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概述
北宋年間,身為三軍元帥的潘洪在邊庭官報私仇,將楊家父子害死。楊六郎隻身回到汴京告御狀,借皇帝到楊府祝壽之機,向皇上陳述冤情。
為了審清潘、楊兩家訟事,皇帝將寇準調進京來,封為西台御史。寇準感謝君恩並決定公平斷案。寇準奉旨審案之前,潘娘娘差人送去禮單一封,寇準左右為難,只得求見八王趙德芳定奪。
寇準審清潘楊一案後,上殿請旨。皇帝迫於八王和佘太君的壓力,決定將潘洪斬刑。潘娘娘為救父命在金殿哭鬧,皇帝示意潘娘娘去求佘太君。
對於潘、楊兩家的訟事,皇帝有心偏袒潘家,又迫於八王趙德芳的壓力,只得將官司交於寇準來公斷。寇準設計先乘機將楊家的地位提高,再設法除去潘洪。為減免潘洪的罪責,皇帝採納了寇準的奏本,給楊家加官進爵。皇帝有意偏袒潘洪,欲將其死罪赦免,使佘太君非常寒心。
遼軍進犯,邊關告急,佘太君以大局為重,放棄個人恩怨,毅然請纓出征。
歷史
劇中潘洪與宋太宗的裙帶關係是虛構的,寇準審潘一事也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同關鍵人物趙德芳有關的情節也全屬杜撰。但是,《考論》對此劇下的基本結論卻是:“《潘楊訟》通過舞台藝術形式,再現歷史真實,褒忠貶奸,不僅使人揚者一眉吐氣,而且可以從中吸取歷史教訓,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對於這一論斷,筆者不敢苟同。筆者以為,雖然這齣戲反映了民眾褒忠貶奸的願望,但其基本情節是違反歷史真實的,特別是嚴重歪曲了潘(仁)美的形象,在廣大民眾中造成了難以挽回的不良影響。
《潘楊訟》中的“奸賊”潘(仁)美是歷史上的真人。不過,他既沒有陷害過楊業、射死過楊七郎,也沒有受過寇準的勘問,以致投降遼國。恰恰相反,無論是在宋初一系列平定叛亂、爭取統一的戰役中,還是在抗擊北疆契丹貴族的戰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戰功赫赫,他是一位應當受到後人尊敬的歷史人物。
盤點中國著名曲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