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串起來的歷史》

翻看這本《社論串起來的歷史》,對於不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而言,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原來,這些歷史是這么呈現的,《人民日報》社論對那些歷史的解讀和認識居然是那么深刻而到位,所以,對於這樣的歷史,必須要有心人整理和挖掘才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這本書是寫給經歷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看的,因為那時候的《人民日報》社論影響著中國社會,甚至改變了許多個人的一生。這本書也是為更多想了解中國過去、關注中國現在和思考中國未來的人寫的,鑒往可以昭來。
建國以來,在歷次重大政治運動中,人民日報社社論歷來都是起著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每一篇社論都首先為各類重大政治活動和政治運動定性劃界,或高奏凱歌,或吹起衝鋒號,呼風喚雨,說一不二。它深刻地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甚至改變了許多個人的一生。而把這些社論串聯起來,不啻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共和國的真實景象及其各種運動的背景,也為後代讀者提供了了解歷史的真實文本。
范榮康先生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就為人民日報撰寫社論,許多重大社論都是由他起草的,他經歷了當代中國許多重要事件的幕前幕後,是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述者。本書內容包括范榮康先生的口述、當年人民日報的社論及整個社會對社論的反應,還有作者袁晞先生對那一時期的歷史感受和今天的反思。

書中目錄

寫在前面
我認識的老范和未完成的書稿
第一部分 探索(1952年一1957年)
一 建設武漢長江大橋
二 修築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
三 從“不要蠻幹”到反冒進
四 從那時開始的春運
第二部分 遵命(1957年一1966年)
一 “乘風破浪”的年代
二 大煉鋼鐵放“衛星”
三 批判彭德懷繼續“大躍進”
四 攀登珠穆朗瑪峰
五 “鞍鋼憲法”和“工業七十條”
六 學工、學農、學軍
第三部分 災難(1966年一)
後記

作者介紹

范榮康,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他在報社期間乾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社論和評論員文章。李輝和袁晞,都是《人民日報》的副刊編輯,和老范是同事。2000年時,他們商議請老范口述,以《人民日報》社論為線索的回憶錄,記述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國歷史側面。

前言

2000年同事李輝和我與我們的老領導、已離休的《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范榮康先生商定,由大病初癒的范榮康先生口述、我們整理,共同完成一本以《人民日報》社論為線索的往事回憶,記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側面。
由於范榮康先生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就為《人民日報》撰寫社論,改革開放以後,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習仲勛的秘書,後擔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離休前是《人民日報》分管評論、理論、文藝等方面的副總編輯,相當於中國舊時和今日港台報紙的“主編”兼“主筆”、起碼是其中之一。在擔任評論部主任和副總編輯期間,他親筆撰寫和主持起草了《人民日報》許多重要社論。他了解當代中國許多重要事件的幕前幕後,應該說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記述者。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看看三十年前的報紙,1978年“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元旦社論的題目是《光明的中國》,1979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的題目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了一個光明的中國,《人民日報》的前輩們是盡了一分力的。中共黨史專家龔育之先生曾寫道:“文化大革命結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全黨醞釀和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人民日報》積極地、勇敢地推動和引領了撥亂反正、全面改革的潮流,走在偉大歷史轉折的最前頭。這恐怕是《人民日報》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龔育之先生的說法是很有見地的。我認為,范榮康先生是這一時期《人民日報》優秀團隊的骨幹,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特殊貢獻的。
2001年4月,范榮康先生不幸因病去世,我們的工作只進行了一部分,寫完了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兩部分,“文化大革命”時期只一開了個頭兒,改革開放時期還沒有寫,令人遺憾。
2002年《百年潮》雜誌副社長姚鴻先生得知此事,希望我將未完成的書稿發表,我整理出大部分已完成的內容,在當年第7期和第8期《百年潮》雜誌刊載,同時把范榮康先生去世後我寫的一篇文章略加修改,以《我認識的老范和未完成的書稿》為題同時發表,簡要介紹范榮康先生的經歷和寫這些文字的前因後果,這些內容引起很多讀者的興趣,至今仍有人要當時的雜誌看並說起有關的往事。
從那時至今,五六年又過去了,再看這些未完成的書稿,仍然覺得有必要將過去的歷史告訴今天的讀者,中國今天的發展是歷史的繼續,鑑古而知今。
在寫這本書時,我仍按與范榮康先生生前商定的時間段劃分章節,以當年范榮康先生撰寫的一篇或幾篇類似的《人民日報》社論為一章,每章分三節,第一節為經范榮康閱改的口述記錄,即當年寫社論時的原因和社論發表後的反應,這是一個當事人的記憶和後來的認識;第二節為當年《人民日報》社論的原文,如果不看這些社論的全文,不足以完整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第三節“回望歷史”是我——一個20世紀50年代出生、在范榮康寫社論的時代長大的普通中國人——對那一時期的歷史感受和今天的歷史認識,以期同我敬佩的范榮康先生一同回到歷史中,再從歷史中感受今天和思考未來。
《我認識的老范和未完成的書稿》仍按2002年發表時的原文收入這本書,作為全書的引言,讓今天的讀者對那段往事和范榮康先生有初步的了解。
時間過得真快,范榮康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七年了,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還時常說起他,懷念著他。感謝范榮康先生為我、也為這本書的讀者講述了歷史。
2008年春

袁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