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簡史》

《西方哲學簡史》

《西方哲學簡史》,“西方哲學史”是哲學系的一門主幹基礎課。這本書的特色就是兼顧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獨創性。

基本信息

作者: 趙敦華 著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1-1-1
    《西方哲學簡史》《西方哲學簡史
  • 字數: 410000
  • 版次: 1
  • 頁數: 379
  • 印刷時間: 2005/05/01
  • 開本:
  • 印次: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301045107
  •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世界哲學

編輯推薦

我國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擯棄了蘇聯日丹諾夫關於“哲學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軍對陣”的定義。事實上,西方哲學史充滿了二元對立的範疇,用任何一對或幾對範疇作為貫串始終的線索,都難免失之偏頗。但是,哲學史要有線索,沒有線索的哲學史只是思想材料的堆砌,而不是可被理解的歷史。我的寫法是以哲學問題,而不是以範疇為線索。我接受了前輩對哲學史這樣一些看法:哲學從來都不是死記硬背的學問,更不是僵化的教條;哲學是歷史的科學、實踐的學問;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只有那些大無畏地探索真理、身體力行地踐履真理的人才能發現真理,這樣的人才是名副其實的哲學家;哲學史不提供現成的真理,西方哲學史是哲學家們愛智慧、求真理的探索過程;在此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比問題的答案更有意義,理解歷史上任何一個哲學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問題。為了體現這樣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本書選擇了形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作為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的提出、轉變和持續,圍繞這些而展開的爭論和所達到的結論,就是我們這本哲學史的線索。
我們選擇的哲學問題是人類心靈思考的永恆問題,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哲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答案,但一個接著一個被推翻,被修改、被重寫。哲學史展現的就是高尚心靈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較量。雖然沒有一個哲學家的結論能夠經受歷史的檢驗,沒有一種直到現在還被普遍認可的哲學真理,但是,哲學家們為解決哲學問題而提出的論辯證明至今仍給人以啟發,成為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從哲學史的觀點看問題,問題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義,解決問題的過程比達到的結論更有價值。學習哲學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方式,也是啟迪批判性思維的試驗過程。我們的一個目的是幫助那些已經形成思維定勢的人,讓他們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能夠提出和解決新問題。為此目的,對於哲學史上對幾個關鍵問題的論證,我們進行較細緻的分析。為了使歷史上的論證被今人所理解,必要時還要進行理論重構的工作。本書在哲學論證的重構方面下了比較大的工夫,希望能夠起到舉一反三、啟發智慧的效果。
哲學的史料浩如煙海,但哲學史教材常用的史料大多結集成書,使用起來很方便。本書儘量引用北大西方哲學史教研室編譯的資料選輯、尤其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中的史料。那本書曾獲得第一屆全國教材一等獎,我在講課時一直把它作為與教材配套的教學資料來使用。為了與這本教材行文風格協調,我在引用這些資料集和其它中譯著作時,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在字句上做了一些改動;改動之處恕不一一註明。如讀者需要引用本書的資料,請注意核查原文。除了大量引用現有的中譯資料以外,我還注意直接引用外文資料。這樣的外文資料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外國教材經常使用、但尚未被譯為中文的哲學史料;二是國外學者新發掘出來的資料;第三類資料來自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我發現原著里有些話對理解某些觀點很有幫助,現在把它們寫進教材,希望對讀者會有同樣的幫助。
前言
“西方哲學史”是哲學系的一門主幹基礎課。北京大學開設這門課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在1918年的一份課程表上,我們看到,當時的“哲學門”為二年級學生開設“西洋哲學史大綱”這門課,由胡適先生講授;而且是續開課,由此可以推斷,這門課最遲在1917年就已經開始了。除胡適先生之外,張頤、賀麟、陳康、鄭昕、任華等著名教授都講授過這門課。1952年院系調整,全國哲學系都合併到北大哲學系,全國各校研究西方哲學的專家匯集在一起,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傳播著西方哲學的火種和人類智慧的成果。北大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在室主任洪謙先生的領導下,編譯了西方哲學原著資料四本:《古希臘羅馬哲學》、《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和《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後又增加了《十九世紀俄國哲學》)。這些寶貴的資料哺育了整整一代的哲學工作者,西方哲學研究者受益尤深。
四十年代,北大使用悌利的《哲學史》英文教材,五十年代使用的教材是蘇聯人寫的《哲學史》多卷本。中國人自己寫的西方哲學教科書,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出版的《哲學史簡編》,其中的西方哲學史部分由洪謙、任華、汪子嵩、張世英、陳修齋等先生執筆;這部分內容後經汪子嵩、張世英、任華等先生改寫成《歐洲哲學史簡編》,於1972年出版。七十年代,西方哲學史教研室還出版了兩本教材,一本是教研室集體編寫的《歐洲哲學史》,另一本是由朱德生、李真先生編寫的《簡明歐洲哲學史》。八十年代伊始,由王太慶先生主持,西方哲學史教研室還編譯了兩卷本的《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的教學資料。但此後的十年間,西方哲學教研室沒有再編寫教材。直到九十年代中葉,我們才感到有必要編寫一部能夠反映西方哲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由朱德生先生擔任主編,西方哲學教研室集體編寫的《西方哲學通史》第一部,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第二、三部也將出版。
我自1989年開始講授《現代西方哲學》,自1990年始講授《西方哲學史》;除了給哲學系學生開課外,還為全校學生和文科實驗班學生開過《西方哲學史》這門課。在十年的時間裡,我逐步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講課風格。幾年前,教育部策劃“面向二十一世紀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項目,我承擔了其中的“西方哲學課程和教材的建設”項目,這才有機會來整理講課筆記,編寫“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這兩門課程的教科書,希望能為大學生們提供既能夠反映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個性的課堂用書。
寫出有個性的教科書,是不易之事;寫有個性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更為困難。“西方哲學史”是一門傳統學科,學科的體系和基本材料已經成熟定型,國內外出版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的結構和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而且,我們的前輩通過西方哲學名著的翻譯,已經固定了絕大多數的中譯術語。我當然要在前人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寫教科書,但這不意味著只能墨守成規,不能有自己的個性和獨創性。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特色的話,那就是在下面幾個方面兼顧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獨創性。
在為數不多的現在尚不能固定的幾個西方哲學中譯術語中,有一個術語引起得爭論最多,但作用也最為重要,這就是希臘文的 to ?n, 拉丁文的ens, 德文的 Sein 英文的being和法文的 l'être。多年來,我們習慣把這一術語翻譯為“存在”,海外學者多把它譯為“有”或“存有”。王太慶先生最近指出,being(以英文為例)這一哲學概念來自系動詞“是”(to be),把它譯為“是者”才符合這一概念的本義。我曾與王太慶先生多次討論過being的意義和翻譯問題(我們討論的最初意見發表於1993年出版的《學人》雜誌第四輯)。我基本同意王太慶先生的看法,但我同時以為,being確有中譯概念“存在”和“有”的意思,直到中世紀後期,拉丁文中才出現了與“本質”(essentia)相對應的“存在”(exsistere)概念。至此之前,being兼有“存在”和“本質”的意義,而且具有囊括思維內外的存在和本質的“存有”之意。有鑒於此,我在本書中採取古今有別的翻譯政策:對於古代和中世紀哲學典籍中的being,一般按其本意譯為“是者”,並在具體的語境中解釋它的哲學意義;對於近代以降哲學中的being,根據它在上下文中與“存在”、“本質”、“實體”、“實在”等概念的聯繫,有時也把它意譯為“存在”或“存有”。雖然譯法不統一,但有利於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對形上學基本問題的理解,以避免過於簡單化而造成的誤解。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西方哲學史”這門主幹課的學時數也在不斷縮減,從最初的8學時(1學時 = 周8課時×21周)減少到6學時,最近又進一步減少到4學時;另外,為全校學生開設的選修課只有2學時。所有這些學時的西方哲學史課程,我都講授過。這本教材就是根據不同學時的講課筆記整理寫成的。這本教材雖然是簡史,但一學期很難講完。使用這本教材的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學時數,選擇部分內容在課堂上講授,讓學生自行閱讀其它的部分,同時指導學生讀幾本名著或選讀一些資料。對西方哲學有興趣的人也可用這樣的方法自學這本教材。我誠懇地希望使用這本教材的教師、學生和自學者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
2000年元月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史”是哲學系的一門主幹基礎課。
寫出有個性的教科書,是不易之事;寫有個性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更為困難。“西方哲學史”是一門傳統學科,學科的體系和基本材料已經成熟定型,國內外出版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的結構和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而且,我們的前輩通過西方哲學名著的翻譯,已經固定了絕大多數的中譯術語。我當然要在前人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寫教科書,但這不意味著只能墨守成規,不能有自己的個性和獨創性。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特色的話,那就是在下面幾個方面兼顧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獨創性。
哲學的史料浩如煙海,但哲學史教材常用的史料大多結集成書,使用起來很方便。本書儘量引用北大西方哲學史教研室編譯的資料選輯、尤其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中的史料。那本書曾獲得第一屆全國教材一等獎,我在講課時一直把它作為與教材配套的教學資料來使用。為了與這本教材行文風格協調,我在引用這些資料集和其它中譯著作時,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在字句上做了一些改動;改動之處恕不一一註明。如讀者需要引用本書的資料,請注意核查原文。除了大量引用現有的中譯資料以外,我還注意直接引用外文資料。這樣的外文資料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外國教材經常使用、但尚未被譯為中文的哲學史料;二是國外學者新發掘出來的資料;第三類資料來自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我發現原著里有些話對理解某些觀點很有幫助,現在把它們寫進教材,希望對讀者會有同樣的幫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希臘哲學的精神和問題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學
第三章 智者運動和蘇格拉底
第四章 柏拉圖哲學
第五章 亞里士多德哲學
第六章 晚期希臘哲學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學的誕生
第八章 早期經院哲學
第九章 經院哲學的亞里士多德主義
第十章 英國的經院哲學家
第十一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精神
第十三章 笛卡兒的唯理論
第十四章 唯理論的發展
第十五章 英國經驗論
第十六章 法國啟蒙哲學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學
第十八章 絕對唯心論
第十九章 黑格爾哲學體系
第二十章 黑格爾哲學的餘波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