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老人》寫了三個出身、經歷、性格各不相同的老人,並通過他們的生活和歸宿,向讀者提供了三幅不同社會生活的小影。
作者通過對以上三個老人的描寫,介紹了舊時代、舊社會的各種不同的生活側面,作者沒有對舊社會加以過多的帶有主觀色彩的議論和抨擊,但通過他那流暢的、寫實的記敘手法,卻提供了關於舊社會的陰暗而令人憂鬱的圖畫。作者的選材與構思都是巧妙的。
作者描寫的這三個老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作者在處理他們的性格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很有分寸感和節奏感,很注意它們之間的和諧一致。如第一個老人,他的聾和沉默寡言,就正和那個淒清、寂靜的古老宅院相適應,他每天清晨和黃昏接時“虔敬地”敲磐和燃香,又和他一生的寂寞經歷相關聯。作者以同樣的方式處理著第二個老人和他所生活的環境。他是“一個容易發脾氣的老人”。他過著毫無家庭溫暖的半乞討式的生活,是一個“在冰冷的堅硬的石頭間”生長著的人,所以,久而久之,就自然地養成了這樣的性格,至於第三個老人,作者則著重從他的談吐,從他的外形動作和某些生理特點上表現了他性格,從這裡透露出他的經歷、環境與性格之間的和諧一致。例如,他那繪聲繪色地描摹著一匹馬,仿佛我們面前就真的站著一匹馬在“蕭蕭長鳴”;尤其傳神的一筆,是作者特彆強調的他那“不應為老人所有的宏亮的語聲”。總之,作者所描寫的這三個老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無不切合著他們的時代、環境、身份、經歷,表現了很強的分寸感和節奏感。這篇散文所以能用這樣的簡潔、洗鍊的筆、墨表現如此豐富多采的內容,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作者還擅長用一種細膩、婉轉的筆法來表現他的人物。他這樣描寫那個老僕經營著的菜園:“他又常常彎著腰在菜地里……當我們走出大門外去散步,我們看見了向日葵高擎著金黃色的大花朵,種著蘿蔔的菜地里浮著一片淡紫色和白色的小十字花。”“向日葵花是驕傲的,快樂的;蘿蔔花卻那樣謙卑。……”這菜園是老人的傑作,從上下文不難看出,這裡不只有著老人的心血和勞作,也有著老人性格的影子,是“對於那個勤勞的老人唱出一種合奏的頌歌。”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課餘沉浸於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後,曾獲《大公報》文藝獎金。大學畢業後,到天津南開中學、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教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四川萬縣和成都教書,參加創辦《川東文藝》和《工作》雜誌。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其間曾隨賀龍部隊到晉西北和冀中根據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寫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廣闊》等詩篇,謳歌革命,禮讚光明,傳誦一時。1944年以後,被派往重慶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1948年底開始在馬列學院(即高級黨校)任教。結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詩集《預言》、《夜歌》(後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還鄉雜記》、《星火集》及其續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其芳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同時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寫有少量詩作。他主持籌建文學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曾任副所長、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出版有《關於現實主義》、《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沒有批評就不能前進》、《論〈紅樓夢〉》、《詩歌欣賞》、《文學藝術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文字清麗,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什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台灣作家陳若曦作品
陳若曦,原名陳秀美,台灣台北縣人,旅美作家。陳若曦的創作於七十年代以後進入黃金時期,其小說以寫實主義路線,並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著名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尹縣長》,長篇小說《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