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白夜》講述了一個以幻想度日的空想者和一個名叫娜斯金卡的姑娘在聖彼得堡橋上邂逅並相識,接著是四個夜晚的約會和交流,對愛的追求將他們緊密聯繫在一起,使之陌路成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對愛的承諾和關照使他們又各自歸位。空想者仍生活在幻想之中,娜斯金卡則與心愛的人步入結婚殿堂。然而,瞬間的心與心的碰撞則成為永恆。
作者簡介
![《白夜》](/img/a/1f8/nBnauM3X0QjNyMDOyY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2Q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個醫生家庭。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住在平民,接觸到的全是貧苦的病人。這對他後來的思想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1846年,他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窮人》,這以後,他又先後寫出了《雙重人格》、《女房東》、《白晝》和《脆弱的心》等幾個中篇小說。從1861年起,他先後發表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痴》、《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1866年發表的《罪與罰》,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
作者序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1846年發表處女作《窮人》,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作品主題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於描寫醜陋的生活場景,反映人物矛盾的心態,這篇小說正是以詳細的語言描寫精彩的場面說明,表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把的醜惡角色的勾當展露給世人看,作者殘酷無情地揭露了社會生活的不光彩的一面,讓人觸目驚心。
影片簡介
![《白夜》](/img/4/991/nBnauM3XwITNwMjN2Y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2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編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novel
伊萬•佩耶夫IvanPyryev
主演:LyudmilaMarchenko.....Nastenka
OlegStrizhenov.....Dreamer
影片類型:愛情/劇情
影片評價
本片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愛情小說改編,影片可以看作是很好的名著導讀,但藝術成就遜於1957的維斯康提版本。
電影《白夜》是義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1957年的經典作品,並於同年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電影根據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妥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代表作改編。
![《白夜》](/img/7/61a/nBnauM3XxYjM4kTO5Y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2Q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維斯康蒂在這部電影裡依舊體現了他一貫的崇高的人性關懷。改變故事的敘事角度,用第三者的角度來講故事,為的是更好的從上而下的看待這兩男一女的愛情。
在維斯康蒂的的電影中,愛情只是一塊幕布,在這塊幕布上,他告訴了人們責任和信守諾言的必要。當悲情遭遇到憂鬱,當批判遭遇到包容,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有關等候、相遇和割捨的愛情故事,我們還看到了愛情中男男女女的心理。其實,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
小說評價
![《白夜》](/img/4/62e/nBnauM3XzEzMwUDMxc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3Q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以《白夜》作為書名的這個集子,除《白夜》,還包括作者的成名作《窮人》和另一個較長的中篇《賭徒》。這三部作品雖然都出於同一個作家之手,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各有其獨特的現實生活內容,都各有其獨特的思想境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各有其獨特的風格、手法;它們不是編造、推理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從當時動盪不安的俄羅斯社會生活中汲取出來的。光是從這三部作品中已經可以領略陀思妥耶夫斯基概括現實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描寫、探索人物性格乃至靈魂奧秘的廣度和深度。
可以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繼承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果戈理的傳統的。就是繼承,而不是亦步亦超地模寫仿造。在文藝領域裡,正確的選擇是繼承,在大的方向一致之下,努力選擇自己獨立觀查、獨立思考的能力。
《白夜》的情節並不複雜,但作者對娜斯簡卡和敘述者的性格與感情的跌宕起伏,卻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姑娘的一舉一動正好像北極圈的白夜一樣美,一樣迷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所寫的小說里寫了好幾個不愛金錢、只怕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的姑娘,這裡的波麗娜就是其中之一。
內容分析
![《白夜》](/img/1/a92/nBnauM3X1gTMwcjNzc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3Q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男主人公狂熱的心重又歸於平寂,但在經歷如此傷痛後他仍給那位姑娘送去了最美好的祝福,願她的天空永遠晴朗,願她的甜蜜的微笑永遠恬靜而明亮,願她無限幸福,只因為她曾把一段歡樂和幸福的時光給予另一顆孤獨的感激的靈魂。而這整整一段幸福的時光,對人的一生來說已很長很長。
![《白夜》](/img/c/b56/nBnauM3X3ADOzcjM1cDN2IT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3Q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愛中沉醉的人,不要對它要求太多。須知它的創造成形,是為了和你的心靈做即使是片刻的親近。不要再失去後抱怨太多,你不是已經收穫了那些只屬於夢想中的回憶嗎?除了愛情——你所愛的那個人,誰能給你。
賈平凹眼中的《白夜》
![《白夜》](/img/0/a98/nBnauM3XxATNyQDN4IDN1MTNyITMyIDOzUjMwADMwAzMxAzLyQ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然而,讀這兩本書,都已經是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前了。前一部,還記得是一個哥哥拿回家,被我翻了十數天;後一部,還是在北京的時候,同事小孫忽然離職棄在宿舍的。很粗地讀過,人的輪廓卻留在了印象里,象是一個神交已久的故人,被人送到面前,談論數天,而後又被送走;留在印象里的還有,書里的淡淡的抑鬱。賈后來的幾本我所讀過的書,其實都再不能擺脫這個調子,有西京濃濃的氣息,有神秘的生死人靈的探討。所以,《土門》等只能讓我記住一個書名。
其實,書的內容和內涵,在書的簡介和後記里都很明了的了,多年沒有再看過,自己都模糊了所有的細節,還是把它們抄下來吧:
小說是以一個叫夜郎的小人物生活來展開的。寫他的生存狀態,那被現實衝擊的渴望和潛意識中的掙扎。寫他周圍的朋友和上下關係網裡面的大人物、小人物,他們的失意、快樂、相欺或相助……這些再普通不過的人物之間卻似有魔幻色彩的機緣。也許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機緣無處不在。故事中間穿插的是死而復生生而再亡的再生人、詭異的剪紙老太、隱含陰陽兩界的鬼鑰匙,特別是那一出出入神混一的目連戲唱本,將現實與魔幻、心性與獸性、真偈與悟場、華耀與孤獨表現得生動有形。這部小說所揭一不的是:在白天的明朗人息中潛伏著黑夜的無助和陰霾,在如『夜』的男人內心深處渴望的是如『白』的完美人生,謂《白夜》。
還有一段關於這本書的評論:
賈平凹是一個追求“有自己聲音”的作家,是當代文壇的奇才。1952年,他生於陝西南部丹鳳縣棣花村,1972年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現任西安市作協主席、炙美文》雜誌主編等職。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商州初錄》、《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中篇小說《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並有大量散文、隨筆問世。作品曾獲全國文學獎5次,及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英、法、德、俄、日、韓、越等文字翻譯出版了20種版本。
關於《白夜》,賈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不是那部“讓我靈魂安妥的書”——《廢都》,而是《白夜》,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我的作品總是一個階段一組。《白夜》就出在《廢都》後沒多久。結果我最好的作品被《廢都》的聲浪湮沒了。”評論界與廣大讀者對這部被《廢都》遮蔽的小說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其無論是情節設定、語言運用、人物描寫都遠遠超過《廢都》。《白夜》也因其平靜中埋伏機鋒.練達處深藏宏義成為華語小說界公認的一部經典之作。
這段時間,實在是寫不出什麼東西:腦子裡想到的,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達;嘴裡說的,從來也不從腦子裡走,更沒法形諸筆端。於是,最近為自己找了一個堂皇的理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感觸,所有的事物等等,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或者在前人、別人的腦子裡,或者早已被他們記錄下來,得以流傳的,總比我的更好。就象《蘭亭集序》天朗氣清已經上千年,後人觀賞體味就是了,何苦一定要自己再臨一些筆意在自己的筆尖呢。有些想法,只要找到相應的句子,能表達,有與古人神交的快樂,豈不比搜腸刮肚更讓人驚喜嗎?
痞氣與正氣,鄙俗與高尚,追求與掙扎。。。十年前覺得和夜郞有些相似,只自己少了一個虞白似的知己。這知己,與情趣無關,與性格無關,與年齡無關,與經歷無關,甚至與愛情無關。她只是人群中無意一瞥所識得的一個人,這個人便注定契合我的心,看我在台上演著精衛,聽著我的台詞:
“如果它不溺死我的女兒身,我是以人的形象享受人的歡悅與煩惱,可它卻把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非人非鳥!”而“淚流了滿面,肩臂抽搐。。”
逛圖書館,又看到了這本書,借了來,在火車上無趣的時候打發時間吧。還想知道,現在的夜郎,和我,還相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