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套教材力求從“現代中國文學”的新文學史觀出發,將1898~1949年間的文學視為一個整體板塊,以“現代性”的觀念和精神,貫穿文學思潮、理論論爭的描述和流派、作家、作品的解析過程。考慮到學習者的特殊需要,在內容闡釋上儘量系統規範、準確客觀,同時兼顧一定的思想含量和學術新意,注意同學科已經出版的《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A、B卷)配合、呼應。寫法方面也根據不同研究對象和文體的特點,採用多元的視角,運用恰適的方法,體現出相對的開放性,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目錄
緒論
一、走向“現代”的艱難歷程
二、個性品格的尋求與確立
三、“硬幣”的兩面:價值與局限
第一章從晚清走來:現代中國文學的萌動
一、清末文學的啟蒙
二、“小說界革命”
三、譴責小說與“鴛鴦蝴蝶派”小說
四、白話文運動的興起
五、域外文學與文化的譯介
第二章文學革命的發生
一、《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蓄勢”
二、文學革命的“發難”
三、同復古派的理論鬥爭
四、新詩的“嘗試”與小說的“革新”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從晚清走來:現代中國文學的萌動一、清末文學的啟蒙
甲午戰敗後的戊戌維新時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開端。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於昔日眼中的蕞爾小國日本而割台灣賠巨款,朝野震驚。“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接踵而至,幾年前還沉浸於“同光中興”成就的洋洋自得一掃而光。於是,在戊戌維新前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啟蒙主義的高潮。梁啓超事後回憶,“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於是,從公車上書開始,文人士子群情慷慨。百日維新之前,組學會、設學堂、辦報紙,嚴復翻譯《天演論》,傳播進化論思想,康有為以不太準確的西學知識ABC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清帝書”,啟蒙對象甚至將皇帝包括在內。戊戌維新雖百日而天,但是《定國是詔》中明令允許官民自由辦報,全國報刊活動迅速活躍。維新失敗之後,主將之一的梁啓超流亡日本,先後創辦了《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成為“輿論界之驕子”,發表政論,倡言包括“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在內的“三界革命”,力圖以文學開啟民智,將啟蒙與文學相結合,奠定了現代中國文學的百年基調。戊戌維新對現代中國思想、文化、文學的轉型意義,至為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