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玫瑰少年夢》劇照](/img/e/675/nBnauM3XzEDOxMzM2gDO3gzM1QTMxkDMxkTNzQTNwAzMxAzL4g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影片介紹
![玫瑰少年夢 劇照](/img/b/63c/nBnauM3X4ATOyAjNyMTOzczN0QTM5ADNycTNzQTNwAzMxAzLzk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劇中小男主人公由成穩且招人喜愛的新人Georges du Fresne扮演,他扮演的呂多維克生為男孩,卻認為自己其實有著女孩的心思,並且天真的以為犯下這錯誤的上帝一定會改變他的性別。滿懷希望的他,再經由看過的那些童話故事的薰陶,堅信會有神力幫助他實現縹緲的願望:回復成他一直想要成為的女兒之身。當呂多維克說:“我現在是男孩,但是總有一天我要變成女孩的。”這句話對他來說理所當然。就好比說:“我總要長大的。”是一個道理。
電影劇照導演貝利內解釋說:“通常,很多影片都將性取向當作笑料處理。但我拍《玫瑰少年夢》,是想通過反映呂多維克的童真以及他那(對自己性別取向的)決絕,來讓觀眾對他的困惑有所觸動進而去理解這些異常的行為。電影中有很多搞笑的場面,但也不乏精心設計的戲劇衝突。”
當今的流行文化無疑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就像Berliner分析的那樣:“性別概念的區分已經跟過往不太一樣了。”但即使兩性之間的界限再模糊,甚至於說異於通常意義上的性別特徵已經能被大眾接受甚至某些人引以為榮,但是針對個人性質的性別錯位-尤其是發生在兒童身上時-卻仍然是個禁忌。導演說:“據我所知,沒有人在這個年紀之前談及這個話題,就說性別意識產生的年紀。”但他同時表示這部電影並非要指出對於幼童來說哪種行為是正確的,哪種又是錯誤的。“拍攝該片的時候,我們並不關心呂多維克的將來會變成怎樣。可能影片中的某些情節會引發一些事情,也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
![玫瑰少年夢](/img/a/a62/nBnauM3X3MDN1gDM0MTOzczN0QTM5ADNycTNzQTNwAzMxAzLzk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很多觀眾後來都會發現Veronique Melery為該片設計的布景所採用的艷麗色彩被攝影師Yves Cape恰如其分地拍攝下來。影片開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片明亮的顏色跟展現城市繁榮生活的一場慶祝活動。但是當呂多維克意識到自己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且其他人開始對他及他的家人評頭論足的時候,現實世界的顏色於是黯淡下來。事實上《玫瑰少年夢》的視覺效果符合故事主線,像及蒂姆·波頓的《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1990年)。戲一開場,什麼東西都是明亮的,開放的,愉悅的和色彩斑斕的。然後,之前被許可的行為後來被指明是禁忌,結果呂多維克的世界就逐漸黑暗起來了。影片前半部分選用的艷麗的暖色系與後半部分採用的以藍跟灰為基色的冷色調截然相反。當呂多維克一家中產階級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的時候,影片的結構逐漸鬆散。導演貝利內:“我大量使用高角鏡頭,因為我喜歡‘我們是我們自己的觀眾,看著我們自己來來去去’這種說法,另外這對我來說意味著居高臨下。”
拍攝呂多維克的戲分很難在抓住小演員注意力、按照緊湊的拍攝計畫表演跟同時又得避免任何使小演員入戲太深而受到劇中角色影響的可能之間把握平衡(畢竟那是個有異常性別認同的角色,而演員卻是尚處在成長期的正常男孩)。小演員Georges du Fresne身上兼具的脆弱與決絕正是導演所想要的。“相對於他那個年紀應該擁有的思想,他表現的過於成熟,並且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注入了作為一個真正的演員應有的想法,還努力去探求為什麼他所飾演的那個角色會做出那種舉動,”貝利內讚賞到。“大部分試鏡的小孩都沒辦法勝任這個角色,因為劇本不僅很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還令他們渾身起雞皮疙瘩。”發夢與魔力,這兩件呂多維克的祖母伊莉莎白-一位在上世紀女權運動高潮時期得到成長並為自己的女兒選擇的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深表遺憾的女性-給他的工具,成了小主人公生活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這位寬容的祖母在呂多維克的家人威脅說不要他的時候收留了小外孫,並一起觀看後者喜歡的一檔名為“Pam”的電視節目,這時,她叫他閉上眼睛,這樣的話,世界就會變成他想要的那樣。他幻想著成為變成像Pam那樣的擁有魔力和一頭亮麗長發的仙女。“呂多維克通過發夢跟想像來逃避現實。而且對他來講,這兩樣跟呼吸一樣天經地義。人年齡越大,限制各種可能性發生的障礙越多。我覺得生活就像某種意義上的漏斗,”貝利內說。“這就是我拍電影的原因,因為這樣我就能嘗試創造任何東西。”曾經為彼得·格林納威的多部電影以及布賴恩·迪帕爾馬的《碟中碟》(Mission Impossible,1996年)系列做過特效的Eve Romboz在該片中運用經過處理的合成圖像來賦予本無生命的木偶以靈性,同時在其中添加了簡短的卡通片段用來以呂多維克的視角創造出一片奇幻的天地。影片中人造的色彩斑斕的木偶世界,並且反映出當現實與夢境發生衝突時,那鮮活的色彩是如何褪去光澤的。
在劇中扮演呂多維克的媽媽-阿娜
![玫瑰少年夢](/img/8/df3/nBnauM3X3ATO5EzM2MTOzczN0QTM5ADNycTNzQTNwAzMxAzLzk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故事發生在布魯塞爾市郊一個寧靜的社區裡面,呂多維克的事兒令鄰里驚慌不已,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社區的和諧。說到呂多維克的小意中人-熱羅姆,則對父母言聽計從,但卻被小呂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至於他的父母-阿爾伯特跟麗才特·布蘭夫婦在面對兒子的“出軌”時,絲毫不妥協,不僅對呂多維克一家冷言冷語,還想方設法疏遠、排斥他們。導演對此解釋說:“片中的成年人反應過激是因為在“我到底屬於這個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我究竟是誰?”這個本原問題背後還隱藏著其他令人困惑的東西。影片本身並沒有從心理學上去解釋呂多維克為什麼會做出異常舉動,當然這背後肯定有原因,不過也因為片中牽扯到的問題比較難去把握。”最後,戲中最讓貝利內感到吃驚地是,主要夢想的幻滅跟人物衝突最終都回復到皆大歡喜的路子上來。
導演介紹
![《玫瑰少年夢》](/img/6/c9f/nBnauM3X3ADNzQjMyEDN4UDMxITM1kzMxgDMwADMwAzMxAzLxQ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主創人員
導演 阿萊納·貝利內
編劇 CHRIS VANDER STAPPEN
阿萊納·貝利內
製片人 CAROLE SCOTTA
攝影 Yves Cape
錄音 LUDOVIC HENAULT
布景 VERONIQUE MELERY
演員指導 BRIGITTE MOIDON
服裝 KAREN MULLER SERREAU
剪輯 SANDRINE DEEGEN
配音混錄 PHILIPPE BAUDHUIN
THOMAS GAUDER
特效 SPARX
音樂 DOMINIQUE DALCAN
發行公司 比利時WFE
RTBF
法國HAUT ET COURT
LA SEPT CINEMA
TF1 FILM PRODUCTION
英國FREEWAY FILMS
公映爭議
該片被美國電影協會評定為R級,然而全劇自始自終沒有任何有關“性”的內容。因此這樣的決定有點誤導觀眾,就好說性別界定與性取向是一回事似的。
所獲獎項
提名英國電視電影藝術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法國愷撒獎:最佳處女片獎
澳大利亞電影評論圈獎:最佳外語片獎
約瑟夫·普拉泰奧獎:比利時最佳導演獎
金衛星獎:最佳外語故事片獎
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獎
獲獎
卡布爾浪漫電影節:金斯旺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佛羅里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外語片評審會大獎
同志媒體獎:傑出影片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約瑟夫·普拉泰奧獎:最佳票房獎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地球儀獎
烏克蘭Molodist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塞拉耶佛電影節:影評人費比西獎
美國西雅圖同志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