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多人不怪:實用禮儀大全》

《禮多人不怪:實用禮儀大全》

禮儀在人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已經被人們約定俗成為一種社會行為準則,每個人要想立足於社會、擁有成功的人生,必須對現代禮儀有所了解,並按照這樣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本《禮多人不怪:實用禮儀大全》包括儀表、形體、言談、工作、往來、會議、談判、宴會、涉外、出訪、旅行、饋贈、通訊和文書等現代商務禮儀知識,非常科學和實用,是現代商務禮儀知識的範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禮儀是一個人的內涵、形象、人格和魅力的完整展現,同時也是非常實用的社交藝術,它可以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多一分和諧、少一分隔閡,多一分自信、少一分退縮。良好的禮儀不僅決定你的好形象、好人脈,而且還決定你的好前程。

媒體評論

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
——洛克

目錄

第一章 禮儀概論
1.禮儀的起源
2.禮儀的特點
3.禮儀的原則
4.禮儀的作用
5.禮儀與氣質的培養
6.禮儀與道德的培養
第二章 職場儀表禮儀
1.職場服飾禮儀
2.職場儀容要求
第三章 職場形體禮儀
1.儀表的重要內涵
2.體態禮儀
3.肢體語言與表情的內涵
4.小動作禁忌
第四章 職場言談禮儀
1.敬語、謙語的運用
2.稱呼禮儀
3.介紹禮儀
4.言談技巧
5.言談禮儀
6.學會讚美他人
第五章 職場工作禮儀
1.求職禮儀
2.辦公室工作禮儀
3.日常工作禮儀
4.工作會議禮儀
5.拜訪、接待禮儀
6.工作餐禮儀
7.公務文書禮儀
第六章 商務往來禮儀
1.名片的禮儀
2.握手的禮儀
3.親吻的禮儀
4.擁抱的禮儀
5.邀約禮儀
6.跳舞的禮儀
7.迎送禮儀
8.商務接待、拜訪禮儀
10.演講禮儀
11.銷售禮儀
12.商務乘車禮儀
第七章 商務會議禮儀
1.洽談會禮儀
2.發布會禮儀
3.贊助會禮儀
4.展覽會禮儀
5.茶話會禮儀
6.股東年會禮儀
第八章 商務談判禮儀
1.見面禮節
2.會見禮儀
3.交談禮儀
4.簽約禮儀
第九章 商務宴會禮儀
1.宴會準備禮儀
2.吃中餐的禮儀
3.中餐餐具的使用禮儀
4.吃西餐的禮儀
5.西餐餐具的使用禮儀
6.就餐禮儀
第十章 商務涉外禮儀
1.涉外禮儀原則
2.涉外迎送禮儀
3.涉外會見、會談禮儀
4.各種儀式禮儀
5.涉外參觀遊覽禮儀
6.世界各國商務禮俗與禁忌
第十一章 出訪、旅行禮儀
1.乘飛機禮儀
2.乘車禮儀
3.約會禮儀
4.社交舞會禮儀
5.商務旅行禮儀
第十二章 商務饋贈禮儀
1.饋贈規則
2.禮品的選擇
3.饋贈的時機與場合
4.饋贈方式
5。饋贈技巧
6.涉外饋贈禮品禮儀
第十三章 商務通訊禮儀
1.電話禮儀
2.傳真禮儀
3.電子郵件禮儀
第十四章 文書禮儀
1.信函禮儀
2.請柬禮儀
3.賀卡禮儀
4.題詞禮儀
5.祝辭禮儀
6.致詞禮儀

前言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著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現代禮儀是指現代公司、企業的從業人員以及其他一切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士,在經濟往來中所應遵循的行為現范。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務人員的禮儀風範不僅代表了個人的形象品味,還代表了一個企業的形象。現代禮儀不僅體現在言談舉止方面,更體現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興領域都充滿了嶄新的禮儀知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現代禮儀知識,以適應現代迅猛發展的商業浪潮。為此,在有關權威專家和單位的指導下,我們特別編輯了《禮多人不怪:實用禮儀大全》,其中包括儀表、形體、言談、工作、往來、會議、談判、宴會、涉外、出訪、旅行、饋贈、通訊和文書等現代商務禮儀知識,非常科學和實用,是現代商務禮儀知識的範本。

精彩書摘

其三,禮儀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約束人類欲望,保證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當然,這是概念上的認知,和外在表現是有區別的。
禮儀的根源
關於禮儀的根源問題,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頗感興趣的,但至今並無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樂山樂水,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祭祖說即認為禮儀源於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規則,後來才逐漸發展為調整相互關係的風俗習慣。風俗說 即認為禮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進入文明社會後,由所謂的“聖人”加以改造,變成系統的禮。
父權制說即認為是為了劃分尊卑貴賤的需要,類似於家長制的說法。
需求說即認為禮儀是人類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源於人際交往的需要。
我們認為,不能以某種行為或需要作為禮儀的最初起源,若從時間上分析,它肯定源於原始社會,若從緣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關於握手的起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有人認為,在遠古時代,人類以打獵為生,不同部落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惡意,便主動丟掉手中所握的石塊或利器,並讓對方觸摸、檢查手掌,以表示對對方的信任和友好。這種禮俗沿襲下來,便誕生了見面之時要握手的禮節。
還有一種觀點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之間為了超越對手,證明實力,要進行格鬥,敗者摘下頭盔,甘拜下風,乞求勝者寬宏大量,饒其不死。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格鬥雙方勢均力敵,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使用動作來談判。他們把平時持劍的右手伸向對方,相互上下搖晃,直到達到滿意的協定才分開。這種騎士的規矩後來便傳播到廣大民眾中,而成了當今遍布全球的握手禮節。
據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面的材料證明,我國原始社會生活中已經形成了頗具影響的禮儀規範,宗教禮儀、婚姻禮儀等初具雛形。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說法,在一些保留著很多原始特徵的民族中,可見一斑。
我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襲著原始社會的一些禮儀規範,如相信萬物有靈,他們對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漢族人對龍的崇拜一樣,十分虔誠。打獵歸來,若捕到了熊,大家都傷心地痛哭一場,吃完熊肉後,還要再哭一次,並對熊骨進行天葬。
在國外。某些民族原始的禮儀形式同樣具有很強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是自覺的。某些風俗習慣也很有意思。
在非洲喀麥隆一帶的西非龐圭人,往往瞧不起到他們那兒去的白人考察人員,認為他們“缺乏教養”,原因很簡單:這些人連“我要去拾點柴”或“我去看看捕獸陷阱”是暗示大小便的話都不懂。
這就是龐圭人的原始禮儀,忌諱直言糞便、尿液的排放。頗有禮貌的龐圭人來到其他村寨,首先便是婉言詢問“村長的住處”,或者問:“如果有人追捕我,我能到什麼地方去躲避呢?”上述說法概出自“講禮儀”的人之口,他們總是用其他詞句表達“上廁所”這一意思。
在西方,禮儀的演變與中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不僅表現在禮儀的具體形式上,還在於關於禮儀的哲學論述上。換句話說,孔孟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不一樣。
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000年起,愛琴海諸島居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此後,相繼產生了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這部著名的敘事詩主要描寫特洛伊戰役和希臘英雄奧德賽的故事,其中也有關於禮儀的論述。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談天說地,而在於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制、公正;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說:“人類由於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
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5世紀,是羅馬帝國統治西歐時期。此間,教育理論家昆體良撰寫了《雄辯術原理》一書。書中論及羅馬帝國的教育情況,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期開始。而詩人奧維德通過詩作《愛的藝術》,告誡青年朋友不要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但追求情侶的男子,卻可以用手指蘸酒寫情書。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開始封建化過程,12~17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中世紀歐洲形成的封建等級制,以土地關係為紐帶,將封建主與附庸聯繫在一起。此間制訂了嚴格而繁瑣的貴族禮儀、宮廷禮儀等。例如於12世紀寫成的冰島詩集《伊達》,就詳盡地敘述了當時用餐的規矩,嘉賓貴客居上座,舉杯祝酒有講究……
14~16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該時期出版的涉及禮儀的名著有:義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朝臣》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範及其重要性;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1466~1536年)撰寫的《禮貌》,《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和外表美。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指出:“一個人若有好的儀容,那對他的名聲大有裨益,並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說,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一樣。’”
17、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繼爆發。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禮儀逐漸取代封建社會的禮儀。資本主義社會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則,但由於社會各階層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過,資本主義時代也編撰了大量禮儀著作。英國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於1693年寫作了《教育漫話》。《教育漫話》系統地、深入地論述了禮儀的地位、作用以及禮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勳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書》中指出:“世界最低微、最貧窮的人都期待從一個紳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養,他們有此權利,因為他們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並不因為教育和財富的緣故而比你低劣。同他們說話時,要非常謙遜、溫和,否則,他們會以為你驕傲,而憎恨你。”
西方現代學者編纂、出版了不少禮儀書籍,其中比較著名的如美國教育家卡耐基編撰的《成功之路叢書》等。
總之,禮儀的歷史演變到今天,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規範。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法國人的浪漫情調、美國人的灑脫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別等等,已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禮儀慣例。個性與共性並存,特色與慣例同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禮儀的亮麗風景。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