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說》

《童心說》的作者是李贄,精彩句段:李贄是從王陽明學派發展出來的思想家,受王陽明心學和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童心說”,與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以及禪宗的心外無佛,本性即佛的觀點相似,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天賦本性說。但他據以否定儒家經典,指斥六經、《論語》、《孟子》,否定程朱學派的“天理”,在當時起了進步作用。

簡介

作者:李贄

內容

 中國明代思想家李贄為揭露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假道學而提出的重要學說。他著《童心說》一文,指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認為童心就是真心、初心,失去了童心就不是真人,就會變成“以假人言假言”,“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
李贄認為,“童心”、“真心”的喪失,是由於“有聞見從耳目而入”以及“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的緣故。這種障蔽“童心”的“聞見道理”,則由“多讀書識義理而來”。童心既障,則以外入之聞見道理為心。於是發於言,則言不由衷;行於政,則政事無根底;著為文,則文辭不能暢達。他把童心和聞見道理對立起來,進而指出,六經、《論語》、《孟子》是史官褒崇之詞,臣子讚美之語,由迂闊門徒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地筆之於書,並不是萬世不變之至論。實際上,不過是“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而已。他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主張以“童心”為標準。
李贄是從王陽明學派發展出來的思想家,受王陽明心學和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童心說”,與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以及禪宗的心外無佛,本性即佛的觀點相似,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天賦本性說。但他據以否定儒家經典,指斥六經、《論語》、《孟子》,否定程朱學派的“天理”,在當時起了進步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