾處用得出人意外。《秋興》第二首有一句“聽猿實下三聲淚”,和這裡的“實有未招魂”,從來都是含胡讀過,沒有人講出作者本意。

要理解這兩個“實”字,都必須揣摩作者的思想基礎。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學生宋玉寫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師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這一句,用來比喻自己,所以說南方確實還有一個未招歸的旅魂,用以表達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讀杜甫此句,如果不聯想到宋玉的《招魂》,就無法體會這個“實”字的來歷。杜甫還有一首《歸夢》詩云:“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可以作為此句的箋證。吳昌祺釋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無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刪訂唐詩解》)沈德潛注云:“己之驚魂,不能招之北歸。”(《唐詩別裁》)這兩個注都是僅僅闡發詩意,而沒有聯繫《楚辭·招魂》,因而沒有接觸到“實有”二字的作用。

水經注》在描寫長江巫峽風景的一段中記錄了兩句漁民的歌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杜甫思想上湧現這個歌謠,所以說:聽了巫峽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淚。“三聲淚”是摘用原句中三個字。其實“三聲”是猿啼三聲,“淚”是行人旅客聽了猿啼而下淚。如果杜甫思想上沒有這兩句歌謠為依據,“三聲淚”本來不能成為一個詞語。杜甫詩集中已註明了這首漁民歌謠,故讀者容易了解這個“實”字。但是,除了《唐詩解》以外,都沒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與“實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詩歌今譯

楚王宮,白帝城,黃昏和一陣過去的雨
構成逆光的風景。
夕陽練習碰壁,失足掉進江水,
村落,樹木,在雲朵的擁抱里走失。
夔州的夜晚總是來得太早,我閉門不出
生鏽的肺寄託於枕頭。人世令我絕望
豺虎中道而立,南方不可久留
孤獨的魂魄,期待被北方的咒語喚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