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原文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
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
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
去高山上滑雪,
去駕一隻船顛簸在波濤上,
去北極探險,去熱帶蒐集植物,
去帶一個帳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過極尋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發現心。\\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創作背景
何其芳早期的作品主要表現了對舊社會的不滿。而1938年他到延安後,生活在新的時代,新的天地里,他感到歡欣和快樂,因此,他開始了探索新的藝術創作方式的道路。1942年前後,他在一批詩中開掘了新的主題:謳歌那些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新生活的創造的動者。《生活是多么廣闊》正是屬於這一時期的一首自由體新詩。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此詩是何其芳思想和藝術走向轉變階段的代表作。詩人借想像的翅膀,遨遊於廣闊的生活的海洋中,啟發年輕人去發掘人生的寶藏,開拓未來的新生活,接觸有趣的新事物。人們認為,這首詩基本是寫實的,他所表現的是一種生活的激情,所以詩人在詩里寫:“去過極平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說此詩有多少象徵,幻想的成分,毋寧說它是浸著鮮活生活的現實主義詩篇當然它也含有深義。詩的題旨是熱愛生活,但生活的意義、價值、希望,要人們去開掘(這就是寶藏),而快樂產生於發掘之中。
藝術特色
此詩格調明朗開闊,富有朝氣,不注重押韻,以樸素流利的口語形成節奏。全詩十行排比詩句聯翩而下,有力地傳達了熱烈豐富的內在希望,令人感到真切。第一節,“生活”出現三次,一層加進一層意思,扣緊題意。下面一口氣寫下十五個排句,每一句呈現一個生活場景,激起讀者詩意的迴響,更鼓動你的情緒,恨不得立刻就投身進去。十五個排句里實際有兩個層面,前面六個“去”,動作性強,後面則從動轉靜,讓你多一點內省和回味,四個排句加強了哲理性,也避免平推事實到底,顯得單調。結尾與首節重複,但第二句略加變化,生活多么芬芳”與“生活是洋”雖異句同構,但意義卻有遞進,這就使內涵更加深入。
而從結構上看,這首詩共有三節。
詩的第一節是寫詩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歌頌。詩人是1938年赴延安的,當時延安生活艱苦,物質極為匱乏,但詩人並沒有畏難情緒,經過生活的磨鍊變成了一個與革命洪流融合的熱情歌手。他大聲地唱出了:“生活是多么廣闊,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以海洋喻生活,形象地描繪了生活的廣闊,以“快樂和寶藏”形容生活,一方面引起第二節的想像,一方面也表現詩人樂觀地面對當時延安和邊區正處於艱苦的戰爭環境下,物資缺乏的困難生活。
詩的第二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在當時艱苦的戰爭環境之中,詩人動幻想的翅膀,帶領著純真好奇的少男少女們去巡視遙遠的高山和大海,神奇的北極和赤道,號召少男少女們去開拓一種未曾有的緊張而有趣的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笑著面對生活。這對現在的青年人來說,也許不足為奇,但在當時的延安,卻是非常美麗而動人的,它不愧為笑著走向未來的一支青春的頌歌。
詩的第三節使用環結法,即結節是首節的重複。但它又稍有變化,將第二句改為“生活又多么芬芳”。原來的“生活是海洋”乃從“廣闊”而來,是同義異現;現在以“芬芳”一語定論,便照應了全詩,令人在稍稍停頓中有驚喜的發現,接受了作者的結論。這種同中有異的結尾引出新意的方法,值得回味。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詩人唐祈《中國現代文學名篇選讀》:“這首詩的主題是讚美生活,歌頌戰鬥,鼓舞年輕的同志積極投入鬥爭的洪流,使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歡樂和詩意,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去發揮才幹、努力工作。它所歌唱的生活,是戰鬥者的生活、建設者的生活,通過戰鬥和建設,就能得到歡樂和收穫。詩人召喚人們努力工作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安徽大學校刊編輯組長、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生活是多么廣闊》是何其芳思想和藝術走向轉變階段的代表作。與這首同時間寫了另一首詩《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一起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兩首詩寫一樣的心境和情緒,但這首開拓的境界更廣闊些,意味更深邃。”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金欽俊《新詩鑑賞辭典》:“這詩是詩人對於生活的渴望的一種表現。生活的磨礪,使何其芳從一個慣於幽幽地訴說心靈苦悶的孤獨的詩人,變成了一個與革命洪流匯合的熱情歌手。他不再像早年哀嘆“對於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流連於他那“可愛的”、“憂鬱”(《歡樂》),而大聲地唱出“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他渴望自己充滿著年輕人旺盛生命活力,彈出青春的美妙音調使其久久盤旋在青年人心靈的晴空。《生活是多么廣闊》便是這樣一首詩。”
後世影響
《生活是多么廣闊》後被選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綜合複習第二課。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現代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1931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詩文創作。1935年北大畢業後,先後在天津、山東萊陽、成都任教。1938年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至1947年兩次去重慶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副社長。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 《文學評論》主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著有詩集《漢園集》(與卞之琳、李廣田合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何其芳詩稿》,散文集《畫夢錄》《還鄉雜記》,文論集《關於現實主義》《關於讀詩和寫詩》《論紅樓夢》等。有《何其芳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