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描述
《行走的人》中塑造的是一個人大步向前的動態。雕像沒有頭部和雙臂,但在這殘缺的軀幹下,觀者能感覺到作品中蘊涵的無窮動能,一人堅定地走在風雲叱吒的大氣里。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一行走的動作,就會發現,這樣的動作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這似乎違背了自然。然而,對於自然,羅丹始終將其奉為藝術家心中的女神,認為只有懷著對自然恭敬之心,並真實表現自然的藝術家,才是真正優秀的。而那些為了愉悅人的眼睛,改變自然,將醜陋畫成美麗的藝術家,完全是失敗者。這個思想也在羅丹的《老娼妓》中集中體現出來。《老娼妓》是根據法國詩人維龍詩歌《美麗的歐米艾爾》塑造的。雕塑刻畫了一個被歲月摧殘的妓女形象。她屈膝而坐,低垂著頭,荊棘般皺紋布滿全身。四肢如同枯乾的樹枝。乾癟的乳房,鬆弛的腹部也都無言地證明了老娼妓失去了一切女性的美。震撼人心的真實感讓當時很多婦女都不敢直接面對這件作品,她們害怕自己的將來也會是這樣。如此“醜陋”的雕塑,藝術上卻是美麗動人。我們能感受到羅丹對於人性、人類命運以及人的悲劇性的理解與思考。在羅丹的眼裡,只有真實和自然才具永恆魅力。
真實自然的法則
《行走的人》也合乎於他所信奉的真實自然的法則。羅丹曾說“塑造只是表現外表;我卻在外表之外,兼表內心,這當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全部的‘真’,不只是外表的‘真’。”真實的自然並不只是人們眼中的自然,更多的是藝術家心中的自然。羅丹的心中,行走是一段時間的動態,是一個完整的動作。他將行走的連串動作分別呈現在人體各個部位上,觀者視線隨之移動,產生雕像活動和行走的感覺。作品表達的是一段時間內的行走動作,而非我們行走的某個瞬間狀態。所以,把羅丹雕塑說成是印象主義的,並不準確。事實上,要完美表現人體行走一連串動態的過渡,需要透徹了解各個動作的銜接關係。他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在研究人體時,總是讓模特自由自在地在工作室里活動,而不是讓他們機械地擺出某個造型。另外,《行走的人》還展現了羅丹雕塑的一個重要創新之處——即注重材料自身的質感表達,這對後來的現代主義雕塑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作品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創作者塑造材料的特殊手法,青銅在這種處理手法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細膩、流動的質感。這與他接受了印象派畫家的影響有關。羅丹也非常注重傳統,致力於復興古典雕塑的神韻。他的大理石雕塑《吻》與《思》等,包含了很多來自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的東西,米開朗基羅的那些未完成作品讓羅丹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