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少安趕船》歷代藝術家以及眾多評劇演員均採過此劇,此劇曾與成先生另一劇作《花為媒》合演又名為《大花為媒》、《父子巧姻緣》,深受觀眾喜愛,特別是劇中經典唱腔至今依舊為專業演員及戲迷傳唱。但在解放之後的評劇舞台上,由於種種原因,這齣戲久久未在舞台上一展華采。如今的評劇觀眾只能從“我那大姐啊”等經典唱腔領略和回味其藝術魅力。
特色
新創編的大型傳統抒情評劇《王少安趕船》的創編者在反覆研究原作的基礎上,對劇情及劇中人物以及主要唱腔、唱詞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調研,在劇情上刪減了白老頭、黑老頭等不合時代的人物,刪除了戲耍、投河等拖沓的情節,重點描寫投鐲、趕船、定情等情節,推陳出新,在創作上以古代愛情倫理觀為視角,突出劇中人內在心理,恰當的反映出古代青年男女從“一見鍾情”發展到真摯愛情的故事。
評劇是以唱功見長的劇種,在本劇創編中,在保留眾多傳統經典唱腔上基礎上,依情節的需要,又增添了眾多評劇唱腔,使之全劇成段唱腔達20餘段,運用搭調、慢板、大悲調、大迷子、十三唉、正調、反調、喇叭牌子、對唱、二重唱、四人連彈等多種板式以及演唱形式,旨在弘揚評劇傳統演唱藝術,符合弘揚評劇骨子老戲的經典唱腔的時尚,使新創劇作更具濃郁評劇韻味。在此基礎上,作者在唱腔設計上適當增加了伴唱,以突出人物性格和渲染劇情環境。此外,在創作人物語言時,注重人物行當特色,展示演員和台下觀眾的交流互動等傳統模式,在繼承傳統、創新劇目中,強化視聽效果,給人以清新之感。
本劇在創編中,旨在不刻意追求場景大製作,而以演員表演程式化和技巧為時尚,儘可能更多地將舞台釋放給演員,讓演員在圓場、行船、扇子、水袖、手絹、船槳、寫字等等動作中施展自身的絕技、才華,以求使觀眾既能欣賞到傳統的評劇唱腔,又能欣賞到符合劇中人的傳統程式化的表演。既能滿足評劇愛好者過足評劇戲癮的需求,又使青年人能夠接受和喜愛評劇藝術。
本劇的三位創編人員中,多年來一直從事評劇創作,曾參與、協助撰寫並出版發行的評劇著作主要有:《中國評劇群星譜》、《評劇新史略》、《藝術星座花淑蘭》、《平民藝術家谷文月》、《小生翹楚張德福》等,其撰寫的文章在中國戲劇雜誌以及多家報刊發表。本劇在創編中,得到了中國評劇院著名評劇導演張瑋的關注、支持、指導和幫助,多次為本劇提出諸多可行性策劃修改方案。
在“評劇百年”之際,創編者擬誠徵實力派導演、舞美、燈光、道具、演員、企業,共同打造這一傳統經典抒情輕喜劇的評劇劇目,使之在宇揚評劇苑倡導的“大評劇”精神下,為評劇百年獻上一份厚禮。
劇情概述
玉陽縣富家子弟王少安出遊,在江邊偶遇漁家女張翠娥,王見其美,投銀鐲戲之。欲通話,張父歸來攜翠娥揚帆而去。王遂沿江追趕,至臨安縣,憩一草舍旁,恰遇翠娥開門閒眺,見是贈鐲書生,乃延入,與其互道相思,不幸又被其父衝散。歸途中,王遇表叔傅德恩,經傅撮合,王入贅張家為婿。成親日,張父樂極而死。後夫婦乘船返里,因戲言誤會,娥投江,幸被縣令劉在禮搭救,收為義女,帶到家中。娥墮江後,王懊悔萬分。一年後,因閒遊遇雨,避劉宅前,被娥觀見,娥即命老嫗問明姓氏,引至內室,責其薄倖,以死自誓。王懇切相求,說明誤會,經劉老夫妻從旁勸慰,夫妻和好,同返原籍。成兆才據《聊齋志異》第十二卷《王桂庵》編劇。
《王少安趕船》系其中之一折,民國三年(1914)劉永泰、成兆才、侯天泰首演於唐山永盛茶園。民國四年前後,慶春平腔梆子班,在天津河東宴樂茶園等地演出時,曾多次以連台本戲的形式演出全本。劇名為《父子巧姻緣》,亦稱《大花為媒》。由月明珠、金開芳、張德禮、張德信、成兆才等二十五名演員參加演出。劇本首載於1929年誠文信書局《評戲大觀》,1958年8月又載於寶文堂《評劇大觀》。
場次
第一場:拒婚
第二場:贈鐲
第三場:趕船
第四場:定情
第五場:夜歸
第六場:提親
第七場:團圓
劇中角色
劇中人:
王少安:21歲小生,瀟灑舉人,才出眾品貌超群、大膽追求美滿婚姻。
張翠娥:17歲閨門旦,漁家姑娘;勤勞樸實美麗善良;
二表嫂:33歲彩旦,媒人,開朗、灰諧,樂於助人。
王少英:23歲波辣旦,王少安胞姐;波辣瀟灑、才華勝過王少安。
李茂林:27歲小花臉,王少安姐丈;懷才不遇的書生。
張德:40歲老生,張翠娥之父;勤勞本份的打漁人。
阮嬸:42歲老旦,張德家鄰居;熱情善良。
盤點中國著名曲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