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德國十九世紀小說家特奧多爾.施托姆的成名作,施托姆可以說是五四以來最受中國翻譯者和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長於敘事,本人與生俱來的詩人氣質使其作品具有如夢如幻的濃郁的詩意,讓人獨來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把捉不住。據楊武能先生說,施托姆的《茵夢湖》在中國有二十多個譯本,郭沫若,巴金等人都曾經翻譯過,其數量之多甚至已經超過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而楊先生的譯本則是迄今為止最新的譯本。《茵夢湖》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本書故事的源頭依然從青梅竹馬的“老調”開始,兩個富家少年自小相伴,親密無間。某天,少年要出門求學,卻羞於道出那句其實已在內心重複過千百遍的“我愛你”、只說留下一個“秘密”,等待回來的時候解開。然而,兩年後,他回到了家鄉,看到的結局卻是深愛著的那個她已經嫁作人婦。於是,那個原本羞於出口甚至帶點浪漫色彩的“秘密”,此時成為莫大的遺憾和諷刺。一個為了年少的夢想出走他方,想得到整個世界卻在老子之後發現,自己早已失去了整個世界、最愛的人;一個無法忍受無果的等待,相信“嫁一個愛自己的人”會同樣幸福,走進無愛的婚姻,帶著遺憾悔恨鬱鬱而終。這樣的故事,似乎驗證了眾多“青梅竹馬”的愛情,到最後難免舍會陷入同樣可悲的結局。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施托姆(TheCdorstorm,1817—1888),德國19世紀中葉著名的小說家和抒情詩人,德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生於什勒斯維希一霍爾斯坦的胡蘇姆小鎮,早年曾從事法律工作,於19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說方面,從1847至1888年間,他共創作了58篇中短篇小說。其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是發表於1850年的《茵夢湖》,它為施托姆贏得了小說家的聲譽。創作後期,他的作品顯示出了更深的內心洞察力、更貼切的現實主義和更廣泛的題材,包括階級矛盾、社會問題及宗教迷信。這在他發表於1888年的中篇小說《騎白馬的人》中得到了集中體現,這部作品是他最後也是最偉大的小說。
作品有詩歌《夜鶯》、《安慰》、《海岸》、《越過荒原》、《闔上我的雙眼》等;小說《在大學裡》、《淹死的人》、《雙影人》、《白馬騎士》等。其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說方面,他的中短篇小說堪稱德國文學中的佳作。《茵夢湖》是施篤姆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寫已逝的童年的歡樂與幸福,抒發了對纏綿的愛情、鄉情的眷戀。令人讀之為其扼腕嘆息。
施托姆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是同時代的人,也同為舉世公認的擅長寫中短篇小說的文學大師。
許多人都讀過他的名篇《茵夢湖》,其優美的筆調,清麗的風格,生動的故事,對人物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施拖姆的時代已經久遠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對天的讀者來說,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本書薈萃了作者十二篇抒情小說,除作者的名篇《茵夢湖》、《白馬騎士》外,還收集了《杏革莉卡》、《約翰·里韋》、《哈德斯累夫胡斯的婚禮》、《基爾希父子》等很少或第一次被人介紹、但又富有獨特韻味的中短篇小說、它們都是作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讀者從中可領略到這位文學大師的整體創作風格;相信它們也會給讀者帶來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書評
《茵夢湖》是德國十九世紀小說家特奧多爾•施托姆的成名作,施托姆可以說是五四以來最受中國翻譯者和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長於敘事,本人與生俱來的詩人氣質使其作品具有如夢如幻的濃郁的詩意,讓人獨來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把捉不住。據楊武能先生說,施托姆的《茵夢湖》在中國有二十多個譯本,郭沫若,巴金等人都曾經翻譯過,其數量之多甚至已經超過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而楊先生的譯本則是迄今為止最新的譯本。
其實到現在為止,看《茵夢湖》的經歷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次看是國中畢業的時候,考完中考,待在家裡無聊的要命。於是父親便從鄰村的某個藏書甚豐的人那裡借了二十幾本書來看。當時父親借回來的書裡面有一套《世界著名中篇小說選》,其中就有《茵夢湖》。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寫一個老年學者萊因哈特回憶自己的青梅竹馬的戀人伊莉莎白的故事。小時候的萊因哈特和伊莉莎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隨著年齡的增長,萊因哈特愛上了美麗純樸的伊莉莎白,而且為她寫了不少詩篇。但後來萊因哈特離開家鄉去上大學,由於年年輕人的害羞,並沒有向伊莉莎白表白自己的心意。伊莉莎白也一直愛著萊因哈特,但後來由於母親的緣故,嫁給了萊因哈特的好友。多年以後,成了學者的萊因哈特回到故鄉,在埃利希的莊園《茵夢湖》見到了闊別已久的伊莉莎白,知道愛情猶如水中的睡蓮一樣,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於是便黯然離去,孤獨一生,終其一生都充滿了對伊莉莎白的愛戀和懷念。看了之後,會讓人感覺真的被打動了,文字居然這么美,小說居然能夠寫成這樣,尤其是那種純樸而深沉的愛情可以說給人最初的情感教育。更有讀者認為從那以後一直對德語文學情有獨鍾,直到後來的卡夫卡,黑塞。
其次是大學階段,那時候基本上看了施托姆的能夠看到的中文作品,如《白馬騎士》、《一片綠葉》、《遲開的玫瑰》等,當然少不了《茵夢湖》。這位終身只寫中短篇的小說家,提倡並實踐了在平凡的現實中發掘出最高的詩意的文學主張。他的語言,樸素優美,時而用一些象徵手法,如《茵夢湖》中的湖中睡蓮就象徵了幸福的可望不可即。
再一次讀了楊武能先生翻譯的《茵夢湖》,雖然不懂德語,沒看過原文,但還可以感覺和以前讀的譯本的一些差異。總覺得楊先生的譯本有時候過於文雅,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詩意。如有一節的的小標題,以前看的譯本上譯作“孩子站在路旁”,而楊先生的是“姑娘亭亭立路旁”,竊以為還是有點死板。
賞析
《茵夢湖》可以說是一部很短的中篇小說,但它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異乎尋常地崇高,施篤姆留名靠的就是《茵夢湖》中的粼粼波光。多年前一個陰雨綿綿的秋日將它讀完的,所讀的內容現在已經忘的差不多了,近日在書房裡閒坐目光掃過書脊,又見硬面書皮的《茵夢湖》靜靜地立在那裡,久違了的那種蕩漾的情愫一下子被勾起來。放下正在閱讀的《威尼斯的冬天》,重新收拾起依稀可聞的書中故事,覺得重溫故書與邂逅故人相仿佛。故鄉的自然風光、歷史典故與風土人情水乳交融,形成了施篤姆小說的氣氛與情調,呈現出夢幻般的寧靜與苦澀的激情。《茵夢湖》是施篤姆的成名作。小說主人公萊茵哈特暮年孤單寂寞,一天他回憶起少年時代跟美麗的伊莉莎白相愛的往事,那時他倆情投意合,但在萊茵哈特到外地求學時,伊莉莎白屈從於母親的意願而他嫁,婚後沒有幸福,時常想念著萊茵哈特,但兩人又都默默忍受了命運的安排。小說以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人物內心的孤單、痛苦和無限的眷戀與惆悵。
《茵夢湖》的中文譯本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巴金的譯本,翻譯的確切時間是1943年9月,另一個是四川大學教授楊武能的譯本,翻譯的時間是1984年,期間相隔了有40多年的時間。在這之前我國最早翻譯《茵夢湖》的譯者是郭沫若與錢君胥1921年7月上海泰東圖書局初版。這個譯本附有郁達夫作的序《茵夢湖》的第一個版本凝聚了文化界郭錢郁三同學共同的心血和趣味。陳子善編的《郁達夫賣文買書》一書里找到這篇序文,郁達夫這樣寫道:“我們若在晚春初秋的薄暮,拿他的《茵夢湖》來夕陽的殘照里讀一次,讀完之後就不得不惘然自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沉到黑暗無光的海底里去的樣子。”郁達夫還將施篤姆的小說譬喻為“春秋的佳日,薄暮的殘陽”,是深得施篤姆詩意小說的精髓與神韻的。繼郭譯之後,還有唐性天、朱契、梁遇春等人的重譯本,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再見到她們的芳蹤了。有意思的是施篤姆的這部小說曾經有過《意門湖》《漪溟湖》《蜂湖》等多個譯名,當然現在“茵夢湖”已成定譯。
相關評論
這部小說真是細膩優美到了極點“……瀰漫著一種十分特殊的詩一般的馥郁之氣。
——屠格涅夫
對於一些勞瘁的心靈,這清麗的文筆、簡樸的結構、純真的感情,也許可以給予少許安慰吧。
——巴金
我們讀完了《茵夢湖》之後,無論如何總不能了解他扣J以用了這樣簡單的文字,能描寫得出這樣複雜的感情來的……”與其稱他作小說家,還不
如稱他作詩人的好。
——郁達夫
論文字的秀麗輕飄,論描寫方法的活潑高妙,《茵夢潮》可算是在文字上下功夫的讀者們最好的讀物。
——張友松
相關資料
旅遊景點茵夢湖茵夢湖(Chiemsee,又譯基姆湖),面積82平方公里,位於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州[FreistaatBayern]。是那裡幾個美麗湖泊中最大的一個。它一望無際,既有湖光山色遙映的秀美,又有浩瀚大海般的壯闊,人稱“巴伐利亞之海”。而湖上有兩個著名的小島即男人島(Herreninsel)及女人島(Fraueninsel)。每逢五月至九月由Prien火車站有駛去Prien-Stock碼頭的百年古老火車(Chiemseebahn)。其秀麗的湖光山色,自古已為帝侯和修會所垂青。
溫泉茵夢湖
茵夢湖是全國最高檔的城市溫泉泳池之一,建築面積近6000平方米,有四個大池,每個池中的溫度各不相同(從8~42°C不等),集游泳、泡溫泉等健身活動於一身。泳池的造型以歐洲的古典風格為主,配以最新的高科技設備,最大的泳池可供數百人同時享用,頗有古羅馬帝國大浴池的遺風;而供來賓休息的區域更是達800平方米。除此之外,還能享受到經絡理療以及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