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涼的西部,有一個叫一棵楊的小村莊。歷史上的某一天,義軍首領馬化龍在這裡被凌遲處死,死前,他面對劊子手的尖刀預言說,四十年後,會有人為我報仇的。多年後,這裡果然發生了鮮血淋漓的殺戮。當沖天的火光熄滅之後,大青楊下又添了幾個小小的墳堆……張承志的《西省暗殺考》描繪了師傅、竹筆滿拉、喊叫水馬夫、伊斯兒在復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歸宿的過程。復仇是他們精神清潔的使命,是他們追求安穩生活的反抗。一直潛伏在文中的底線就是這血性的追求:為了潔淨的精神,最後的和平,他們不惜犧牲生命,前赴後繼。
ISBN:9787532918584
頁數:243
定價:9.7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1-3-1
作品簡介
在荒涼的西部,有一個叫一棵楊的小村莊。歷史上的某一天,義軍首領馬化龍在這裡被凌遲處死,死前,他面對劊子手的尖刀預言說,四十年後,會有人為我報仇的。多年後,這裡果然發生了鮮血淋漓的殺戮。血泊里泡著的師傅猙獰,砍了腦袋的竹筆老滿拉猙獰,被剁成肉醬的喊叫馬夫猙獰,一棵楊下的伊斯爾少年時猙獰,成鬍子阿爺更是猙獰,就連那些婦人們也是無一不猙獰可懼。猙獰所求者,即文中婦人所言:不用操心打敗了,即便打個大勝,我們所求的也只一個死字。當沖天的火光熄滅之後,大青楊下又添了幾個小小的墳堆……這些都只是書中的片段,而要去領會這本書的大意,怕只有真正讀到這本書方能明白。《西省暗殺考》描繪的兩輩四人的復仇故事並不是嗜血,師傅、竹筆滿拉、喊叫水馬夫、伊斯兒在復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歸宿,復仇是他們精神清潔的使命,是他們追求安穩生活的反抗。一直潛伏在文中的底線就是這血性的追求:為了潔淨的精神,最後的和平,他們不惜犧牲生命,前赴後繼。
書籍版本
ISBN:9787537822664
頁數:316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定價:16.00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1-09
ISBN:9787532918584
頁數:243
定價:9.7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1-3-1
作者簡介
張承志:男,回族,1948年秋生於北京,原籍山東省濟南市。曾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草原當牧民,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歷史學碩士。著有作品多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95年獲首屆愛文文學獎。
在二十世紀後二十年間,張承志無疑是中國大陸文壇值得重視的作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堪稱文壇的一個“特例”。從大量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文學創作自覺不自覺地打上了專業考究的烙印。他自己也毫不諱言,此生認定的三塊安身立命的大陸即是:內蒙古草原、新疆文化樞紐、伊斯蘭黃土高原。這自然與他的民族身份,牧民生活和長期治史的獨特經歷一脈相承,也正是這種特殊的經歷鑄造了他深厚的民本主義情感與理想主義的精神力量,從而使他永遠以一個“特異”作家的姿態不斷抵禦著庸俗化、市場化的侵襲,執著而堅定地朝著內心理想的聖地一步步艱難邁進。
在90年代文學漸趨多元的態勢中,當一個個嚴肅作家在俗世的浮躁與喧囂中紛紛滾鞍落馬,“集體繳械”,在物慾橫流的商業大潮中爭先恐後地放棄了價值、立場、理想、道德的底線,操戈大行“市場”、“炒作”、“賣身”之道時,張承志,又一次以“異端”的姿態倔強地向更遠更深的內心聖地挺進,執著甚至是執拗地捍衛著理想主義的大旗,行進在精神救贖的孤軍奮戰之旅。如果說,“歌者”系列是一個年輕的兒子對養育自己的大地母親的深情吟唱;那么,張承志90年前後寫出的《黃泥小屋》、《輝煌的波馬》、《西省暗殺考》、《心靈史》則是一個成熟的男子對血脈傳承的梳理和回望。而這種回望的意義不僅僅是對真實歷史的甄別和漫溯,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民族,在這個價值失落,一切都顯得如此輕飄的時代中,彰顯一種聲音,一種力量,一種對信仰的堅守和對理想人格與完美道德的維護。
張承志的散文集主要《以筆為旗》、《綠風土》、《一冊山河》、《文明的入門》以及其他散見於報刊雜誌未入文集的單篇。代表作有《荒蕪英雄路》、《靜夜功課》、《清潔的精神》、《一冊山河》等。他在散文中主要倡導一種“清潔的精神”。他以思者的考索,探究存在與精神、歷史與文明、知者與智慧等。
內容介紹
如果把《離別西海固》視為解讀《心靈史》的一把鑰匙,那么《寧肯湮滅》則是解讀《西省暗殺考》的必須。《寧肯湮滅》給我們提供了故事的源頭———束赫達伊馬明心。馬明心是中國哲合忍耶的創始人,他發展哲合忍耶引起伊斯蘭教其他教派的不滿,從而引發回民內部矛盾,因為清政府的偏袒和鎮壓,馬明心被殺害,從而揭開哲合忍耶反抗的開端。同治五年十月(1867),左宗棠都督陝甘,在五年時間內以殘酷的手段鎮壓了第五輩教主馬化龍的起義,“前後殉難回、漢各族民眾達數十萬人”。馬化
龍因被殺害於同治十年正月十三(1871)而被尊為十三太爺,《西省暗殺考》的故事,就是從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倖存下的幾個人開始的。師傅是存活下來的第一個殉難者,他在正月十三日的祭奠時,他突然去世。竹筆滿拉是繼承人,由於叛徒的出賣,竹筆滿拉被逮捕,在刑場上,他義無反顧,巧妙地把復仇的任務傳遞給喊叫水馬夫。喊叫水馬夫是個勇夫,他和伊斯兒潛伏三年,最終找到機會,在左湖行刺“左屠夫”,但誤劈中師爺,英勇犧牲。伊斯兒覺得重任交到了自己手裡,悄悄回到故里,把犧牲的三個人的骨殖埋成三個土堆。他經營幾十年,可是還沒等他動手,“左屠夫”自己就死了,他把目標轉而定位為左家後人,然而細密的部署和革命黨人的起義重合,他的復仇沒有實現。在“一棵楊”,伊斯兒成了鬍子阿爺,他做事認真,厚道,逐漸馳名鄉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覺得自己是有罪的,他沒有血衣的口喚。
兩輩四人的復仇故事並不是嗜血,師傅、竹筆滿拉、喊叫水馬夫、伊斯兒在復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歸宿,復仇是他們精神清潔的使命,是他們追求安穩生活的反抗。一直潛伏在文中的底線就是這血性的追求:為了潔淨的精神,最後的和平,他們不惜犧牲生命,前赴後繼。
張承志寫了一個追求血性的故事:師傅去世的時候,流血代表了證道、決絕、追求清潔:血泊泡著師傅,雪片蓋著師傅。師傅想了想,對眾人說:墳,連著金積這條川。埋以前不許洗。血是殉教人的記號。不用裹屍布,只穿血衣。這都是前輩就定了的,記住。師傅說罷,便再不言喘。
鬍子阿爺要去幹大事情,要去復仇,他早早的安排兒子離開,隔絕任何人的聯繫,並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子:師傅的事情全美了,竹筆老滿拉的事情全美了,喊叫水馬夫的事情全美了。喧囂的新血追趕著老血,站起的亡人和仆翻的官兵起伏有致。鬍子阿爺滿眼通紅,他要啟程,去全美自家的事情了。鮮紅艷麗的血海,歡呼在清涼貴大的贊念聲中,美不可收。鬍子阿爺揮起牛皮刮刀,砍翻了自家的婦人。女人掙 扎在血泊里。她不發一語。眼睛裡,那種逼人的神采漸漸黯淡。———“再沒人能拾個牛角,朝你的陰戶里釘了。也再沒人泄露一棵楊的機密了。”鬍子阿爺大聲地對婦人說。接著,他為自家女人念了懺悔的討白。在哲合忍耶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並非毫無根據,他們遵從胡大的意旨,聽從師傅的口喚,要證道,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無畏的流血,也讓敵人流血。
伊斯兒殺死妻子,杜絕了被敵人侮辱的可能,保守了秘密,也斷絕自己生的意想:他也要很快赴死。這是他的覺悟和血性,並且這種流血更加增添了哲合忍耶的神秘,它證道:當老阿訇就在歸真,他的盧罕正一絲絲地離開的時辰,送的人聽見他低聲說:我罪大。我沒有血衣的口喚。慈憫的主啊,唯有你尊大,只有你貴重。老阿訇無常,送的人把他埋入婦人墳穴,見那婦人臉色新鮮栩栩如生。一件血衣,上面淋漓濕透。眾人第一次見到真主的奇蹟,驚炸了,紛紛跪倒。號啕的哭聲四野並起,眾人把老阿訇下了土,使他和夫人睡在一搭,亡人的嶄新白布給染紅了。
作為復仇觀點的論據,《清潔的精神》和《西省暗殺考》中都有關於“勇者”的論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伊斯兒少年時,怒時臉色青白。師傅又問:“伊斯兒,你氣大時,一直就這么個臉色青白么?從不氣個臉紅么?”決心,追殺左家後人,表現出來的是神勇:金蘭山大爺鐵游擊咚地跪下,大聲致謝:阿爺神色不變,一諾千金。小弟從小走進黑道,總聽長輩說:血勇的,怒而面紅;骨勇的,怒而面白;只有萬里尋一的神勇之人,才能怒而不變色。今天見上啦!受小弟一拜!可是作者並不是如此而止,他通過金蘭山的坐堂的大爺之口講出內質的品性:“他的頭腦被雷電轟擊著:他見識了西省黃土鹼水餵養出的血性。”
宗教概念
哲合忍耶(Jahrinya),阿拉伯語,意即“高聲讚頌”,屬於伊斯蘭教的一個教派,主要流傳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鼎盛期在清乾隆年間。哲合忍耶,從教理上屬於伊斯蘭教的蘇菲主義,始傳者是馬明心。
作品評價
對張承志本人爭議頗多,而同樣不同信仰的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會有很大差異。張承志在大眾文化背景中的處境是艱難的,所做出的抉擇也是具有冒險性的,他對血性的選擇的或然性,成為評論家批評的口實;但當血性在他思想中進一步升華,並找到與血性精神契合的信仰時,他所認同的清潔的精神在宗教中得到舒慰,並使這種信仰成為他對抗大眾文化侵襲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這種抉擇也體現了諸多必然性。
從文學價值來看,張承志90年前後寫出的《西省暗殺考》可以說是一個成熟的男子對血脈傳承的梳理和回望。而這種回望的意義不僅僅是對真實歷史的甄別和漫溯,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民族,在這個價值失落,一切都顯得如此輕飄的時代中,彰顯一種聲音,一種力量,一種對信仰的堅守和對理想人格與完美道德的維護。
張承志還對一種英雄主義頂禮膜拜──血寫的英雄主義。回族題材中篇小說《西省暗殺考》對中國古代刺客精神進行了深沉歌頌,雖然表達的主題都是哲合忍耶回民對自己信仰的堅貞,但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一種血寫的英雄主義精神。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蘇菲神秘主義宗教在中國哲合忍耶回民那裡逐漸變味。在折合忍耶看來,他們誓死衛教的內在原因,“是真主要折合忍耶獲得信教者的最高品級。而哲合忍耶有了身上殉教者的血證,就可以直入天堂”。從此,哲合忍耶的信仰成了一種以死證明的信仰,這一回族支脈也成了“一個承諾了殉教誓言的、以‘我們道祖老人家討下的口喚是輩輩舉紅旗’、‘手提血衣撒手進天堂’為最高境界,並用這兩句話教育後代的人群集合”。張承志對這種信仰精神進行熱情謳歌。
歷史背景
一、關於回民起義:
現在政府把這次戰爭稱為“回民起義”。但又不敢深講,往往是一筆而過。對左宗棠也進行譴責。對戰爭的起因,進程。結果在歷史教科書中完全避而不談。就是照顧到了雙方的感情。因為這次戰爭究其實質是民族仇殺。這次民族仇殺跟印度與巴基斯坦分離時的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間的仇殺可以完全一樣。回民對清政府的鬥爭並不十分堅決。有部分回民還投降了左軍。馬化龍也是時降時叛。跟清政府玩貓與老鼠的遊戲。但他屠殺起漢人可絕不含糊的。在他初起時。攻占靖遠縣。該縣23萬漢人不分男女老幼被殺得只剩下五千人。張承志在《心靈史》也曾提到過。當回民攻占陝西某縣城後。殺光包括出生沒幾天的嬰兒在內所
有漢族男子。輪姦所有漢族女子。稱之為給漢人換換種。最後馬化龍被擒後。凌遲處死。全家被滅族。實在也談不上什麼冤枉。而且有一點必須要說明的是回民對漢人的屠殺主要是集中在回民初起之時,占有很大優勢,幾乎控制了陝西大部與甘肅除蘭州之外的全部。在這個區域內對漢人進行大屠殺。而漢人對回民的大屠殺主要後期回民失敗後的報復性大屠殺。這有一個因果的關係。這次戰爭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現在無論是政府與漢人都在刻意淡化這些仇恨,去保持這種民族團結的局面.因為現在中國絕大多數漢人不知道一百年前的西北有這樣一次血腥與殘酷的民族仇殺。這是與政府刻意淡化是分不開 的。當年回軍在西北大規模屠殺漢人,不分男女老少,其目的是為了改變中國西北的民族構成,使回民能夠成為西北的主體民族。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回軍有些首領對清軍是時降時叛,而另一方面對漢人則是痛下殺手,只不過回民在漢人的血沒有流光之前,自己幾乎流光了血。另外左宗棠對待回民也是十分殘酷的,但他在當時把回民還是看成是同族,並非他族,只不過是一些信仰外國教的族人,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他會接受一些回民的投降。
回民造反的確是被動的,是被團練鄉勇所逼迫的。可在大規模的種族滅絕式的屠殺中,回民又是主動的。起事後他們憤怒的,把報複目標轉向了所有的漢族,於是大批漢族平民被屠殺。這使得生還的漢族平民對回民的極端仇視,於是紛紛加入左軍,參加對回民的報復性大屠殺。連一向與政府作對的西北刀客也參與剿回。
整個回民戰爭中,左宗棠戰績最大,也最為穆斯林所詬恨。張承志的《心靈史》和《西省暗殺考》中就能反映出穆斯林對左宗棠的仇恨是沉澱在民族的傳承中了。
二、關於東乾民族:
東乾族人是中國以外最大的回民社會群體,今天人數達到12萬人;當年也是最大一批武裝反清失敗後的移民群落(數萬人),那是海外華人穆斯林歷史上悲慘的逃亡史,在1877年深冬季節,這些來自中國陝甘兩省的回民,越過海拔5千至6千米以上的高原,後有清兵追擊,前有雪山阻路,成功逃亡至中亞的只占30%,換句話說,大約70%的人或戰死、或凍死、或餓死、或掉在雪崩中,至今老人家憶起都還會流淚。
在從前的蘇聯,他們一直被稱為“東乾”民族,會講流利的陝西話和俄羅斯語。他們的祖先於130年前來到中亞,和多數海外華人的祖先一樣,在鴉片戰爭(1840年)後,即19世紀末
這些目前居住在哈薩克、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國人,為什麼會被現今俄羅斯人稱為東乾人呢?東乾,即指甘肅東部,原來是他們的第一代人來到這裡後,被人問作從哪裡來時,他們回答“東乾”,即甘肅東部,後來一直沿用為“東乾人”,其實是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回民。與中國隔絕近百年後,這些東乾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些還停留在清朝時代,比如在他們的日常用語中,稱呼首相、總統為“皇上”或“皇帝”,政府機構叫做“衙門”,警察叫“衙役”,學校叫“學堂”,上學或上課叫“上學堂”。更甚的是,有些女人的頭飾和穿著仍是清朝時代的,她們的這種清朝穿著,在結婚典禮上是不可少的服飾。
哈薩克斯坦“陝西村”村長稱,該“中國海外最大移民團體”完整保留了百餘年前中國風俗對話背景。村內的兒歌“月亮月亮漸漸高,騎白馬帶腰刀……”已經唱了百餘年,秦腔仍是村內人的傳統項目。1862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我國西北陝、甘、寧等地的回民聯合當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規模反清起義。1877年,起義隊伍最後有約萬餘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脈,有數千人死在路上,最後約3314人來到中亞,其中由白彥虎率領的最大的一支隊伍在俄國秋河岸邊紮下“營盤”。這些人被當時的沙皇政府稱為東乾人(陝西方言“東邊的人”)。沙皇政府給了他們7萬畝土地,並免徵10年賦稅。此後,這些陝甘人便在那塊土地上播種下從老家帶來的麥種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營盤”向四周擴散。1990年,被稱為國內“東乾人研究第一人”的陝西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傑在烏茲別克斯坦第一次回訪到一名東乾老人。這名老人驚異地問王國傑:“你是從大清國來的?”“左宗棠的人還在不?”前蘇聯解體後,這群移民的居住地分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目前的總人口已有12萬人。“中國海外最大的移民團體”,歷史學家這樣為他們定義,這也是迄今為止陝西最大的海外僑民團體。
歷史人物
馬化龍:
中國伊斯蘭教哲合耶忍門派第五代教主。清朝同治(1862~1874)年間寧夏回民自衛抗清領袖。一名朝清,甘肅金積堡(寧夏吳忠西南)人。回族。1862年聚眾反清。1869年與陝西回民軍聯合。清軍左宗棠、劉松山對金積堡形成包圍之勢,他與白彥虎等部在金積堡周圍設五百七十多個堡寨,不時奇襲清軍。後因義軍人單糧少,難以持久,他願以百餘口家眷為犧牲,換取清軍不屠城為條件,與左宗棠議和。次年劉松山接受議和,親至馬王寨訓話,侮辱回民,被擊斃,議和破裂。他攻占峽口,左宗棠以劉錦棠(劉松山侄)統劉松山部,猛攻金積堡。堡中糧盡,外圍堡寨幾乎全毀,援軍被截,金積堡勢孤。其子馬耀邦向左宗棠投降。父子均被左宗棠凌遲處死。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書中名言
剛烈死了。情感死了。正義死了。時代已變。機緣已失。你這廣闊無垠西省大地,貴比千金的血性死了。
相關詞條
張承志
相關資料
[1]血性:大眾文化背景下張承志的抉擇——以《西省暗殺考》為例 作者:唐中浩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學刊》2007年第9期
[2]張承志:作為教徒和小說家的內在衝突如何統一?歲月的談話 作者:陳思和,張新穎等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3]海固回民起義
http://www.xixiats.com/html/NewsView.asp?ID=121&SortID=15[4]大唐資料庫:陝甘回民起義http://info.datang.net/S/S0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