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蓮》

《慧心蓮》

《慧心蓮》由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一次出版。該書通過一家三代4位女子的遭遇和作為,刻畫了台灣30年來佛教興革和社會變化的一個側面。小說內容豐富,人物典型,視角獨特,構思新巧。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陳若曦陳若曦
書名:慧心蓮
作者:陳若曦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5607593
分類:流行讀物>小說散文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82頁
版次:第一版
裝幀:平裝
價格:HK$77.00
從書/系列:九歌文庫(985)

內容簡介:

小說通過一家三代、四位女子的遭遇和作為,展現了台灣婦女的心理成長曆程。小說以最初被動地遁入空門到最後主動爭取剃度,刻畫了台灣三十年來的佛教興革和社會變化,更為婦女奮鬥和成長做了記錄。小說內容豐富,人物典型,視角獨特,構思新巧。借著本書的撰寫,作者為這物慾橫流的年代,提供一劑安定人心的良藥。

作者簡介:

陳若曦陳若曦
陳若曦本名陳秀美,1938年出生。台灣省台北縣人。20世紀60年代初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崇尚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參與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學位。1966年定居中國內地。1973年去過移民溫哥華,率先發表《尹縣長》等反映“文革”題材的小說,引起轟動。1979年由加拿大移居美國,寫出《紙婚》《突圍》等長篇小說代表作。20世紀90年代中期抵達香港,擔任《星期天周刊》主筆。1995年赴台定居。著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30餘部。其中《尹縣長》被譯為7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它與《慧心蓮》先後在台灣榮獲中山文藝獎。20世紀80年代末,發起成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並擔任該協會首任會長。現任台灣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和台灣大學駐校作家。

日 錄:

總序眾里尋她千百度錢虹
杜美慧
杜阿春
杜美心
王慧蓮
附錄:從“不幸的夏娃”到“自覺的信女”錢虹

編輯推薦:

1.《慧心蓮》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

2.文字沉穩厚重,敘述不急不緩,真正的大家風範。

zt《慧心蓮》的前言:

儘管寫作多年,我以前從不曾有過書寫佛教僧尼的念頭。

我年輕時代曾是基督教浸信會信徒,後來居住中國,雖受無神論洗腦,然而一回到西方世界又開始追求宗教信仰,這時便對佛教感到莫大的興趣。八十年代中我曾兩度上青藏高原,為的是了解喇嘛教。九十年代才開始接觸到台灣佛教界的出版刊物,其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宗旨宣揚令我感到心有戚戚焉,相信是東亞佛教中興的希望所系。

一九九五年閏八月,我返台定居,有幸認識了佛教學者江燦騰教授,晤談甚為相得。論及台灣的宗教活躍現象,尤其是佛教的蓬勃發展,江教授以為是很好的小說題材。我收集的佛教著作中,很多是江教授推薦或贈送的,對台灣佛教的研習上極有助益。

我很敬佩台灣比丘尼的表現,她們的成就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否小說題材卻甚為躊躇。同時也結識了許多學佛的同好,不少是穿梭於眾多新興佛教的道場之間,茫然不知所宗的,更有被神棍騙財騙色,企盼我能代鳴不平的,可嘆我何德何能可堪此任,也遲遲不敢下筆。

世紀末的一場大地震改變了我的想法。生命無常,有話當說,何況這場浩劫也應該做些省思和記錄才是。去年春天,我終於動筆寫作《慧心蓮》這部小說了。

回朔小說寫作的動機,江燦騰教授功莫大焉,謹此致謝。

陳若曦
2001年1月
台灣埔里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頭髮剪得只剩前額一小撮時,忽然剪刀離她而去。

“恭請上人!”維那高聲唱誦後,慈眉善目的澄清老和尚即步出東廂的觀音殿。他接過利剪,先轉向美慧。

美慧恭順地合上眼,期盼所有的煩憂能隨著最後一縷髮絲永遠離她而去。

“法號承依,從此六根清淨,一心向佛……”她睜開眼,只見媽媽已經哭倒在妹妹懷中了。

一周后,一年一度的傳戒大會在台北縣萬壽山的吉祥寺舉行,承依和法號承僖的純純聯袂而往。戒會從開堂到圓滿長達兩個月之久,媽媽掛心家裡的兒子沒人照顧,早回埔里去了。承依接受三壇大戒時,便只有美心來觀禮。

大雄寶殿集合了來自台灣南北部的新戒,濟濟一堂,尼多僧少,大家排隊受戒。前來觀禮的親友人數更多,儀式沒開始就有人掏手帕了,相互傳染似的很快就傳出抽泣之聲。

承依和承僖是最後點戒的兩個。承僖緊張過度,已等得手腳冰冷,等燒戒時,一時慌張疼痛,身子不由自主地閃躲了一下,好在忍耐了沒哭出聲來。

輪到承依時,她緊閉雙目並咬緊牙關,忍受著香火炙烤皮膚的疼痛,心中不停地默誦觀音菩薩的法號。

姐妹連心,美心一見姐姐青白的頭皮上冒起煙霧,頓時痛徹心肺。她忍不住沖向前抱住她,頓腳叫喊:“姐姐你別出家了!”承依一心忍痛,只覺天地灰濛濛,忽然被人抱住,一時氣往上涌,沖得腦門快爆裂了。為了突圍,她狠力推開妹妹,眼前卻金光閃閃,啥也看不清了。

這時親友們的抽泣聲並未稍減,給莊嚴神聖的場面抹上一道宛如生離死別的悽慘色彩。

回到寮房時,有人送來一籃西瓜皮,據說拿來覆蓋在頭皮上可以消腫止痛。承僖蓋一片還嫌不夠,又換了一片,不料傷口反而越發紅腫了,夜裡出現發燒現象。她睡不安寧,身子翻騰且囈語不斷,承依一直在旁安撫她。這樣折騰了兩夜才平靜下來。她們在吉祥寺人生地不熟,好在傳戒師和羯磨無限慈悲,讓承依留在寮房照料病人。.夜裡,承僖曾拉著承依的手說:“姐姐,我會死嗎?”“阿彌陀佛,菩薩保佑,沒事的。”承依柔聲安慰她,內心至為不忍。可惜我太卑微了,她想,如果我有辦法的話,一定要免去出家人這趟火烙的肉刑。

戒會圓滿,返回海光寺的路上,承僖感激地表示:“師姐,你真像一個好媽媽!”承依溫婉地糾正她:“師父說,一人佛門我們就不是女人了,彼此要稱呼‘師兄’才是。”“是,師兄,”承僖立即改口說,“能和你一起出家真是我的福氣,以後我就跟定你了。”“快別這么說了,”承依聽了感到惶恐得很,“都是師父慈悲,我們才能有緣千里來相識嘛!”想想師徒也是有緣。以前從來未曾上廟燒香拜佛的人,清明節被拉去參加台中一場法會,聽到師父開示時競淚流滿面了。上人離場,她整個人競如鐵釘找到了磁石一般,奔上前就撲通一聲跪倒在塵埃。法會結束的次日,不顧妹妹勸阻,她草草收拾了就隨師上路。

除了媽媽,師父是她最感恩的人。承僖看破紅塵時,傾其所有地捐出廿萬元香油錢,而她空手入門,師父待她並無差別。

“人了佛門,”她鼓勵承僖說,“一切都會好起來。”雖是安慰之語,後來卻證實言不虛發。

海光寺坐落大屯山腰,林木清幽,晨嵐夕照皆是佳景,一直是淡水人喜愛的遊憩之地。它前身為德行堂,建於日本占領台灣後十年,原為王氏家族的齋教庵堂,供奉觀世音菩薩。原始庵堂僅有三開間的一條龍建築,後來為台灣佛教龍華會人士購得產權,加建東西兩廂成三合院,改名海光寺,歸隸日本臨濟宗派下,常住的帶髮修行齋姑總在五六名上下。寺廟的主要建築是傳統閩南格局,前庭造景有池塘和假山,但山門取法日本神社的鳥居設計。

國民政府遷台後,澄清法師自蘇北輾轉渡海而來,掛單月眉山靈泉禪寺時,曾到海光寺結過緣。他後來行腳全島,努力弘法並廣結善緣,終於在一九五四年集資購下海光寺,組成管理委員會,出任住持。

澄清以為齋教非佛教,決心重建為中國佛教。他以“一佛二菩薩”的傳統方式,改為主供釋迦牟尼佛,配以迦葉和阿難尊者,而把觀音佛像移到東殿供奉,西殿闢為齋堂。另外,他在兩廂之間建了三川殿,左右門內供了四大天王,並剷平了假山,使四合院圍起的中庭顯得開闊些。前院的池塘養了蓮花和金魚,慢慢就成了放生池。鳥居的山門也改為中式牌坊,大正元年立的大銅香爐還保留,只是“大正”已被刮掉,改為“民國”罷了。

澄清還帶來兩名大陸籍男弟子,對願意留下的齋姑進行剃度,海光寺遂成男女兩眾的道場。女眾住西廂,住持和男眾寮房分別在東廂兩頭。廿多年下來,男弟子有減無增,僅剩下承佐一名,而尼僧加了承依、承僖倒有八名之多,其中承慈擔任監院。澄清年事漸高,生活上需要男僧照料,頗感人手不足,可嘆出家男眾少,他又不隨便收徒,這就難以改善男女懸殊的比例了。

承佐是軍隊撤退大陸時,臨時被拉夫來台灣的,後來因病退役了,輾轉經人介紹投到澄清門下,屬於半路出家。他為了念經才學認字,如今五十出頭也念出了中學的語文程度,平常照料師父起居,也兼管文書和財務。他一直盼望師父收個男弟子幫他分勞,不料一口氣來了兩位尼師,嘴上不說,其實相當失望。

然而承依倆受戒的次年春天,有個在高雄大崗山出家的和尚雲遊到此,與淡水夕照相看不厭,競致流連忘返。承佐熱情招待,師徒倆幾次陪他品茗談禪,相處甚歡。十天后,他改拜澄清為師,賜名承幽。

三十出頭的承幽是台東農家子弟,塊頭高大壯健,性情隨和勤快。他和承佐輪流照料師父的起居。監院承慈年歲也大,很高興有個男眾來分擔執事,從此把一些裝修改建和泥水工作,還有香積組採購等等,都叫他一手包攬過去。好在承幽活潑勤快,派遣任何執事都來者不拒,全寺老少都很歡喜。

讀陳若曦小說《慧心蓮》:

佛教題材小說《慧心蓮》,是台灣著名女作家陳若曦於上世紀末推出的新作。作者“以前從不曾想過寫佛教出家人的故事”;後來,“人間佛教”的宗旨使她“心有戚戚焉”;世紀末的大地震使她頓悟:“生命無常,有話當說。”《慧心蓮》正是作者以佛理對社會、人生的“省察和記錄”。作者“特別欽佩台灣比丘尼”,要為她們“史無前例”的成就而“大書特書”;同時又要為那“茫然”“穿梭”於眾多道場,“被神棍騙財騙色”的許多“學佛同好”,而“代鳴不平”。《慧心蓮》也正是作者這種責任心、使命感的真情流露。一粒微塵觀照大千世界《慧心蓮》以台灣淡水市海光寺住持承依法師(杜美慧)為中心,著重描寫了“慧”———杜美慧、“心”———杜美心(美慧之妹)、“蓮”———王阿蓮(美慧之女)以及杜阿春(美慧之母),這一家三代四位女子在佛門內外的遭遇和作為,從而形象地展現了、宣揚了台灣的淨世濟民、弘法利生的“人間佛教”;同時,以“慧、心、蓮”和海光寺這一粒微塵,觀照了台灣的大千世界眾生相。小說首先大量地直接地展現了台灣佛教乃至整個宗教界的或覺或迷、或正或邪、或淨或染的面......

台灣作家陳若曦作品

陳若曦,原名陳秀美,台灣台北縣人,旅美作家。陳若曦的創作於七十年代以後進入黃金時期,其小說以寫實主義路線,並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著名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尹縣長》,長篇小說《歸》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