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

《白夜》系19世紀俄國大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長篇小說集,選收名篇《窮人》、《白夜》、《賭徒》。《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和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說比較,《白夜》的基調比較柔婉。小說完成於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關於“小人物”的中篇小說。小說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將主人公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白夜》講述了一個以幻想度日的空想者和一個名叫娜斯金卡的姑娘在聖彼得堡橋上邂逅並相識,接著是四個夜晚的約會和交流,對愛的追求將他們緊密聯繫在一起,使之陌路成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對愛的承諾和關照使他們又各自歸位。空想者仍生活在幻想之中,娜斯金卡則與心愛的人步入結婚殿堂。然而,瞬間的心與心的碰撞則成為永恆。

作者簡介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
煉獄聖徒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走的是一條極為艱辛、複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獨具特色,在群星燦爛的19世紀俄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占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個醫生家庭。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住在平民,接觸到的全是貧苦的病人。這對他後來的思想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1846年,他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窮人》,這以後,他又先後寫出了《雙重人格》、《女房東》、《白晝》和《脆弱的心》等幾個中篇小說。從1861年起,他先後發表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痴》、《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1866年發表的《罪與罰》,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

作者序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1846年發表處女作《窮人》,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作品主題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於描寫醜陋的生活場景,反映人物矛盾的心態,這篇小說正是以詳細的語言描寫精彩的場面說明,表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把的醜惡角色的勾當展露給世人看,作者殘酷無情地揭露了社會生活的不光彩的一面,讓人觸目驚心。

影片簡介

《白夜》《白夜》
導演:伊萬•佩耶夫IvanPyryev
編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novel
伊萬•佩耶夫IvanPyryev
主演:LyudmilaMarchenko.....Nastenka
OlegStrizhenov.....Dreamer
影片類型:愛情/劇情

影片評價

本片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愛情小說改編,影片可以看作是很好的名著導讀,但藝術成就遜於1957的維斯康提版本。

電影《白夜》是義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1957年的經典作品,並於同年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電影根據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妥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代表作改編。

《白夜》《白夜》
電影改變了小說的敘事角度,在小說中妥斯妥耶夫斯基從男主角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並且用的是一種平靜的口吻。正是因為男主角的敘事,才顯得故事相當悲情。《白夜》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有個兩難的結局。當娜塔麗婭準備接受瑪利奧的愛情時,妥斯妥耶夫斯基似乎在批判那個和娜塔麗婭有約定男人的負心和逃避。倘若說在批判這個男人的責任感,那么這個批判的力度顯然是不夠的,也是無法立足的,因為這個男人在整個電影中沒有實實在在出現過,只是通過娜塔麗婭的回憶才對這個男人略知一二。可是妥斯妥耶夫斯基的高明之處就在他只用了幾句話就讓這個很“空”的男人從天而降,活生生的出現在娜塔麗婭面前。那么此時,娜塔麗婭就必須做出選擇。兩難的結局就體現在了這裡。躲閃和掙扎,娜塔麗婭承受著愛情帶來的折磨。從第一晚她在橋頭獨自哭涕開始,她心中的猶豫就始終沒有停止過。選擇一見鍾情瑪利奧,就意味著摒棄責任、放棄承諾、對他人的恪守諾言視而不見;選擇等他一年的男人,說明了一見鍾情不可靠、這樣一種看似完美愛情的不存在和不可靠性。小說在這裡煞了尾,轉而在文字上照應了開頭,通過瑪利奧的內心獨白,我們還是知道了娜塔麗婭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這是一個悲情的結尾,從瑪利奧的角度來看,愛情就是這樣的痛苦和無法捉摸。可是影片的結尾卻被維斯康蒂處理的非常有技巧。他讓娜塔麗婭和瑪利奧在第三晚遊玩歸來時,突然看見那個男人獨自站在橋頭。娜塔麗婭在經過一番掙扎後對瑪利奧說了一句話“我必須要去,我愛你……”。此時讓人感覺到,娜塔麗婭還會回來,她似乎是去對那個男人說“你可以走了,我愛上別人了。這一年我太痛苦了。”。可是瑪利奧卻說出了一句經典的台詞“上帝保佑你,因為你讓我得到了片刻的幸福,就是這片刻的幸福值得我一生珍藏。”接著娜塔麗婭走到了橋的那頭,再也沒有回來。鏡頭遠遠的拍著瑪利奧,大雪紛飛,電影落幕。維斯康蒂的結尾是一個憂鬱的結尾,他沒有活生生的將瑪利奧對愛情的幻想撕開,而是溫情的告訴他,對於愛情而言,責任、諾言和守侯比一見鍾情的熱戀更為可靠和可信,同是也更為現實。

維斯康蒂在這部電影裡依舊體現了他一貫的崇高的人性關懷。改變故事的敘事角度,用第三者的角度來講故事,為的是更好的從上而下的看待這兩男一女的愛情。

在維斯康蒂的的電影中,愛情只是一塊幕布,在這塊幕布上,他告訴了人們責任和信守諾言的必要。當悲情遭遇到憂鬱,當批判遭遇到包容,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有關等候、相遇和割捨的愛情故事,我們還看到了愛情中男男女女的心理。其實,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

小說評價

《白夜》《白夜》插圖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創作了像《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這一類激動讀者心靈的皇皇巨作,而且他也為了同樣激動人心的中短篇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些中短篇中,在反映俄羅斯社會生活的忠誠上,在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的刻寫上,一點不遜於那些長篇巨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白夜》,就是這方面的有力證據。

以《白夜》作為書名的這個集子,除《白夜》,還包括作者的成名作《窮人》和另一個較長的中篇《賭徒》。這三部作品雖然都出於同一個作家之手,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各有其獨特的現實生活內容,都各有其獨特的思想境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各有其獨特的風格、手法;它們不是編造、推理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從當時動盪不安的俄羅斯社會生活中汲取出來的。光是從這三部作品中已經可以領略陀思妥耶夫斯基概括現實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描寫、探索人物性格乃至靈魂奧秘的廣度和深度。

可以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繼承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果戈理的傳統的。就是繼承,而不是亦步亦超地模寫仿造。在文藝領域裡,正確的選擇是繼承,在大的方向一致之下,努力選擇自己獨立觀查、獨立思考的能力。

《白夜》的情節並不複雜,但作者對娜斯簡卡和敘述者的性格與感情的跌宕起伏,卻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姑娘的一舉一動正好像北極圈的白夜一樣美,一樣迷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所寫的小說里寫了好幾個不愛金錢、只怕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的姑娘,這裡的波麗娜就是其中之一。

內容分析

《白夜》《白夜》
《白夜》中的主人公不幸患上了單相思,這既因為他本身具備的可愛個性,喜歡獨自與房屋與路人對話卻不讓對方做出反應,會在大家忙著出去消夏時因一個人的孤單而獲得幸福感,這時他遇上一位迷人的少女,這不是春天來臨時的彼得堡最動人的場景嗎?她向他傾訴著對一位一年前寄居她家的房客的愛慕,他們約下誓言卻至今無法相見。整篇小說都在揮灑著主人公沉浸於想像中的愛情里的甜蜜心情,他時而被幻想女神送往水晶的七重天,時而夢想戲劇中的角色扮演,時而與誘人的幻景中的情人共度春夢。這是一位夢想者的症狀,他好象曾經愛戀過,“如此長久,如此溫柔”,最終與情人在異鄉團圓。但他在現實中遇見的女子愛著別人,他為她奔波探求音訊而一無所得,在她失望的時刻甚至願意接受男主人公的愛時,那位房客出現了。男主人公做了一回短暫的美夢,在短短四個夜晚後,猶如白晝般光亮的夜晚結束了,他重又沉沒於黑暗中,仿佛看到幾十年後的自己仍象此刻失戀後的情景,只是更老了一些。 
男主人公狂熱的心重又歸於平寂,但在經歷如此傷痛後他仍給那位姑娘送去了最美好的祝福,願她的天空永遠晴朗,願她的甜蜜的微笑永遠恬靜而明亮,願她無限幸福,只因為她曾把一段歡樂和幸福的時光給予另一顆孤獨的感激的靈魂。而這整整一段幸福的時光,對人的一生來說已很長很長。
《白夜》《白夜》
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有明亮的心,這在我看來多么不可想像。他不再糾纏於苦難和罪過,用真誠天真的筆調寫著乾淨的愛情,而且是全然偉大的愛,因為它甚至不求回報,極易滿足。歌德說:我愛你,與你無關。能獲得對方呼應的愛誰又不想,但若真無可奈何,我們也該放平時刻計較著的心回憶曾品嘗過的美,因為我們曾都藉著它做了回夢想者!偉大的頭銜,充沛的思想,完美的想像。就象從高處降落俯身親吻愛人的天使,頭頂仍籠罩著純潔的光暈,戀愛中的心等同此景。

在愛中沉醉的人,不要對它要求太多。須知它的創造成形,是為了和你的心靈做即使是片刻的親近。不要再失去後抱怨太多,你不是已經收穫了那些只屬於夢想中的回憶嗎?除了愛情——你所愛的那個人,誰能給你。

賈平凹眼中的《白夜》

《白夜》《白夜》
賈平凹說,《白夜》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只因為《廢都》遮住了它的光芒,它才不被人所知。這句話我信。在我所讀過的賈的作品裡,《浮躁》和《白夜》是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

然而,讀這兩本書,都已經是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前了。前一部,還記得是一個哥哥拿回家,被我翻了十數天;後一部,還是在北京的時候,同事小孫忽然離職棄在宿舍的。很粗地讀過,人的輪廓卻留在了印象里,象是一個神交已久的故人,被人送到面前,談論數天,而後又被送走;留在印象里的還有,書里的淡淡的抑鬱。賈后來的幾本我所讀過的書,其實都再不能擺脫這個調子,有西京濃濃的氣息,有神秘的生死人靈的探討。所以,《土門》等只能讓我記住一個書名。

其實,書的內容和內涵,在書的簡介和後記里都很明了的了,多年沒有再看過,自己都模糊了所有的細節,還是把它們抄下來吧:

小說是以一個叫夜郎的小人物生活來展開的。寫他的生存狀態,那被現實衝擊的渴望和潛意識中的掙扎。寫他周圍的朋友和上下關係網裡面的大人物、小人物,他們的失意、快樂、相欺或相助……這些再普通不過的人物之間卻似有魔幻色彩的機緣。也許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機緣無處不在。故事中間穿插的是死而復生生而再亡的再生人、詭異的剪紙老太、隱含陰陽兩界的鬼鑰匙,特別是那一出出入神混一的目連戲唱本,將現實與魔幻、心性與獸性、真偈與悟場、華耀與孤獨表現得生動有形。這部小說所揭一不的是:在白天的明朗人息中潛伏著黑夜的無助和陰霾,在如『夜』的男人內心深處渴望的是如『白』的完美人生,謂《白夜》。

還有一段關於這本書的評論:

賈平凹是一個追求“有自己聲音”的作家,是當代文壇的奇才。1952年,他生於陝西南部丹鳳縣棣花村,1972年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現任西安市作協主席、炙美文》雜誌主編等職。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商州初錄》、《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中篇小說《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並有大量散文、隨筆問世。作品曾獲全國文學獎5次,及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英、法、德、俄、日、韓、越等文字翻譯出版了20種版本。
關於《白夜》,賈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不是那部“讓我靈魂安妥的書”——《廢都》,而是《白夜》,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我的作品總是一個階段一組。《白夜》就出在《廢都》後沒多久。結果我最好的作品被《廢都》的聲浪湮沒了。”評論界與廣大讀者對這部被《廢都》遮蔽的小說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其無論是情節設定、語言運用、人物描寫都遠遠超過《廢都》。《白夜》也因其平靜中埋伏機鋒.練達處深藏宏義成為華語小說界公認的一部經典之作。

這段時間,實在是寫不出什麼東西:腦子裡想到的,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達;嘴裡說的,從來也不從腦子裡走,更沒法形諸筆端。於是,最近為自己找了一個堂皇的理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感觸,所有的事物等等,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或者在前人、別人的腦子裡,或者早已被他們記錄下來,得以流傳的,總比我的更好。就象《蘭亭集序》天朗氣清已經上千年,後人觀賞體味就是了,何苦一定要自己再臨一些筆意在自己的筆尖呢。有些想法,只要找到相應的句子,能表達,有與古人神交的快樂,豈不比搜腸刮肚更讓人驚喜嗎?

痞氣與正氣,鄙俗與高尚,追求與掙扎。。。十年前覺得和夜郞有些相似,只自己少了一個虞白似的知己。這知己,與情趣無關,與性格無關,與年齡無關,與經歷無關,甚至與愛情無關。她只是人群中無意一瞥所識得的一個人,這個人便注定契合我的心,看我在台上演著精衛,聽著我的台詞:

“如果它不溺死我的女兒身,我是以人的形象享受人的歡悅與煩惱,可它卻把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非人非鳥!”而“淚流了滿面,肩臂抽搐。。”

逛圖書館,又看到了這本書,借了來,在火車上無趣的時候打發時間吧。還想知道,現在的夜郎,和我,還相似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