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華山》

《游黃華山》是金代著名的文學家元好問的所作的一首紀游詩。作者以他那似海豪情和如椽彩筆集中而生動地描繪了黃華瀑布的壯麗景象,抒發了對自然勝景的由衷讚嘆,表現了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給讀者以深刻印象和強烈感染。

作者

元好問

詩詞正文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爾,更覺摹寫難為功。
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
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
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激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輕明圓轉不相礙,變見融結誰為雄?歸來心魄為動盪,曉夢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窮。
攜壺重來岩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


注釋

①《游黃華山》是作者於1237年(元太宗九年)春所作的一首紀游詩。黃華山,即隆慮山,又稱林慮山,在河南林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好問一生酷愛遊覽名山大川,曾在《游承天寺懸泉》詩中自稱“詩人愛山愛徹骨”。明·朱良《元遺山墓》:“遺介山太白後濤仙,逸興飄然見百篇”,《游黃華山》就是這樣一首富於李白式浪漫詩風的傑作。

②“黃華”二句:水簾,即瀑布,位於黃華山北岩。雪溪翁,指王庭箱,字子端,號雪溪,世宗大定年間進士,官供奉翰休,曾卜居於彰德(治所在安陽),轄林縣等地,買田於林慮,讀書於黃華山寺,自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這二句說:黃華瀑布是天下絕美的景致,我最初從雪溪翁那裡聽說過它。

③高歡:南北朝北齊神武帝,他曾在黃華山插天峰築避暑宮。

④芙蓉:即荷花,古人詩中常借喻山峰,西嶽華山最高峰亦名蓮花峰。本句中以芙蓉比喻黃華山。本句意為:爆布飛流直下,如銀河瀉地,山巒蒼翠如洗,似出水芙蓉。

⑤“昨朝”二句:摹寫,照著樣子寫字或繪畫,此指照著景物寫詩,亦即寫詩描寫、黃華爆布。這兩句說自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竟得一游黃華,之後才更加感到,想要成功地以詩寫出黃華之美,真是很難。

⑥“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游山之時,季節已是三月,而黃華草木未蘇,山上光禿禿的,沒有一點春天的景象。

⑦“湍聲”二句:未見黃華瀑布之前,遠遠就聽到瀑布急湍,水聲隆隆,在山澗深谷中咆哮轟鳴,同時又感到凜凜寒氣隨著陣陣涼風撲面而來,令人不寒而漂。

⑧“懸流”二句:芥蒂,細小的梗塞物,比喻心中鬱積的不快。這二句再寫既見之初,飛爆千丈,高懸絕壁,從天而降,撲入眼帘,盪人心胸,令人振奮,頓覺平生胸中芥蒂,一洗而空

⑨“雷公”二句:雷公,是神話傳說中的雷神,左手持鼓,右手執推,擊鼓則雷鳴。日腳,指太陽從雲朵縫隙間射下的光線。上句寫瀑布飛瀉,水花飛濺,響聲震天,就象雷公在發怒擂鼓,又象天降冰雹,散落大地。下句寫陽光斜照水面,瀑布光彩輝映,如同一道七彩長虹,垂掛於天地之間,也可解為陽光照射在瀑布上,水氣氨氛中浮現出美麗的彩虹。

⑩“驪珠”二句:驪珠,傳說出自深淵中驪龍下巴下面的一種貴重的珍珠。《莊子·列禦寇》中說:“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領下。”百斛,形容很多。斛是容量、古代以十斗或五斗為一斛。海藏,傳說中海底龍宮的寶藏。這兩句是形容瀑布奔流頗瀉,浪花翻滾,水珠飛濺,好象水底驪龍傾士出無數珍珠,又好象海底龍宮收藏的珍寶被傾倒一空,連以富有聞名的海龍五也發愁自己要傾家蕩產了。

⑪“輕明”二句:變見,交化,顯現的意思,元鎮《大雲寺詩》有句:“聽經沖變見,說褐鳥紛紜。”融結,銷融、積結的意思,晉孫綽《游天台山賦》有句:“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讀,結而為山阜。”這二兩句說,千千萬萬的浪花水珠是這樣地輕盈、明亮、渾圓、流轉、自由無礙地跳躍飛濺,有哪一處能象黃華的山水這樣,變化,顯現、銷融、積結,成為如此壯麗雄奇的自然景觀啊。

⑫“歸來”二句:游山歸來之後,詩人還為壯觀雄奇的飛瀑而心魄動盪,心潮難平,以至夢中重見,一覺醒來,但見澆月已落,夢中黃華也倏忽而逝了。

⑬“手中”四句:仙人九節杖:神話傳說,如《列仙傳》載,王列受赤誠老人九節蒼藤杖,拄杖行於地,奔馬也追不上。杜甫《望岳》詩有句:“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這四句說,自己持有仙人九節杖,卻未能盡覽黃華勝景,每念及此,總遺憾不已。所幸黃華山寺的道人已經相約,待到山中櫻桃紅滿枝頭之日,我還要重來游山,並攜酒宿于山中,要窮極美景,盡興方休。

作品鑑賞

就思想內容而言,本詩是一首比較單純的寫景紀游詩。全詩共二十四句,可分為三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寫昔日的耳聞。首句是總評價,點出黃華勝景在瀑布一水。水簾是作者初游黃華的重點,也是該詩描繪的中心。“天下絕”三字一錘定音,給瀑布以極高的讚譽,頗有與“桂林山水甲天下”爭雄之概。次句點出上句的由來。“天下絕”的評贊出自王庭藥這位熟諳黃華為當代名人之口,更增強了其權威性和說服力,引人必欲一睹黃華豐彩而後快。作者下文並未馬上去寫瀑布,卻又盤馬彎弓,借雪溪翁的話回溯到古代:“丹霞翠壁高歡宮”,此句以這件史事來說明,雲霞流丹、峰巒聳翠的黃華風光為世人矚目鍾愛,是由來已久了,而人工的樓台宮殿畫棟珠簾又為山川增色添輝,使之愈益引人。“銀河下灌青芙蓉”,使人們很容易聯想起李白的寫景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望廬山五老峰》)。元好問詩則將山水合在一句,不僅言簡意贖,而且使瀑布之壯觀、山川之秀美交相輝映,札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水光山色令人陶醉神往。第一部分寫出昔日耳聞的黃華水簾之美,表現出內心嚮往之情,為下文的游山描寫做了鋪墊。

第五句至第二十句是第二部分。這部分正面描寫初游黃華觀賞水簾的情景。這是全詩的中心和最精采部分。“昨朝一游亦偶爾,更覺摹寫難為功。”二句承上而來,如果說,第一分的四句表述了“久聞大名,傾慕已久”之意,那么,這兩句則是抒寫“今日一見,名不虛傳”之慨。上句流露出終償夙願、喜出望外之感,下句進一步讚嘆黃華水簾實景勝似耳聞,其美難以言傳,更加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注意。這兩句先以虛筆總述初游的觀感,從當初、他人和傳聞轉到昨朝、自己和目睹。儘管詩人慨嘆摹寫之難,但他在下文卻是很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黃簾水簾圖”。“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這兩句勾勒出大的背景環境,突出了中州地區春色姍姍來遲的特徵,與“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景象迥異。作者歌詠黃華水簾的美景之前,卻突出黃華三月份尚無春容的特徵,寫出這似乎缺乏詩意的句子,其用意有深一層理解和體會:首先,就寫景而言,是“喧主奪賓”之法,詩人是有意擯棄山青木秀、燕舞鶯歌的繁華熱鬧背景,以便更加突出所要描繪的水簾。前人詩中用類似手法者不乏其例,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元詩中這種手法的運用與李、柳之作可謂異曲同衛,而且又自然而然,不露痕跡。共次,就抒情而言,是“欲揚先抑”之筆:正當山無春色,環境蕭條,心情難免寂寞無聊之時,忽然發現了那充滿勃勃生機和盎然春意的瀑布,才更加令人欣岑和振奮,產生一種久渴逢甘、雪中送炭之感。總之,在大筆勾勒黃華水簾的背景環境時,這種“喧主奪賓”和“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運用得頗具匠心,值得仔細體會玩味。第九句至第十二句進行直接描寫,分別從聽覺、觸覺、視覺和內心感受不同角度刻畫瀑布。“湍聲隆氨轉絕壑,雪氣察凜隨陰風”。寫黃華瀑布,真是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先感其寒,頗有“先聲奪人”的氣勢。這隆隆巨響,這凜凜寒威,恰似戲劇演出中,威風凜凜的大將出場之前,舞台上的緊鑼密鼓,扣人心弦,引人去注目那即將亮相的主角。“懸流千丈忽當眼”寫突見壯觀的瀑布,給人巨大的精神震撼,詩人愕然而視的神態,如在目前;“芥蒂一洗平生胸”寫大自然景色給人以積極的思想陶冶,白己不禁心曠神怡,胸懷開闊。這兩句把寫景與抒悄融為一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結合緊密自然,通過人的主觀感受,更深一層讚美了黃華操布如友如師,催人振奮,給人啟迪。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以奇幻的想像和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描繪瀑布:“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這兩句真是繪聲如聞,繪色如見。詩人筆下的黃華飛瀑,仿佛正在以巒壑為鼓,以湍流為號,演奏著高山流水交響樂,又仿佛正在以日腳為燈,以長空為幕,表演著精采的霓裳羽衣舞。如此描繪,可謂寫照傳神,令人嘆為觀止。“驪珠百解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兩句形容水勢之大,浪花之美,不但想像新奇、比喻巧妙,而且幽默詼諧,富於情趣。對黃華瀑布的直接滿寫,真是淋漓盡致了。於是,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句,詩人又變換了表達方式和描寫角度:“輕明圓轉不相礙,變見融結誰為雄?”是疑問,又是感嘆,更是頌讚。在雄奇的尤自然面前,深情的詩人不能無動於衷。但千言萬語,仍說不盡黃華之美,真是“更覺攀寫難勺功”,未盡之情,不由發為連者驚嘆。對客觀景物的生動描寫,也就轉為內心感受的直接抒發了。“歸來心瑰為動盪,曉夢月落春山空。”兩句以餘興不消和魂牽夢縈,表現黃華山水給人印象之深,真是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第二部分游山情景的描寫就在這深情綿邀的日思夜夢中結束了。

最後四句是第三部分,抒寫對來日重遊的渴望:“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寫。攜壺重來岩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句中用仙人九節杖的神話故事之典,固然是說自己窮盡勝景本有條件卻未能充分利用,但同時也給黃華山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仿佛這是一座仙人出沒的仙山了。‘山櫻紅”點出重遊之日的山景將比初游時“山木赤立無春容”更加迷人。“岩下宿”表窮盡美景的決心。“攜壺”一則寫重遊興致之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用意。此景此情,足以引人遐思。全詩至此夏然而止,語盡而意未窮,給人留以回味和想像餘地。

作為元好問的山水詩傑作,《游黃華山》藝術特色相當鮮明突出。首先是感情真摯強烈,氣勢磅礴,風格豪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嚮往、熱愛和眷戀之情發出內心,溢於言表。寫此詩後六年,作者在《水簾記異》一詩中還念念不忘:“黃華勝境探未窮,道人曾約山櫻紅。”從中既可看出黃華之誘人魅力,也看出詩人之情真意篤,其詩確非為文造情之作,而是內心激情的藝術結晶。其磅礴的氣勢和豪邁的風格,正如沈德潛所說:“裕之七言古詩,氣王神行,平蕪一望時,常得峰巒高插、濤瀾動地之概,又東坡後一能手也。”這種詩風既與山川客觀之壯麗相應,也與詩人主觀之氣質相關。清趙翼曾明確指出,元好問“蓋生長雲朔,其天寒本多豪健英雄之氣”,“以精思銳筆,清練而出,故其廉悍沉摯處,較勝於蘇陸。”

其次是構思奇特巧妙,想像豐富大膽,描繪寶動傳神,寫一道黃華瀑布,詩人筆下調動了雷公、龍王、仙人、道士、布置了雲霞宮殿、絕壑峰巒,驅使著飛雹陰風、驪龍長虹,可謂天上海底人間仙境,浮想聯翩,奔湊筆下,令人目不暇給。難怪後人讚嘆日:“想見此老落筆時,千岩萬壑紛賓士。不知古今幾作者,吞吐日月鑄偉詞!”清代畫家置重光論及繪畫藝術時,曾不無遺憾地說:“繪花不能繪其馨,繪水不能繪其聲,繪人不能繪其情。”而《游黃華山》則充分發揮了詩歌作為語言藝術的特長,繪色又繪聲,寫景複寫情,湍聲、寒氣、懸流千丈、水花萬朵,無可遁其形,嚮往、讚嘆、遺憾、期望,未曾遺其情。詩人筆驅萬物,牢籠百態,取得了“狀準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效果。

此外,全詩層次清晰,結構謹嚴,描寫角度多變,表達方式靈活。詩人按游前、游時、游後的時間順序,從耳聞、目睹、內心感受,魂牽夢縈各個角度,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各種方式,去表現黃華的自然風光及個人的初游觀感,“構思窗渺,十步九拆,愈沂而意愈深,味愈雋”,寫得既淋漓盡致,又餘味無窮,給人以弧烈感染和深刻印象。詩人能如此成功地為黃華瀑布傳神寫照,除得力於他對祖國山河的深摯熱愛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外,還受益於其廣泛的閱歷。“賤子貪名山,客刺已屢投。黃華掛靈台,天壇避清溝,太山神明觀,二室汗漫遊。胸中隱然復有此大物,便可揮斥八極隘九州。”名山大川,詩人不僅耳聞,而且目睹身諾,歷覽山川之美,並有所比較,故而善於抓住特徵,寫出個性。“眼處心生句自神”也正是作者自己山水詩創作成功的經臉概括。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1224年(金哀宗正大元年),元好問中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後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1232年(天興元年),擢尚書省掾;後升任左司都事,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後不仕。元好問才雄學贍,是金元之際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金末元初文壇上的一代宗師,在詩、詞、文、曲、小說和文學批評方面均有造詣,著有《遺山集》,編有《中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