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照錄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在自然條件下,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可能隨風飄蕩幾十千米後才會落地,如果各種條件適合,它會在那裡生根、發芽、成長;山間溪水中的魚蝦可能隨著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戶……凡此種種,都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如果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它很可能會無節制地繁衍。1988年,幾隻原本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斑貝(一種類似河蚌的軟體動物)被一艘貨船帶到北美大陸。當時,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並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裡竟成了斑貝的“天堂”。由於沒有天敵的制約,斑貝的數量便急劇增加,五大湖內的疏水管道幾乎全被它們“占領”了。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後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

許多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將“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歸咎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鮮水果和蔬菜貿易為例,許多昆蟲和昆蟲的卵附著在這些貨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極大的害蟲,如地中海果蠅等。儘管各國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對這些害蟲嚴加防範,但由於進出口貨物數量極大,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來,由於引進五彩斑斕的觀賞魚而給某些地區帶來霍亂病源的訊息時常見諸報端。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為害一方。

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一些學者主張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因為失衡是暫時的,一個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必然遵循物競天擇的法則。“生物入侵者”並不是都能夠生存下來,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即使生態系統中的強者也同樣受到該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然而更多的學者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自然調節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如果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許多本土物種將難逃絕種厄運,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將受到嚴重破壞。另外,“生物入侵者”給人類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無動於衷?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相應措施。例如,美國眾議院已於1996年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各有關機構加強對有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監控,為此,美國政府正在醞釀一個跨部門的監控計畫。
作者介紹

內容提要

文章開頭,作者假設一種情景,通過普通人與科學家的不同反應,自然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並對什麼是“生物入侵者”進行解釋。
第2、3、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作者先寫生物在自然條件下遷移、繁衍,“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這樣寫,是對生物入侵者作明確的界定,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那么,為什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會造成生物入侵現象呢?文章3、4兩段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為例做了具體說明。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
第6、7段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第8段寫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文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首先引出話題(議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後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問題研究

普通人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考慮更多的問題;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就會考慮許多問題:甲蟲是從哪裡來的?甲蟲是如何到這裡來的?甲蟲的生態是怎樣的?甲蟲是否會對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影響?等等。他們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2.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文章第2段已經寫到,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由於進行緩慢,並受到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衡。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么它們的遷移速度就會極大地加快,也會很容易地突破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後果就不堪構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3.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總結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練習點撥

本題通過對說明順序的認識,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採取的措施。
二、文中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試從課文中找出來,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1.列數字實際上也是一種用事實進行說明的方法。數位化的事實也能引發讀者的想像。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僅僅在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60年間,關島鳥類就由11種減少到兩種,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兩句話中的數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3.打比方是為了使說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讀者這一類“入侵者”的“移民”行為,是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入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地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十分形象。

本題啟發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高防範“生物入侵者”的意識。下面就是一則關於“生物入侵者”的最新報導。這則報導告訴我們:①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仍隨時都有入侵的可能;②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我國暫停從菲進口鳳梨香蕉種苗
據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齊中熙)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據悉,今年1月,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對菲律賓進口的鳳梨種苗實施檢疫時,截獲一類危險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線蟲。為防止疫情傳入,保護我國農林業生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決定對菲律賓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進口採取臨時緊急檢疫措施。(摘自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報》)
教學建議

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一篇科技文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科學知識信息,有社會歷史信息,有關於作者生活與創作方面的信息,這些都是顯性信息;閱讀文章還可以學到一些相關的寫作技巧,這是隱性信息,需要讀者去感悟。
二、可以由舉實例導入新課。
學生對外敵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導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的思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關資料
生物污染的全球化
(胡定金)
這個令人恐怖的“植物殺手”原產於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傳到東南亞,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可、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腳踏上了我國海南島的土地。幾年後到達了深圳,在深圳寶安一片4 000畝的人工山林里,幾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躪。一些杉樹林已被薇甘菊封殺,一些山頂已被薇甘菊完全覆蓋。
科學家把這種類似薇甘菊的事件,稱為“生物污染”。它指某種有害的外來生物侵入並造成原有生態的破壞。與化學污染不同,外來生物可以不斷地增殖並擴散到新的地方,還能逐步適應新的環境並占據優勢,從而危及本土物種。

目前,外來生物在地球上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系統中、大部分海岸和主要島嶼上都可發現,並擴散到所有大陸,有的已經形成了污染。
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 000公頃的海底。在南歐、奈及利亞、南非、紐西蘭、澳大利亞、巴西和美國東南部,ASIAN TIGER MOSQUITO蚊可能會增加傳播許多種危險疾病的風險。這種進攻型叮咬蚊子能攜帶至少17種病毒,包括登革熱、黃熱病和其他多種腦炎。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地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了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樹皮、樹芽、樹葉等)。來源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科學家擔心這種蛇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地區。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的氣候明顯變得比較乾燥,湖中的68種魚有38種已不復存在。

儘管人類對生物污染進行了長達40年的研究,但生態學家仍未發現生物污染過程的自然規律。
首先,對“入侵者”知之甚少。雜草可以說是最通常的入侵者,但也有很特別的入侵者。我們對入侵者的“家族”了解甚少,不知道何種生物將是成功的“入侵者”。

此外,我們對生物侵入的危害程度無法估計。因為外來生物侵入的危害不僅是取代當地物種,而且會有驚人的後果。讓我們來看看蒙大拿FLATHEAD河流中細小糠蝦引進事件。野生動物保護人員為了增加另一種引進的KOKANEE鮭的餌料數量,在1970年前後引進了糠蝦。然而鮭魚的習性是在表面捕食,糠蝦只在晚上升到表面,鮭在晚上又看不見糠蝦,反過來糠蝦還吃掉了鮭魚魚苗依賴的浮游生物。結果鮭魚數量下降,導致熊、捕食鳥和其他依賴鮭魚的動物的滅絕,致使許多鷹餓死。
生物污染的危害遠非如此,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潛藏著巨大的威脅。
威脅生物的多樣性。山脈、沙漠和海流等作為自然邊界將不同生態系統分隔開來。人類貿易、旅行和其他活動造成的生物污染破壞了這些自然邊界的作用。外來生物威脅著本土物種,造成本土物種數量減少乃至滅絕。生物污染極大地威脅著生物的多樣性。美國一項試驗表明,新的基因工程植物將所含耐除草劑的基因傳給雜草的速度比人們預期的要快得多。Bt植物不僅會殺死目標害蟲,還會殺死一些益蟲,而且威脅到這些昆蟲的天敵。因此,對基因植物在批准進行大田種植前,必須進行大量的試驗和嚴格的審定。
威脅人類的健康。各種途徑造成外來病菌在全球的傳播和流行。全球的愛滋病、英國的瘋牛病、日本的“0157細菌”、香港的禽流感、台灣地區的腸病毒等都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美國近年來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食品衛生管理,實施“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計畫,1998年更投入4 300萬美元用於食品安全的監測、研究與教育。

儘管許多科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對生物污染憂心忡忡,但卻很少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視。最近,美國政府正在著手制定一項戰略,以協調三十多個聯邦機構應付外來生物的入侵。西歐一些已開發國家也在積極尋求應對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相關國際條約,減少漏洞;切斷外來生物的侵入通道;建立國際生物監控體系和資料庫,克服侵害物種信息的零散;結束自然資源管理者對外來物種的引進,如牧區外來飼料植物、用作土壤保護的外來草種;提高人口整體生態意識,使人們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選自2000年6月12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