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發現伍連德:諾貝爾獎候選人華人第一人》講述的是伍連德博士的故事。作者並非醫學界或史學界專業人士。他和目前廣大讀者一樣,曾對伍連德其人一無所知,但經過五年的探索與發現,終將這位幾為歷史遺忘的科學先賢和那段塵封的歷史重新展現給世人。書中描述的並非一個人的發現和尋找,而是集體行動,很多是民間自發的。《發現伍連德:諾貝爾獎候選人華人第一人》將帶領讀者跟著這些中外發現者的腳步與鏡頭,感性而自然地了解伍連德——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作者簡介
禮露,滿族,遼寧省瀋陽市人。1983年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民族出版社編輯;《華聲報》記者、編輯;《華聲月報》記者、主任編輯、采編部副主任;2001年於中國新聞社退休。後曾任《家庭醫生》(心理專刊)編輯部主任;《諷刺與幽默》主任編輯;《中國青年》、《今日中國》雜誌特邀專欄主持人;《海內與海外》雜誌首席記者。曾主創中國新聞圖片網“漫畫”與“新聞圖表”欄目;現為中國新聞圖片網簽約記者、智齒工作室室主、自由撰稿人。目錄
自序:有一個名字第一部當發現成為集體行動
禮露:從尋找故居開始的發現之旅
2005年3月15日,那個和往日沒什麼兩樣的下午……今夜無眠,為東堂子胡同的伍連德故居——那個畫著大大的“拆”字的灰屋小院——我的文章終於有了第一幅圖片——它們的消失將使我成為一個永遠無家可歸的孤兒——有一個哀求:能不能給我半年時間——伍連德百日宣傳計畫——最有價值的資料遠在天邊——我與伍博士的生命交叉——第二批有價圖片發現在牆上——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傅世英:創建伍連德紀念館——我晚年最大的願望
似乎我這一生注定要與伍連德博士的事跡相遇,被其感動——我最初知曉伍連德是在盛京醫大讀書時——伍玉玲對陪同參觀的保障校康校長說:“這是我父親建的樓”——接到老朋友張本發自北京的一封信——29位專家“建立防疫泰斗伍連德紀念館”倡議書——哈醫大承擔建立“伍連德紀念館”的重任——他為之奉獻的地方,很多人卻連他的名字都不記得——作為奠基儀式上揮鍬奠基人之一,我的晚年最大的心愿終於實現了……
曾一智:保護伍博士留下的珍貴遺產——我的天職
在《黑龍江日報》主持文化遺產保護專欄時初識伍連德——揣著馬學博老師提供的伍連德故居相關資料,來到東堂子胡同——你好好休養身體,故居保護的事我們來接著做!——2006年那個春夏,往返奔波於哈爾濱和北京之間——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發起呼籲:保留伍連德故居——中華醫學會接到照片後,立刻發文給文物部門——來自北京市東城區政府領導層的信息:伍連德故居決定不拆了——終於有了紀念他緬懷他的地方……
程光勝:我想讓人們都知道——有這樣一位科學家
馬來西亞熱帶病研究所和國際微生物學會的來信——幾乎任何資料中都找不到伍連德——尋找1911年《奉天萬國鼠疫大會始末》——《中國教育報》上整版刊登《中國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探索為什麼伍連德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會被今人遺忘——這“找回”二字,著實令人唏噓——讓那些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重回到我們的正統記憶中來……
林冠珍:作為出版人,能做的就是儘快出版伍連德傳
王哲:為伍連德先生寫傳記,是我命中注定的
曾海波:伍連德博士的故事,讓我用鏡頭來講述……
王麗鳳:做一部英文版伍博士紀錄片——將是我的遺作
第一部後記:伍連德博士在今日中國
第二部伍連德博士行跡錄
生於檳榔嶼
留學歐洲
回到馬來亞
在天津
在哈爾濱
在瀋陽
在北京
在上海
在怡保
終於檳榔嶼
第二部後記:關於我這個版本的伍連德傳
第三部發現者札記
連士升:徐民謀節譯《伍連德傳》序
何丙郁:《MemoriesofDr.WuLien-Teh:PlagueFighter》序
紀樹立等29名專家:建立“防疫泰斗伍連德博士紀念館”倡議書
黃賢強:論伍連德博士的族國認同
陳雪薇:矢志不移的改革人生?——伍連德早年社會活動評述
陳雪薇:簡易清寡的人生態度——伍連德思想淺析
黃賢強:伍連德十一次返鄉言行及其論析
林宇梅:伍連德科學防疫思想及其實踐
禮露:朝霞輝映著伍連德故居
邵宇春:國際防疫大會召開前後的趣聞逸事
馬學博:伍連德揭旱獺傳播鼠疫奧秘
周禮婷:伍連德與解剖學科在中國的建立
陳琦:“王伍醫史”及其中譯本
劉延年:一名醫生的責任——談伍連德的“德”
王崇一:我們該怎樣紀念他:三個感動,十二個建議
韓啟德: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先驅——紀念伍連德先生歸國一百周年
王一方:與疫同行:歷史過山車上的伍連德
杜宇新:讓我們和我們的城市永遠銘記他
禮露:禁毒先鋒伍連德
李炳明:王培軍:聽伍玉玲女士講伍連德博士的故事
王哲:空談不如實幹,從我做起——伍博士給我們的啟示
陸可平:尋找伍連德博士在瀋陽的歷史遺蹟
林冠珍:再說伍連德
張聖芬:一個並未走遠的身影——老會長伍連德與中華醫學會之情愫
黃賢強:伍連德研究:史料與史觀的時空
馬學博:伍連德與梁啓超的友誼
謝泳:將伍連德自述與施肇基回憶錄對讀
馬學博:日軍拘捕伍連德真相
王麗鳳:在伍連德精神感染下
周禮婷:世紀之謎:伍連德曾獲諾貝爾獎候選人提名
第三部後記:從多個視角去看伍博士
附錄:伍連德年譜
後記:“發現”的痛感與快感
前言
有一個名字聽來如此陌生
遙望新世紀漫天星河——
他
是那飄渺的一顆?
有一個名字
聽來如此陌生,
隨歷史長風穿越荒原大漠——
他
是那久遠的傳說?
有一個名字
讓我尋求,
讓我追索——
檳榔嶼習習椰風,
可曾記得?
西伯利亞茫茫雪原,
可曾記得?
松花江的粼粼波浪,
可曾記得?
上海灘的萬家燈火,
可曾記得?
奉天古城小河沿的松濤,
可曾記得?
東堂子胡同第一抹朝霞,
可曾記得?
自由女神永不熄滅的薪火,
可曾記得?
再別康橋那最後的夕陽,
可曾記得?
死神的背影遠去的腳步,
可曾記得?
那千千萬萬被拯救的生靈,
可曾記得?
有一個名字,
你是否聽過——
他叫創造
他叫智慧
他叫革新
他叫探索
他叫博愛
他叫人道
他叫包容
他叫合作
他叫信心
他叫勇氣
他叫行動
他叫建設
他叫激情
他叫膽魄
他叫毅力
他叫開拓
精彩書摘
他的人類意識、人道精神與國際主義胸懷。與其相反的“狹隘”、“封閉”、“保守”、“妒忌”、“自負”、“自私”、“局限”——這些都是他從事的烈性傳染病治疫和防疫事業面臨的大敵,而他在其中表現的高風亮節可以說在歷史上鮮有人與之比擬。“唯有像他那樣,具有最高自信和決心的人,才能夠戰勝偏見、無知和傲慢——妨礙進步的最大敵人,他是一位人道主義的鬥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泰晤士報語)傳染病沒有國界,科學沒有國界,伍連德的一生所從事的巨觀的流行病學和微觀的微生物學兩個極端領域也只有在人類的大背景中才包容得下。他的精神境界超然於一個局部(地方)甚至超然於民族與種族,他倡導的都是關乎人類健康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大事,如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禁毒和火葬,他傾力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積極傳播西方文明,矢志不移地進行移風易俗、社會改革,提倡現代教育,熱心公益等等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焦點、要點。他一生沒有加入任何政黨也沒有信奉任何宗教,對科學的信仰和追求占據了他的全部身心。“他是一位非凡者,因他有能力駕馭東方智慧同時融匯西方科學的精華”(海峽回聲報語);他總能得到歷屆政府的信任、尊重和賞識,總能獲得來自上峰的支持,總能與同仁真誠合作,他是專業領域的無冕之王。“他以他的影響力影響政府……他所做的一切遠遠超出了一個醫生的職責範圍”(鍾南山語)。他還是一個少有的外交天才,兼科學家和(國際)社會活動家於一身,其活動面積覆蓋了世界。“他的貢獻的確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能概括的,他絕對是國際的,是世界性的——現在叫全球性的。”(馬伯英語)
科普讀物(六)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